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叁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 [P14]
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于大乘真是佛語。
大乘的乘體,即十種殊勝;這是根源于阿毗達磨大乘經的攝大乘品,所以論主先舉出「阿毗達磨大乘經中」,以說明本論的淵源于聖教。世親說:『若離舉阿毗達磨大乘經言,則不了知論是聖教』,即是這個意思。阿毗達磨,無著師資們,解說爲對法,數法,伏法,通法;這因爲阿毗達磨法門,含有對向涅槃,辨析法數,折伏他論,通釋契經的四種性質。其中對法一義,特別重要。對法即現觀現證法,以無漏智爲體。在聲聞學中,解說爲對觀四谛,對向涅槃;在這大乘法中,阿毗達磨即無分別智;對觀所應知性,『對向無住涅槃』。大乘經論中的現觀與現證,大都是阿毗的對譯。阿毗達磨,是通于大小乘的論藏;而現在說阿毗達磨大乘經,這名稱是值得研究的。所以世親說:『言大乘素怛纜者,爲欲顯示異聲聞乘;爲欲顯示菩薩藏攝,複舉其阿毗達磨』。這是說:稱爲大乘經,即可以簡除二乘。但大乘中,有 [P15] 是菩薩說的,有是佛說的;阿毗達磨大乘經,都是菩薩說的,所以又稱之爲阿毗達磨。世親的解說,意義本來明白,但真谛譯本,脫落了前二句,只是說:『初說阿毗達磨名者,顯是菩薩藏攝』。阿毗達磨本是大小論藏的通名,怎麼能表示大乘的菩薩藏呢?這突如其來的錯簡,便成爲不易理解的文句了。阿毗達磨大乘經,與華嚴經等一樣,都是菩薩說的,所以標明法門的說者,是「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的「菩薩」。薄伽梵,是印度話,譯義有下面的幾點:一、能破:能把煩惱與習氣徹底的破除,無所余剩。二、巧分別:以無所得智,善巧分別一切法的性相。叁、有德:佛陀有智德,斷德,恩德;有一切不共的功德。四、有名聲:天上天下無如佛,佛的德號,普聞一切世界。因此,唯佛獨稱薄伽梵(見大智度論)。在如來大法會前的菩薩,說此阿毗達磨大乘經。契經不一定是佛陀親說的,佛加被菩薩,或印證菩薩所說的,都與佛親說同其價值。是否地前菩薩說的?不!是已能善入大乘的菩薩說的。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合雲 [P16] 覺有情,所以菩薩就是有智慧的衆生。薩埵還可以譯爲心,這心不是說吾人能知能覺的心,乃指一種堅強不拔的意志,以堅強的意志,求無上正等正覺者,就是菩薩。地上菩薩對于大乘法門,已能善巧地隨順深入,才能蒙佛加被演說這阿毗達磨大乘法門。依下文『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來看,這本是世尊的教說,不過由菩薩代爲宣揚吧了!
爲什麼要說這個法門?「爲顯大乘體大故說」。爲了要顯示大乘實有離小乘的大體,所以說此法門。體大二字,應作大體解。小乘學者,說除了小乘法以外,是沒有大乘法體的。如果問他:沒有大乘法,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怎樣成的?他們的解答是:依著聲聞法去實踐,就可以達到成佛的目的。其實這全是錯誤的!成佛的先決條件是要發菩提心,大悲心,修廣大行。小乘經中,只說四谛十二因緣等,根本不談這些,全是教人趨向寂滅的。修這種法門的人,絕對沒有發大悲心菩提心的可能;譬如擠牛乳,一定要在牛的乳房上擠,如果到牛角上去擠,無論如何也擠不出乳來。所以離開小乘法外 [P17] ,必定還有大乘法體的存在。現在這些善入大乘的菩薩,在佛前說這阿毗達磨大乘法門,爲的就是這個,所以說爲顯大乘體大故說。
那末,究竟說些什麼?「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這十相殊勝的阿毗達磨教,是依大乘法說的,所以說依大乘。殊勝就是大,凡有二義:一、差別義,大乘法與小乘法不同,故名殊勝。二、超勝義,大乘法超過小乘法,故名殊勝。這十種不共小乘的特殊法門,就是顯示大乘別有自體。什麼叫殊勝殊勝語?第一殊勝是所顯示的法,第二殊勝是能顯的教;因爲所顯示的法門殊勝,所以能顯示的語教也殊勝。這殊勝殊勝語,共有十種,如論文所列,到下文自有解釋。「由此」十種殊勝殊勝語的「諸句」,能表「顯」「大乘」法門的「真是佛語」。一、是大乘,二、是佛說,這都可以從十殊勝中顯出。
第二項 顯大乘殊勝 [P18]
複次,雲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于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叁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叁、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叁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叁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叁、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由此所說十處,顯于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爲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
