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0七
1 约多识论者说…………………………………………………二0八
2 约一意识者说…………………………………………………二一三
A 约一意识成立唯识…………………………………………二一三
B 引经证成一意识……………………………………………二一七
二 约本识因果成唯识………………………………………………二一九
丙 成就四智成无义……………………………………………………二二八
第二节 释名义………………………………………………………………二三三
第一项 正释三性…………………………………………………………二三三
第二项 别辨遍计执性……………………………………………………二三七
第三节 辨一异………………………………………………………………二四四
第四节 辨品类………………………………………………………………二四六
第一项 总辨三性品类……………………………………………………二四六
第二项 别辨遍计品类……………………………………………………二四八
第三项 广辨十种分别……………………………………………………二五0
第五节 释妨难………………………………………………………………二五九
第一项 异门无别难………………………………………………………二五九
第二项 名不称体难………………………………………………………二六0
第三项 依他都无难………………………………………………………二六六
第六节 通契经………………………………………………………………二六七
第一项 依三性通大乘经…………………………………………………二六七
甲 通方广教……………………………………………………………二六七
一 正释三性…………………………………………………………二六七
二 依他八喻…………………………………………………………二七二
乙 通梵问经……………………………………………………………二七七
丙 通阿毗达磨大乘经…………………………………………………二七八
丁 通余经………………………………………………………………二八三
一 长行………………………………………………………………二八三
二 偈颂………………………………………………………………二八六
第二项 依四意趣四秘密决了一切佛言…………………………………二八九
第三项 由三相造大乘法释………………………………………………二九四
第四章 入所知相…………………………………………………三0九──三五五
第一节 长行…………………………………………………………………三0九
第一项 能入观体…………………………………………………………三0九
第二项 谁能悟入…………………………………………………………三一一
第三项 何处能入…………………………………………………………三一三
第四项 由何能入…………………………………………………………三一五
甲 总标…………………………………………………………………三一五
乙 别释三练磨心………………………………………………………三一六
丙 别释断四处…………………………………………………………三一九
第五项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三二二
第六项 何所悟入如何悟入………………………………………………三二七
第七项 悟入所知相………………………………………………………三三一
第八项 悟入义利…………………………………………………………三三六
第九项 悟入依止…………………………………………………………三四一
第十项 云何修道…………………………………………………………三四五
第十一项 现观差别………………………………………………………三四六
第二节 偈颂…………………………………………………………………三四八
第一项 本论自颂…………………………………………………………三四九
第二项 引分别瑜伽论颂…………………………………………………三五0
第三项 引大乘庄严经论颂………………………………………………三五一
第五章 彼入因果…………………………………………………三五六──三八八
第一节 总明因果……………………………………………………………三五六
第二节 十门分别……………………………………………………………三六一
第一项 长行………………………………………………………………三六一
甲 数……………………………………………………………………三六一
乙 相……………………………………………………………………三六七
一 六种最胜…………………………………………………………三六七
二 四句分别…………………………………………………………三六九
丙 次第…………………………………………………………………三六九
丁 训词…………………………………………………………………三七0
戊 修习…………………………………………………………………三七三
一 总辨五种修………………………………………………………三七三
二 别辨作意修………………………………………………………三七四
己 差别…………………………………………………………………三八0
庚 相摄…………………………………………………………………三八三
辛 所治…………………………………………………………………三八四
壬 胜利…………………………………………………………………三八五
癸 抉择…………………………………………………………………三八七
第二项 结颂………………………………………………………………三八八
第六章 彼修差别…………………………………………………三八九──四一0
第一节 建立十地……………………………………………………………三八九
第二节 十地名义……………………………………………………………三九五
第三节 辨得差别……………………………………………………………三九九
第四节 辨修习………………………………………………………………四00
第一项 修止观……………………………………………………………四0一
第二项 修十度……………………………………………………………四0四
第五节 修习位时……………………………………………………………四0七
第一项 长行………………………………………………………………四0七
第二项 偈颂………………………………………………………………四一0
第七章 三增上学…………………………………………………四一一──四六七
第一节 增上戒学……………………………………………………………四一一
第一项 出戒说处…………………………………………………………四一一
第二项 辨四殊胜…………………………………………………………四一二
甲 总标…………………………………………………………………四一二
乙 差别殊胜……………………………………………………………四一二
丙 共不共学处殊胜……………………………………………………四一三
丁 广大殊胜……………………………………………………………四一六
戊 甚深殊胜……………………………………………………………四一七
己 结……………………………………………………………………四一九
第三项 指余广说…………………………………………………………四一九
第二节 增上心学……………………………………………………………四二0
第一项 标差别……………………………………………………………四二0
第二项 辨差别……………………………………………………………四二一
甲 所缘差别……………………………………………………………四二一
乙 种种差别……………………………………………………………四二一
丙 对治差别……………………………………………………………四二二
丁 堪能差别……………………………………………………………四二三
戊 引发差别……………………………………………………………四二三
己 作业差别……………………………………………………………四二四
一 引发神通业………………………………………………………四二四
二 引发难行业………………………………………………………四二五
1 正明十种难行…………………………………………………四二五
2 广辨随觉难行…………………………………………………四二八
A 约六度释……………………………………………………四二八
B 约十恶释……………………………………………………四三二
C 约甚深佛法释………………………………………………四三四
三 引发四种业………………………………………………………四三五
第三节 增上慧学…
《摄大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