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世親釋爲主,無性釋作參考。

  本論在我國有叁種譯本:一、元魏佛陀扇多譯,二、陳真谛譯,叁、唐玄奘譯。這叁種譯本,文義大致相同。釋論中的世親釋,我國也有叁譯:一、真谛譯,二、隋達磨笈多譯,(裏面也含有本論),叁、玄奘譯。將這叁種釋論的譯本內容比較起來,相差就很遠了。陳譯最多,有十五卷,隋譯與唐譯的都只有十卷。講到翻譯的忠實,真谛譯可說不很忠實;但說他的見解錯誤,那也不盡然。細讀他的譯文,有些思想是與無性釋相同的;因此可以推想到他是參考無性釋,或當時其它的釋論而綜合糅譯成的。所以,可說他的翻譯欠忠實,不可一定說是思想的錯誤。從他的譯文裏,很多的地方,可以見到初期唯識學的本義。所以我們雖采用玄奘譯作講本,但對真谛的譯本,應以活潑的方法,客觀的見解去看它, [P5] 不能抹煞它的價值。此外,無性釋有玄奘的譯本,也可以作爲參考。

  

  叁 本論的組織

  本論的魏譯,是沒有分品分章的。陳譯與隋譯,分爲十品,每品又分爲幾章。唐譯分爲十一品,但沒有分章。陳隋二譯的分爲十品,即依十種殊勝的次第,這本是自然而合理的科判。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實際是全論的序說與綱要,所以唐譯又別立一品,合爲十一品。這些品與章的科分,本非無著本論的原型,也不是世親釋論所固有的,大抵是後代學者的一種科判,夾雜在論文中,像金剛經的叁十二分一樣。如從本論的文段次第,作嚴密的科判,應分爲叁分十章。一、序說,二、所知依,叁、所知相,四、入所知相,五、彼入因果,六、彼因果修差別,七、此中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八、彼果斷,九、彼果智,十、結說。此十章的初章,即序說攝大乘;末一章,即結說攝大乘;中間八章,即個別的論述攝大乘的十種殊勝。所以可總束爲序說,正說,結說(但結說的文句過少)-- [P6] --叁分。如專從十殊勝的組織來說,十種的前後次第,有著不可倒亂的理由,這在本論中自有說明。如從十種殊勝的名義,作深一層的研究,即看出本論的重心所在──唯識行證的實踐。即是從實踐的立場,統攝大乘的一切。十種殊勝,不是爲了理論的說明,是爲了大乘的修行而開示的。佛法本不外乎轉迷啓悟,轉染成淨的行踐。轉迷啓悟與轉染成淨的關鍵,即是『知』。智,明,正見,正觀,正覺,般若,阿毗達磨,這些都無非是知的異名。在聲聞藏中,以知四谛爲主;在此唯識大乘中,即以知叁性爲主。此叁性,即真妄、空有與染淨,爲大乘學者所應知的。所以世親說:『所應可知,故名所知,即叁自性』。所應可知的所知,是開示修行的術語,含有指導去體認的意味,與能知所知的所知,意義不同。此應知自性的染淨真妄(即叁性),如知道他的因緣,即能使之轉化,轉化妄染的爲真淨的。因緣即是緣起,即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從阿賴耶雜染種子所生起的,即依他起染分而成爲遍計執性的生死;如對治雜染的種習,熏成清淨種子,即能轉起依他淨分而成爲圓成實性的涅槃。這與根本佛教的緣起中道一樣,『此有 [P7] 故彼有』,即緣起的流轉生死。『此無故彼無』,即緣起的還滅而涅槃。轉染成淨與轉妄爲真,是可能的,而衆生不能,病根在無知。所以,大乘的修行,以契入應知自性的真智爲道體。依本論說,即由加行無分別智,修習唯識無義的觀行,進而悟入境空心寂的平等法界,得根本無分別智。再從根本無分別智,引生無分別後得智,不斷的修習。智的修習與證入,不但是無分別智而已。無分別智-- --般若,雖是大乘道的主體,但與五波羅蜜多有相依共成的關系。必須修行六波羅密多,才能證入應知自性;也唯有智證應知自性,六波羅蜜多才成爲名符其實的波羅蜜多。理證與事行,有互相推進的因果性。智證中心的六度大行,如從他的離障證真的前後階段說,即有十地。如約智體前後相生而次第完成說,即由戒而定,由定而慧。本論對于慧學,有特別的發揮。由慧學而到達究竟圓滿,即離分別的涅槃(應知自性的轉妄染爲真淨),與無分別的佛智。此二者與叁學,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樣,本論的十殊勝,實即開示大乘學者應知的實行程序而已。 [P8]

  

