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P48

  ..續本文上一頁一樣,能「遣阿賴耶識中」的二「障粗重」。前菩薩成辦五果的第一果,由修止觀,『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與這裏所說的對治差別相合。怎麼叫以楔出楔?這是譬喻,如竹管裏有粗的東西(楔)擁塞著不能拿出,要把這東西取出,先得用細的楔打進竹管去,才能把粗的擠出來。粗的一出來,細的也就出來,竹管就打通了,這叫以細楔出粗楔。諸法真實性中,無有少法可得可著,然因無始來爲二障粗重所熏染蒙蔽,不得顯現。菩薩修習叁摩地,以定的細楔,才能遣除二障的粗楔。

  

  丁 堪能差別 堪能差別者,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菩薩安「住靜慮」中,能不受定力的拘限而受果。就是入第叁禅「樂」,也能「隨其所欲」,要何處受生,即能到那裏去「受生」,這自在受生的能力叫堪能。小乘人不能做到這一步,僅能厭離而入涅槃。

  

  戊 引發差別 [P424] 引發差別者,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

  由禅定力,「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隨往一切世界能自在無礙。定有引發的力量,名爲引發。

  

  己 作業差別

  一 引發神通業 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故。

  引發差別,約從定發通而說,因通力而起的種種作業,即「作業差別」。「能振動」一切世界。放種種光明「熾然」的烈焰。所放的光明,照十方世界無不「遍滿」。本來所不見的他方世界諸佛菩薩,與此界的幽暗處,因光明遍照「顯示」可見。因神通力能令四大體性互相「轉變」,如變地成水,變水成火等。又能隨心所念「往來」十方世界,剎那間即到。「卷舒」, [P425] 約空間說,卷須彌入一芥子,舒一芥子納須彌。約時間說,舒一剎那爲無量劫,卷無量劫爲一剎那。八地以上的菩薩,「一切」有情無情的「色像,皆」可攝「入身中」,在色身上顯現。能應機變化,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隨「所往」而化身與它「同類」。或「顯」示令衆生見,或「隱」藏令不見。能變魔爲天,變天爲魔,一切「所作」都能「自在」。菩薩的殊勝神通,能蔽「伏他」一切凡小的劣「神通」。加被說法者,「施」與「辯」才無礙;加被聽法者,能施「念樂」,使他歡喜善解,經久不忘。在說法時,爲攝化他方一切有情來集會聽法,所以「放大光明」。「引發如是」的廣「大神通」,造作這樣廣大殊勝的事業,爲小乘神通所不及的,故名作業差別。

  

  二 引發難行業

  1 正明十種難行 又, 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十難行者,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願故。 [P426] 二不退難行,生死衆苦不能退故。叁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四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染汙故。六勝解難行,于大乘中雖未能了,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達難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八隨覺難行,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九不離不染難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難行,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窮生死際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

  引發差別中,還能「引發」總「攝諸難行」的「十難行」:(一)「自誓難行」:無上菩提不是輕易能證得的,然而能發「誓受無上菩提」的大「願」,在上求下化的目的未達,誓不中止。(二)「不退難行」:久在「生死」海中,和光同塵去化度有情,雖受寒暑饑渴等「衆苦」的逼迫,終「不能退」屈他堅強的志願。(叁)「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是剛強難調,不受教化而「行邪行」,然菩薩終「不棄」舍他,以無限止的慈忍,用種種方便去引攝感化他。(四)「現前難行」:縱然是菩薩大「怨」雠的「有 [P427] 情」,也決不懷恨,只要有機會,菩薩便能「現作一切饒益」他的「事」。(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爲」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世法所染汙」,像淤泥中的蓮花一樣。(六)「勝解難行」:「于大乘」的甚深微妙教法,「雖」還「未能了」解明白,但能「于廣大甚深」處「生」堅固的「信解」,信佛所說的教法,確能利益衆生,沒有不是真實的。(七)「通達難行」:人法二無我,原是不容易通達的,如小乘人就不能通達法無我,但菩薩「能」「具」足「通達補特伽羅」與「法無我」。(八)「隨覺難行」:「于諸如來所說」的「甚深秘密言詞」,能隨他的正義而覺了,這在下面詳說。(九)「不離不染難行」:凡夫不離生死就要染著,小乘不染生死就要舍離,菩薩能「不舍生死」化度有情,同時又「不」爲生死所「染」汙。(十)「加行難行」:菩薩「能修」佛果無盡大行的加行,像「諸佛」如來到斷除二障,「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究竟成佛以後,因悲願的熏發,能「窮生死際不作功用」,依法身現起應化身,任運「常起」度脫「一切有情」 [P428] 的「一切義利行」。這恒利有情的功能,是佛陀果德的大用,菩薩在因位上就能欣修此行,以求達到度脫一切有情的目的。這十難行,總攝了菩薩從神通引發的一切廣大行。