前面說大乘就是殊勝乘,但何以見得它的殊勝呢?「由」這如來「所說」的「十處」(十殊勝),就能夠顯示大乘的殊勝。因爲這十處,在小乘「聲聞」法中,從來「不」看「見」佛陀「說」過,「唯大乘中」,才「處處」「說」到;這就是大乘異于小乘,所以稱殊勝的地方。
一、「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一切所應知法的依處,就是阿賴耶識 [P19] ,一切都依此而成立。世親說所知是統指雜染清淨的一切法,就是叁性;無性說所知但指一切雜染的有爲法(玄奘傳護法的思想,近于無性,真谛傳的思想,近于世親)。本論對于叁性,有兩種的見解:一遍計執與依他起是雜染,圓成實是清淨。二遍計執是雜染,圓成實是清淨,依他起則通于雜染清淨二分。賴耶在叁性的樞紐依他起中,占著極重要的地位。因爲一切依他起法,皆以賴耶爲攝藏處。所以根據所知依即阿賴耶的道理來觀察上面的兩種見解,照第一義說:賴耶唯是虛妄不實,雜染不淨的。照第二義說:賴耶不但是虛妄,而且也是真實的;不但是雜染,而且也是清淨的,不過顯與不顯,轉與不轉的不同罷了。無性偏取第一種見解。世親卻同時也談到第二種見解。無著的思想,確乎重在第一種,因他在說明賴耶緣起時,是側重雜染因果這一方面的。但講到轉依與從染還淨,卻又取第二見解了。真谛法師的思想,特別的發揮第二見解,所以說賴耶本身,有雜染的取性與清淨的解性。賴耶通二性的思想,不但用于還淨方面,而且還用于安立生死雜染邊;與起 [P20] 信的真妄和合說合流。玄奘門下的唯識學者,大多只就雜染一方面談。我們從另外的兩部論──佛性論、一乘究竟寶性論釋(西藏說是世親造的)去研究,覺得他與真谛的思想有很多的共同點。
二、「叁種自性說名所知相體」:所知就是相,名所知相。即將一切的所應知法,分爲叁相來說明。「依他起自性」,是仗因托緣而生起的;可染可淨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切法。「遍計所執自性」,他譯作分別性或妄想分別性,即妄分別的意思。這不是指妄分別心,是指亂識所取的一切法,它毫無實體,不過是分別心所顯現的意境。二空所顯的諸法真實性,叫「圓成實性」。
叁、「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由修唯識觀而悟入唯識性,就是悟入所知的實性。修唯識觀有兩個階段:一、以唯識觀,觀一切法皆不可得,虛妄分別識爲一切法的自性,這是第一階段所觀的唯識觀,也叫方便唯識觀。二、進一步的觀察,不但境不可得,就是這虛妄分別識也不可得,如是心境 [P21] 俱泯,悟入平等法性,或法性心,或圓成實性;到此地步,才是真正悟入唯識性,也叫真實唯識觀。這裏所修的唯識觀,雖通于地上,但重在從加行分別智到根本無分別智,從凡入聖的唯識觀。
四、「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彼入就是入彼。要悟入彼唯識實性,必須修習六波羅蜜多。地前未悟唯識性時所修施等,是世間波羅蜜多,因修此六波羅蜜多,能入唯識性,所以名爲因。證入唯識性以後,修習施等,都成爲清淨無漏的,是出世六波羅蜜多,所以名爲入的果。
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入地以後的菩薩,于十地中,仍是修習六波羅蜜多,初地這樣修,十地還是這樣修,不過在地地修習增上這一點上,說有十地的差別罷了。若論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要到佛果。
六「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即諸地中菩薩所修的戒學。律儀就是戒;簡別不是聲聞乘的波羅提木叉,故又說菩薩律儀。
七、「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叁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即諸地菩薩所 [P22] 修的定學。定以心爲體,所謂『一心爲止』。首楞伽摩譯作健行,就是平常說的首楞嚴大定,這定的境界很高,是十住菩薩所修的。虛空藏也是一種定名,在如虛空的法性中,能含攝能出生一切功德,所以叫虛空藏。
八、「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即諸菩薩所修的慧學。無分別智,含有加行、根本、後得叁者。因爲菩薩遠離一切法執分別,故所有的智,皆稱無分別智。修此叁學的時候,或漸次的修上去,或展轉增上的修上去,所以叫增上,增上就是依。無分別智的詳細抉擇,是其它論典所沒有的,可說是本論的特色所在。
九、「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彼果,就是修彼叁增上學所得的果。彼果就是斷,所以叫彼果斷。佛所得的果,即智、斷二果。學佛者所要求的,也就是這智斷…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