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四三六

  第一项 安立相……………………………………………………………四三六

  甲 标……………………………………………………………………四三六

  乙 释……………………………………………………………………四三七

  一 略释自性…………………………………………………………四三七

  二 别释诸门…………………………………………………………四三八

  1 自性……………………………………………………………四三九

  2 所依……………………………………………………………四三九

  3 因缘……………………………………………………………四四0

  4 所缘……………………………………………………………四四一

  5 行相……………………………………………………………四四一

  A 正释…………………………………………………………四四一

  B 通疑难………………………………………………………四四二

  6 任持……………………………………………………………四四三

  7 助伴……………………………………………………………四四四

  8 异熟……………………………………………………………四四四

  9 等流……………………………………………………………四四五

  10 出离……………………………………………………………四四五

  11 至究竟…………………………………………………………四四六

  12 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四四六

  13 差别……………………………………………………………四四八

  14 无分别后得譬喻………………………………………………四五0

  15 无功用作事……………………………………………………四五一

  16 甚深……………………………………………………………四五二

  第二项 辨差别……………………………………………………………四五四

  第三项 引经证……………………………………………………………四五六

  甲 阿毗达磨大乘无义教………………………………………………四五六

  乙 引般若波罗蜜多非处教……………………………………………四五九

  第四项 显殊胜……………………………………………………………四六二

  第四节 释疑难………………………………………………………………四六四

  第八章 彼果断……………………………………………………四六八──四七九

  第一节 长行…………………………………………………………………四六八

  第一项 出体相……………………………………………………………四六八

  第二项 辨差别……………………………………………………………四七二

  甲 正辨差别……………………………………………………………四七二

  乙 简别失德……………………………………………………………四七六

  第二节 偈颂…………………………………………………………………四七七

  第一项 转依解脱义………………………………………………………四七七

  第二项 涅槃无住义………………………………………………………四七八

  第九章 彼果智……………………………………………………四八0──五六二

  第一节 出体性………………………………………………………………四八0

  第二节 十门分别……………………………………………………………四八七

  第一项 颂标………………………………………………………………四八七

  第二项 广释………………………………………………………………四八七

  甲 相……………………………………………………………………四八八

  一 转依相……………………………………………………………四八八

  二 白法所成相………………………………………………………四八八

  三 无二相……………………………………………………………四九一

  四 常住相……………………………………………………………四九四

  五 不可思议相………………………………………………………四九五

  乙 证得…………………………………………………………………四九六

  丙 自在…………………………………………………………………四九七

  丁 依止…………………………………………………………………五0三

  戊 摄持…………………………………………………………………五0五

  己 差别…………………………………………………………………五0八

  庚 德……………………………………………………………………五0九

  一 众德相应…………………………………………………………五0九

  二 六德相应…………………………………………………………五二二

  辛 甚深…………………………………………………………………五二四

  壬 念……………………………………………………………………五三二

  一 正明七念…………………………………………………………五三二

  二 别释净土…………………………………………………………五三六

  1 具引经文………………………………………………………五三六

  2 十八圆满………………………………………………………五四一

  3 总明四德………………………………………………………五四一

  癸 业……………………………………………………………………五四二

  第三节 释妨难………………………………………………………………五四五

  第一项 释说一乘…………………………………………………………五四五

  第二项 释同时有多佛……………………………………………………五四九

  第三项 释法身涅槃不涅槃………………………………………………五五0

  第四项 释受用身非自性身………………………………………………五五0

  第五项 释变化身非自性身………………………………………………五五二

  第六项 解二身常…………………………………………………………五五七

  第七项 释化身非毕竟住…………………………………………………五五九

  第八项 释成佛要作功用…………………………………………………五六一

  第十章 结说………………………………………………………五六三──五六四

  [P1]

  悬论

  

  一 释 题

  在未讲论文之前,本论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

  「摄」,是含摄、统摄的意思,这可从两方面来说:一、以总摄别,二、以略摄广。本论以简要的十种殊胜,广摄一切大乘法,这就叫以略摄广。如来说法,每因听众的不同,这里讲波罗蜜多,那里讲十地,现在总举十义,把大乘经中各别的法门,总摄起来,这就叫以总摄别。

  「乘」就是车乘,能运载人物从此到彼,有能动能出的作用。众生迷失在生 [P2] 死的旷野中,随着轮回的迷道而乱转,众苦交迫,没有能力解脱。如来就以各种的法门,把众生从苦迫的旷野中运出来。这能令众生离苦的法门,譬喻它叫「乘」。但因运载的方法与到达的目的不同,就有大小乘的差别。小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就是菩萨乘。「大」,梵语摩诃,含有大、多、胜三义,实际只是一个大义,不过一从多显大,一从胜显大而已。所以这大字,只要从量多质胜所显的含容大与殊胜大去说明。一、含容大: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曾作这样解释:大乘可以含容小乘,能容纳它,所以是大。譬如小乘所走的路,只有三百由旬,大乘的行程则有五百由旬,所以小乘三百由旬的终点,不过是大乘五百由旬行程里的一个中站而已;除此,大乘还有它更远的目的。这样,大乘不一定离开小乘,而是能含容小乘,内容比小乘更广博的佛法。因此,般若经说:『菩萨遍学一切法门』,『二乘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二、殊胜大:无著菩萨等一系,大都偏重这一点:大乘的思想,小乘中没有,这部分独有的思想,要比小乘来得殊胜。这多在大乘不共小乘的意义上发挥,所以大乘好象是小乘以外的另 [P3] 一种殊胜的佛法。殊胜是什么?就是摩诃;殊胜义是大义,所以大乘亦名胜乘,小乘亦可名劣乘。这样,大小乘的差别,不单是量的广狭,而且是质的胜劣。本论是属于这殊胜大一系的作品(以上约偏胜说)。

  殊胜就是摩诃,现在就以本论所说的十种殊胜来解释。十种殊胜,依一般说,可分为境行果三类:一、二是境的殊胜;三至八,是行的殊胜;九、十是果的殊胜。境行果都是殊胜的,都是大的,不共小乘的;而这殊胜的境行果法,可以运载众生出离苦海,所以叫大乘。

  「论」,有教诫学徒,分别抉择的意思;这如寻常所说。

  

  二 本论与释论及翻译

  本论是无著菩萨造的。从世亲、无性两种释论所依的本论考察起来,已有些出入;摄论在印度,是有好多种不同诵本的。至于我国的各家译本,文句与意义上的不同,那就更多了。不管他论本如何出入,这部论是唯识学中扼要而最有价 [P4] 值,为治唯识学者所必须研究的圣典,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本论的释论,在印度有世亲、无性的两种──还有其它不知名的也说不定。在这两种释论的作者中,世亲是无着的兄弟,又是他的弟子,论理,世亲的解释要比较确当,比较能阐明无着的本意。故研究本论,应以…

《摄大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与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