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0七
1 約多識論者說…………………………………………………二0八
2 約一意識者說…………………………………………………二一叁
A 約一意識成立唯識…………………………………………二一叁
B 引經證成一意識……………………………………………二一七
二 約本識因果成唯識………………………………………………二一九
丙 成就四智成無義……………………………………………………二二八
第二節 釋名義………………………………………………………………二叁叁
第一項 正釋叁性…………………………………………………………二叁叁
第二項 別辨遍計執性……………………………………………………二叁七
第叁節 辨一異………………………………………………………………二四四
第四節 辨品類………………………………………………………………二四六
第一項 總辨叁性品類……………………………………………………二四六
第二項 別辨遍計品類……………………………………………………二四八
第叁項 廣辨十種分別……………………………………………………二五0
第五節 釋妨難………………………………………………………………二五九
第一項 異門無別難………………………………………………………二五九
第二項 名不稱體難………………………………………………………二六0
第叁項 依他都無難………………………………………………………二六六
第六節 通契經………………………………………………………………二六七
第一項 依叁性通大乘經…………………………………………………二六七
甲 通方廣教……………………………………………………………二六七
一 正釋叁性…………………………………………………………二六七
二 依他八喻…………………………………………………………二七二
乙 通梵問經……………………………………………………………二七七
丙 通阿毗達磨大乘經…………………………………………………二七八
丁 通余經………………………………………………………………二八叁
一 長行………………………………………………………………二八叁
二 偈頌………………………………………………………………二八六
第二項 依四意趣四秘密決了一切佛言…………………………………二八九
第叁項 由叁相造大乘法釋………………………………………………二九四
第四章 入所知相…………………………………………………叁0九──叁五五
第一節 長行…………………………………………………………………叁0九
第一項 能入觀體…………………………………………………………叁0九
第二項 誰能悟入…………………………………………………………叁一一
第叁項 何處能入…………………………………………………………叁一叁
第四項 由何能入…………………………………………………………叁一五
甲 總標…………………………………………………………………叁一五
乙 別釋叁練磨心………………………………………………………叁一六
丙 別釋斷四處…………………………………………………………叁一九
第五項 由何雲何而得悟入………………………………………………叁二二
第六項 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叁二七
第七項 悟入所知相………………………………………………………叁叁一
第八項 悟入義利…………………………………………………………叁叁六
第九項 悟入依止…………………………………………………………叁四一
第十項 雲何修道…………………………………………………………叁四五
第十一項 現觀差別………………………………………………………叁四六
第二節 偈頌…………………………………………………………………叁四八
第一項 本論自頌…………………………………………………………叁四九
第二項 引分別瑜伽論頌…………………………………………………叁五0
第叁項 引大乘莊嚴經論頌………………………………………………叁五一
第五章 彼入因果…………………………………………………叁五六──叁八八
第一節 總明因果……………………………………………………………叁五六
第二節 十門分別……………………………………………………………叁六一
第一項 長行………………………………………………………………叁六一
甲 數……………………………………………………………………叁六一
乙 相……………………………………………………………………叁六七
一 六種最勝…………………………………………………………叁六七
二 四句分別…………………………………………………………叁六九
丙 次第…………………………………………………………………叁六九
丁 訓詞…………………………………………………………………叁七0
戊 修習…………………………………………………………………叁七叁
一 總辨五種修………………………………………………………叁七叁
二 別辨作意修………………………………………………………叁七四
己 差別…………………………………………………………………叁八0
庚 相攝…………………………………………………………………叁八叁
辛 所治…………………………………………………………………叁八四
壬 勝利…………………………………………………………………叁八五
癸 抉擇…………………………………………………………………叁八七
第二項 結頌………………………………………………………………叁八八
第六章 彼修差別…………………………………………………叁八九──四一0
第一節 建立十地……………………………………………………………叁八九
第二節 十地名義……………………………………………………………叁九五
第叁節 辨得差別……………………………………………………………叁九九
第四節 辨修習………………………………………………………………四00
第一項 修止觀……………………………………………………………四0一
第二項 修十度……………………………………………………………四0四
第五節 修習位時……………………………………………………………四0七
第一項 長行………………………………………………………………四0七
第二項 偈頌………………………………………………………………四一0
第七章 叁增上學…………………………………………………四一一──四六七
第一節 增上戒學……………………………………………………………四一一
第一項 出戒說處…………………………………………………………四一一
第二項 辨四殊勝…………………………………………………………四一二
甲 總標…………………………………………………………………四一二
乙 差別殊勝……………………………………………………………四一二
丙 共不共學處殊勝……………………………………………………四一叁
丁 廣大殊勝……………………………………………………………四一六
戊 甚深殊勝……………………………………………………………四一七
己 結……………………………………………………………………四一九
第叁項 指余廣說…………………………………………………………四一九
第二節 增上心學……………………………………………………………四二0
第一項 標差別……………………………………………………………四二0
第二項 辨差別……………………………………………………………四二一
甲 所緣差別……………………………………………………………四二一
乙 種種差別……………………………………………………………四二一
丙 對治差別……………………………………………………………四二二
丁 堪能差別……………………………………………………………四二叁
戊 引發差別……………………………………………………………四二叁
己 作業差別……………………………………………………………四二四
一 引發神通業………………………………………………………四二四
二 引發難行業………………………………………………………四二五
1 正明十種難行…………………………………………………四二五
2 廣辨隨覺難行…………………………………………………四二八
A 約六度釋……………………………………………………四二八
B 約十惡釋……………………………………………………四叁二
C 約甚深佛法釋………………………………………………四叁四
叁 引發四種業………………………………………………………四叁五
第叁節 增上慧學…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