  

  2 廣辨隨覺難行

  A 約六度釋 複次,隨覺難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謂如經言:雲何菩薩能行惠施?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雲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雲何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雲何菩薩于施策勵?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雲何菩薩于施耽樂?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雲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薩于惠施中離沙洛想。雲何菩薩其施清淨?若諸菩薩殟波陀悭。雲何菩薩其施究竟?若諸菩薩不住究竟。雲何菩薩其施自在?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雲何菩薩其施無盡?若諸菩薩不住無盡。如于布施,于戒爲初,于慧爲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P429]

  十難行中的第八「隨覺難行」,「于佛」的「秘密言詞」「能隨覺了」,前雖略說,但還沒有明說,這有關于大乘經的深義,所以特別提出解釋。像這段六度的經文,就是秘密言詞,都要給以不同的解說才能合乎佛意。(一)能行惠施,一般的說,需要廣作內外身物一切的布施,才叫惠施。然「菩薩」惠施,雖「無少所施」,卻已成爲「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怎麼講呢?這菩薩雖不行施,但見他人行施,生歡喜心,這隨喜行施的功德,就等于自己行施。並且,菩薩攝一切衆生爲己體,把他人看爲自己一樣,通達自他平等,所以衆生行施,就是自己行施,雖自己不施絲毫,已經是廣行布施了。還可以這樣解:菩薩以空慧觀察一切,知一切皆非我非我所,什麼都不是自己的,拿什麼去布施人?因此,雖終日布施,而不見少有所施,不見有少少的布施,才是真實的廣行布施。(二)一般的見解,要甘心樂意的歡喜布施才是「樂行惠施」;然而「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離去一切貪欲,一切法不能味著心,無所不舍,才是真正的樂行惠施者。(叁)「菩薩 [P430] 于惠施中深生信解」,不是因他人的宣傳解說而信。菩薩「不信」一切,就是「如來」說的行施有什麼功德,爲什麼應該布施,菩薩都不因此而信受。菩薩的信解,是自己從內心深處發出的信念,明確堅定,不由他人的教誨而起信仰去實「行惠施」。(四)世間人或由自己的警「策」,或由他人的鼓「勵」,便能不斷的行施,但「菩薩于惠施」這件事,不但不要他人來策勵,並且「不」須「自」己「策勵」自己。這是因菩薩生性就會精進行施,很自然的使他不得不去布施,這不是策勵,實在就是「菩薩」的「于施策勵」。(五)對布施發生愛重心,時時刻刻的想行布施,叫「于施耽樂」。菩薩」的大施,從來不曾間斷過,因此就「無有暫時」的「少有所施」,這沒有片刻的間斷,真是愛好布施到極點了。(六)『沙洛』,表面看來是『堅密』義,但從另一方面──秘密──看,卻是『流散』的意思。「于惠施中離沙洛想」,就是在定中行施,沒有散亂。定中能遍緣一切有情,分身無數等,所以名「廣大」施。顯了與秘密,只是同一名詞的兩種不同含義,常用的 [P431] 稱爲顯了義,也是人所共知的。如說團結,它的意義自然在結合上。但甲與乙的結合,等于在說甲與其余丁戊等分離,分離就是團結一名潛在的含義。沙洛是堅密,又是流散,也只是這個意義。中國文字中的亂字,又可以作治講,香字可作臭講,也是同一意義。這些,是文字學上的普通現象,佛經只拿它來應用而已,不要以爲秘密就是神秘。(七)殟波陀,在明顯方面說是『生起』義,在秘密方面講是『拔足』。「菩薩殟波陀悭」似乎是生起悭心,其實是拔起悭貪的根本,除了悭貪的根蒂,自然「其施清淨」。(八)究竟布施,如小乘的安住究竟無余涅槃,自大乘看來,它不能究竟布施利生。「菩薩不住究竟」,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他的布施才是「究竟」的。(九)自在布施,菩薩于施舍轉滅悭貪,使他不自在,「于惠施中」悭貪「不」能「自在轉」起,菩薩的「施」才能「自在」。(十)無盡施,無盡是般涅槃,「菩薩不住無盡」的涅槃,常行施舍,所以「其施無盡」。

  「于布施」有此十種秘密言詞,「于戒」于忍,乃至「于慧」,都「隨 [P432] 其所應,當知」也有這十種差別。如說雲何菩薩能護屍羅?不護少戒,名爲菩薩護淨屍羅等。

  

  B 約十惡釋

  雲何能殺生?若斷衆生生死流轉。雲何不與取?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雲何欲邪行?若于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雲何能妄語?若于妄中能說爲妄。雲何貝戍尼?若能常居最勝空住。雲何波魯師?若善安住所知彼岸。雲何绮…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與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