  四 攝論與阿毗達磨大乘經的關系

  本論十殊勝的組織形式,不是無著的創說;就是攝大乘的名目,也不是新立的。這如本論的最初說:『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有十相殊勝殊勝語』。又末了說:『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即無著)略釋究竟』。這可以看出,阿毗達磨大乘經,本有攝大乘品;此品即有十種殊勝的教說。無著依此品造論,所以名爲攝大乘論。然從本論的體裁內容看,無著的略釋,決非注疏式的釋論;也不拘泥的限于一經,而廣引華嚴、般若、解深密、方廣、思益梵天所問等經,瑜伽、大乘莊嚴經、辨中邊、分別瑜伽等論。可以說,本論是采取十種殊勝的組織形式,要略的通論大乘法門的宗要。所以,攝大乘論所攝的大乘,即是大乘佛法的一切。這樣的解說,決不是說本論與阿毗達磨大乘經的關系不深,與攝大乘品的名稱無關,是說無著總攝大乘的意趣,是擴張而貫通到一切的。如專從本論與阿毗達磨大乘經的關系說,那末,本論不但在全體組織的形式上,完全依 [P9] 著攝大乘品的軌則;在各別的論述十殊勝時,也常常引證。如所知依章引用『無始時來界』及『由攝藏諸法』二頌,成立阿賴耶識的體性與名稱。引用『諸法與識藏』一頌,成立阿賴耶識與諸法的互爲因果。所知相章,引用『成就四法』一段,成立一切唯識。引用有關叁性的『幻等說于生』二頌(據梵文安慧辨中邊論疏說),及『法有叁分:一、染汙分,二、清淨分,叁、通二分』一段。又在增上慧學章中,引述重頌『成就四法』的『鬼傍生人天』六頌,成立無分別智。此外沒有明白指出的偈頌,或許也有引用該經的。所以,本論雖是大乘的通論,而阿毗達磨大乘經,仍不失爲本論宗依的主經。可惜此經沒有傳譯過來,已經佚失,我們只能從本論中想象它的大概了。

  

  五 攝論在無著師資學中的地位

  瑜伽系的法相唯識學,可以無著爲中心,彌勒是他的老師,世親是他的弟子。不管彌勒是從兜率天上下來,或是人間的大德,他的學說是由無著宏揚出去, [P10] 這是不成問題的。世親是傳承弘布無著思想的人物。所以,研究法相唯識學,當以無著爲中心。他的思想,確也是法相唯識中最根本的。

  這一系的論典,最早出的當推瑜伽論。該論的內容有五分,內地相傳是彌勒說的,西藏說是無著造的。內地傳說彌勒說瑜伽,早在西藏未有佛法一百多年前,那時所傳說的瑜伽,或十七地論,是指瑜伽的本地分而說的。本地分與抉擇分的思想有相當的不同。所以我想,瑜伽論或不如內地所傳說全是彌勒說的,也不同西藏所說全是無著造的。可以這樣說:本地分是彌勒說的,抉擇分是無著造的。彌勒說本地分在前,中國人就傳說連抉擇分也是彌勒說的;無著造抉擇分于後,西藏人也就根據這點說它全是無著造的。──相信這種說法,比較要近乎情理。

  本地分的主要思想是:一、諸識差別論;二、王所差別論;叁、種子本有論;四、認識上所認識的境界,都不離自心,但諸法所依的離言自性,卻是各有它差別自體的。這種思想,可說是初期的唯識思想,還沒有達到唯識爲體的唯識學 [P11] 。依本地分菩薩地而造的大乘莊嚴經論,才算是達到徹底的唯識思想。莊嚴論與本地分不同的地方是:一、一心論;二、王所一體論,心所是心王現起的作用,沒有離心的自體;叁、所認識的境界,就是識的一分,不許心色有各別的自體。還有種子本有論,這與本地分的主張相同。莊嚴論雖可說是徹底的唯識思想,但還不能算完備,還欠缺詳細理論的發揮與嚴密的組織。到了攝大乘論出世,唯識思想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攝論主要的思想是:一、種子是新熏的,這點與本地分、中邊、莊嚴諸論所說的完全不同。二、王所有不同的體系,這和本地分相同,而異于中邊、莊嚴諸論。叁、境就是識;四、識與識之間是一心論的:這也同于莊嚴論,但已有轉向多心論的趨勢。這樣看來,攝論的唯識說,雖是繼承莊嚴論的,但又接受了經部種子新熏的學說。再看抉擇分的思想:抉擇分是抉擇本地分的,他的王所差別,諸識差別,心色差別,雖同于本地分,而種子則又與攝論的新熏思想相同。無著的後期思想,顯然是放棄種子本有說而改用新熏的了。

  世親繼承無著攝論及攝抉擇分的思想,又有所發揮。他的名著唯識叁十論, [P12] 是繼承攝抉擇分而作的,繼承無著世親大乘不共的唯識思想者,要算安慧論師的一系;至于護法的思想,不能說是無著唯識的繼承者。他的偉大,在于融合瑜伽攝論兩大思想,而把唯識學建立在瑜伽論本地分的思想上。故護法成唯識論說諸識差別;王所差別;心色各別自體;種子本有(本地分)新熏(攝論及抉擇分)合說。這和代表無著唯識學的莊嚴與攝論的思想,是有點不同的。有人說安慧學是唯識古學,護法學是唯識今學。護法的時代遲,他的學說,或許可稱今學;其實,他並不什麼新,反而是複古的。看他成唯識論的思想,是複回到最初本地分的思想上去了,這不是複古嗎?西藏說世親唯識學的真正繼承者是安慧論師。護法的老師陳那,是傳承世親的因明學;陳那與他的再傳弟子法稱,關于唯識的思想,叫做隨理行派。陳那與他的弟子護法,思想上反流到本地分,與經部有部更接近了。攝論的思想,決與護法的唯識思想有所不同;所以要認識攝論的真意,須向本論好好的探討一下,同時取中邊、莊嚴等論互相印證發明,方可了然。 [P13]

  

  正釋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成立大乘是佛說

  第一項 略標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與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