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四叁六

  第一項 安立相……………………………………………………………四叁六

  甲 標……………………………………………………………………四叁六

  乙 釋……………………………………………………………………四叁七

  一 略釋自性…………………………………………………………四叁七

  二 別釋諸門…………………………………………………………四叁八

  1 自性……………………………………………………………四叁九

  2 所依……………………………………………………………四叁九

  3 因緣……………………………………………………………四四0

  4 所緣……………………………………………………………四四一

  5 行相……………………………………………………………四四一

  A 正釋…………………………………………………………四四一

  B 通疑難………………………………………………………四四二

  6 任持……………………………………………………………四四叁

  7 助伴……………………………………………………………四四四

  8 異熟……………………………………………………………四四四

  9 等流……………………………………………………………四四五

  10 出離……………………………………………………………四四五

  11 至究竟…………………………………………………………四四六

  12 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四四六

  13 差別……………………………………………………………四四八

  14 無分別後得譬喻………………………………………………四五0

  15 無功用作事……………………………………………………四五一

  16 甚深……………………………………………………………四五二

  第二項 辨差別……………………………………………………………四五四

  第叁項 引經證……………………………………………………………四五六

  甲 阿毗達磨大乘無義教………………………………………………四五六

  乙 引般若波羅蜜多非處教……………………………………………四五九

  第四項 顯殊勝……………………………………………………………四六二

  第四節 釋疑難………………………………………………………………四六四

  第八章 彼果斷……………………………………………………四六八──四七九

  第一節 長行…………………………………………………………………四六八

  第一項 出體相……………………………………………………………四六八

  第二項 辨差別……………………………………………………………四七二

  甲 正辨差別……………………………………………………………四七二

  乙 簡別失德……………………………………………………………四七六

  第二節 偈頌…………………………………………………………………四七七

  第一項 轉依解脫義………………………………………………………四七七

  第二項 涅槃無住義………………………………………………………四七八

  第九章 彼果智……………………………………………………四八0──五六二

  第一節 出體性………………………………………………………………四八0

  第二節 十門分別……………………………………………………………四八七

  第一項 頌標………………………………………………………………四八七

  第二項 廣釋………………………………………………………………四八七

  甲 相……………………………………………………………………四八八

  一 轉依相……………………………………………………………四八八

  二 白法所成相………………………………………………………四八八

  叁 無二相……………………………………………………………四九一

  四 常住相……………………………………………………………四九四

  五 不可思議相………………………………………………………四九五

  乙 證得…………………………………………………………………四九六

  丙 自在…………………………………………………………………四九七

  丁 依止…………………………………………………………………五0叁

  戊 攝持…………………………………………………………………五0五

  己 差別…………………………………………………………………五0八

  庚 德……………………………………………………………………五0九

  一 衆德相應…………………………………………………………五0九

  二 六德相應…………………………………………………………五二二

  辛 甚深…………………………………………………………………五二四

  壬 念……………………………………………………………………五叁二

  一 正明七念…………………………………………………………五叁二

  二 別釋淨土…………………………………………………………五叁六

  1 具引經文………………………………………………………五叁六

  2 十八圓滿………………………………………………………五四一

  3 總明四德………………………………………………………五四一

  癸 業……………………………………………………………………五四二

  第叁節 釋妨難………………………………………………………………五四五

  第一項 釋說一乘…………………………………………………………五四五

  第二項 釋同時有多佛……………………………………………………五四九

  第叁項 釋法身涅槃不涅槃………………………………………………五五0

  第四項 釋受用身非自性身………………………………………………五五0

  第五項 釋變化身非自性身………………………………………………五五二

  第六項 解二身常…………………………………………………………五五七

  第七項 釋化身非畢竟住…………………………………………………五五九

  第八項 釋成佛要作功用…………………………………………………五六一

  第十章 結說………………………………………………………五六叁──五六四

  [P1]

  懸論

  

  一 釋 題

  在未講論文之前,本論的題目,先得略爲解說。

  「攝」,是含攝、統攝的意思,這可從兩方面來說:一、以總攝別,二、以略攝廣。本論以簡要的十種殊勝,廣攝一切大乘法,這就叫以略攝廣。如來說法,每因聽衆的不同,這裏講波羅蜜多,那裏講十地,現在總舉十義,把大乘經中各別的法門,總攝起來,這就叫以總攝別。

  「乘」就是車乘,能運載人物從此到彼,有能動能出的作用。衆生迷失在生 [P2] 死的曠野中,隨著輪回的迷道而亂轉,衆苦交迫,沒有能力解脫。如來就以各種的法門,把衆生從苦迫的曠野中運出來。這能令衆生離苦的法門,譬喻它叫「乘」。但因運載的方法與到達的目的不同,就有大小乘的差別。小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大乘就是菩薩乘。「大」,梵語摩诃,含有大、多、勝叁義,實際只是一個大義,不過一從多顯大,一從勝顯大而已。所以這大字,只要從量多質勝所顯的含容大與殊勝大去說明。一、含容大: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曾作這樣解釋:大乘可以含容小乘,能容納它,所以是大。譬如小乘所走的路,只有叁百由旬,大乘的行程則有五百由旬,所以小乘叁百由旬的終點,不過是大乘五百由旬行程裏的一個中站而已;除此,大乘還有它更遠的目的。這樣,大乘不一定離開小乘,而是能含容小乘,內容比小乘更廣博的佛法。因此,般若經說:『菩薩遍學一切法門』,『二乘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二、殊勝大:無著菩薩等一系,大都偏重這一點:大乘的思想,小乘中沒有,這部分獨有的思想,要比小乘來得殊勝。這多在大乘不共小乘的意義上發揮,所以大乘好象是小乘以外的另 [P3] 一種殊勝的佛法。殊勝是什麼?就是摩诃;殊勝義是大義,所以大乘亦名勝乘,小乘亦可名劣乘。這樣,大小乘的差別,不單是量的廣狹,而且是質的勝劣。本論是屬于這殊勝大一系的作品(以上約偏勝說)。

  殊勝就是摩诃,現在就以本論所說的十種殊勝來解釋。十種殊勝,依一般說,可分爲境行果叁類:一、二是境的殊勝;叁至八,是行的殊勝;九、十是果的殊勝。境行果都是殊勝的,都是大的,不共小乘的;而這殊勝的境行果法,可以運載衆生出離苦海,所以叫大乘。

  「論」,有教誡學徒,分別抉擇的意思;這如尋常所說。

  

  二 本論與釋論及翻譯

  本論是無著菩薩造的。從世親、無性兩種釋論所依的本論考察起來,已有些出入;攝論在印度,是有好多種不同誦本的。至于我國的各家譯本,文句與意義上的不同,那就更多了。不管他論本如何出入,這部論是唯識學中扼要而最有價 [P4] 值,爲治唯識學者所必須研究的聖典,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本論的釋論,在印度有世親、無性的兩種──還有其它不知名的也說不定。在這兩種釋論的作者中,世親是無著的兄弟,又是他的弟子,論理,世親的解釋要比較確當,比較能闡明無著的本意。故研究本論,應以…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與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