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語?若正說法品類差別。雲何能貪欲?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雲何能瞋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雲何能邪見?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
經中還有依十惡業道而說的秘密言詞,似乎是說行十惡,其實不然。(一)能「斷衆生」的「生死」,截斷他的無始「流轉」,使他不再受生,這叫「能殺生」。(二)系屬于魔而不系屬于佛菩薩的「諸有情」,不但「無有與者」,魔王還常常來爭奪,但佛菩薩把它「攝取」過來,雖不信從,也得想法攝受它,這叫「不與取」。(叁)諸菩薩「于諸」淫「欲」行,「了 [P433] 知」它「是邪」行,正知這種種欲邪行去「修正行」利益有情,叫「欲邪行」。(四)佛說一切皆是虛妄,菩薩于虛「妄」法「中能」詳細的「說」它「爲妄」,這叫「能妄語」。(五)貝戍尼,習用的意思是離間,如果彼此相離有間,這離間就含有空義了。菩薩「常居最勝」的「空住」,所以叫「貝戍尼」。(六)波魯師,顯義是粗惡語,但它的密意,波是善,魯是所知,所知彼岸,指生死那邊的大般涅槃,菩薩「善」能「安住所知彼岸」,所以叫「波魯師」。(七)菩薩能善巧安立「正說」佛「法」的無量「品類差別」,使它斐然成章,叫「绮間語」。(八)離欲才能入定,但菩薩念念「欲自證得無上靜慮」,可以說是大欲──「能貪欲」。(九)菩薩的心,能「憎」惡厭「害一切煩惱」,嫉惡如仇,這叫「能瞋恚」。(十)在依他起的「一切處」中,所依的「遍行」──遍計性的「邪性」,能「如實」的知「見」。邪者見它是邪,所以叫「能邪見」。上面引的兩類經文,可說是『正言若反』,是不能用常用的訓釋去解釋的。 [P434]
C 約甚深佛法釋 甚深佛法者,雲何名爲甚深佛法?此中應釋:謂常住法是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斷滅法是諸佛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又生起法是諸佛法,以變化身現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又有貪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又有瞋法是諸佛法,又有癡法是諸佛法,又異生法是諸佛法,應知亦爾;又無染法是諸佛法,成滿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無汙法是諸佛法,生在世間諸世間法不能汙故:是故說名甚深佛法。
經中還有依佛行果來談「甚深佛法」的,也「應」該正確的去解「釋」:(一)「常住法是諸佛法」,這是約諸佛「法身是常住」說的,一切佛法皆依這常住的法身。(二)「斷滅法是諸佛法」,因爲「一切」染汙粗重的「障」垢,在佛果上是「永」遠「斷滅」的。(叁)「生起法是諸佛法」,「變化身」的隨類應「現」,從法身「生起」,化一切有情,所以說生起法是佛法。(四)「有所得法是諸佛法」,「諸有情」的「八萬四千」煩惱「 [P435] 行」,「及彼對治」的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可得」的,不能說它沒有。辨中邊論的以『許滅解脫故』,成立依他雜染的非全無,可作這有所得的解說。(五)至(八)「貪」「瞋」「癡」「異生法」,都「是佛法」,佛菩薩「自」發「誓」願,「攝受」一切具足「有貪」等叁毒的「有情爲己體」,貪瞋癡等自然也不出佛法之外。(九)「無染法是諸佛法」,「成」就圓「滿」的清淨「真如」本來清淨,煩惱所知等「障垢,不能染」汙。(十)「無汙法是諸佛法」,諸菩薩有大智慧,雖「生在世間,諸世間法」都「不能汙」染它。
叁 引發四種業 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諸佛法故,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
此外還能引發四種業:(一)依叁摩地能「引發修到彼岸」。(二)依定能引發神通,方便善巧,去「成熟有情」。(叁)因修定心得自在,隨心 [P436] 所樂欲,能大願大行,清「淨佛國土」。(四)由此定力,能修習圓滿力無所畏等「諸佛法」。這四種「亦是菩薩等持」所發生的「作業差別」。
第叁節 增上慧學
第一項 安立相
甲 標 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增上慧殊勝雲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緣,若所緣,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異熟,若等流,若出離,若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若差別,若無分別、後得譬喻,若無功用作事,若甚深。應知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殊勝。
菩薩的叁增上學,已依次說了戒心二學,未說明「增上慧」學的「殊勝」。增上慧就是無分別智,現在以「自性所依」等十六相來成立。這是總標 [P437] ,到下面一一別釋(陳隋二譯在「行相」後有建立與釋難二相,奘譯沒有。釋難就是行相中所提出的問題,不是直接顯示無分別智,故攝在行相中,比較更適當)。
乙 釋
一 略釋自性 此中無分別智,離五種相以爲自性: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叁、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于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是聖智,它的自性,非親證不能自覺的,所以從正面去說明非常困難,最好用烘雲托月法,從反面──遮遣的方法去顯示。這就是說:要「離五種相」,才是無分別智的「自性」。
(一)「離無作意」:作意即思惟,無分別智要遠離思惟的。但也有離作意而不是無分別智的,如酒醉,悶絕,熟睡等,所以必須要離開這樣的無 [P438] 作意,才是真正的無分別智。(二)「離過有尋有伺地」:無分別智是超尋伺境的,然無尋伺──如二禅以上的無尋無伺地,仍不是無分別智,所以還要離去這樣的無尋伺,才是真實無分別智。(叁)「離想受滅寂靜」:無分別智是無受想心行的,但受想心行俱滅的滅盡定,雖是聖者所得的,還不是無分別智,所以還要離去這樣的想受滅的寂靜,才是般若無分別智。(四)「離色自性」:無分別智離去妄心的有分別性,但智的無分別與色性的無分別不同,不然,得此無分別智的聖者,不將要與木石一樣塊然無知了嗎?所以無分別智是要離去色自性的。(五)「離于真義異計度」:離前四相直取真義的如相,但如果計度擬議這真如,或心上有不分別的空相現前,這既然含有種種計度的成分,自然不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要離去于真義計度的。總之,它是無分別的,但決不是世間無作意等的五種無分別。離了這五相,才是真實的無分別智。
二 別釋諸門 [P439]
1 自性 于如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複說多頌:諸菩薩自性,遠離五種相,是無分別智,不異計于真。
「無分別智」能「成立」的十六「相」,現在一一的解說。第一是自性相;頌中的「諸菩薩自性」,與第叁句「是無分別智」,文勢隔裂,或許是照梵文直譯的。若讀作『是諸菩薩無分別智自性,遠離五種相,不異計于真』,比較要明顯得多。下文都可以這樣讀。「遠離」的「五種相」,已在上說過。前四相雖都要離,但還沒有接近真義;第五相的「異計于真」,最易使人誤認爲無分別智,所以又特別點出。
2 所依 諸菩薩所依,非心而是心,是無分別智,非思義種類。
心心所法生起,都要有其所依;智是無漏心所,自然也有所依。有漏心所是依于心的,「菩薩」「無分別智」的「所依」是不是心呢?心有思量分 [P440] 別,無分別智是不能以思量分別爲所依的,所以說它「非心」。雖非平常的分別心,但無分別智終究是一種絕對精神的直覺,那它的所依,還可以說「是心」。「非思義種類」,是非心而是心的理由。無分別智的所依,不是思量分別境義的,所以非心。它是思慮有分別心爲加行所引起的,是心的種類,那也不妨說是心。
【附論】大乘說通達一切法無分別的,叫它真心、正覺、智慧等。實際上它與平常的心、智不同,所以龍樹說,般若叫智慧,這是很勉強而不相稱的,般若是甚深,智慧是淺薄,怎麼可以符合呢?不過世間本沒有與它相同的名字,從它的因心觀察等所起,勉強的以心、覺、智慧來代表。
3 因緣 諸菩薩因緣,有言聞熏習,是無分別智,及如理作意。
無分別智的生起,有兩種「因緣」,就是從聽「有」名「言」的教法而成的「聞熏習」,「及」從聞熏習所起的「如理作意」。因如理作意而聞熏 [P441] 習展轉增勝,使賴耶中的雜染分漸減,無分別智才得現前。
4 所緣 諸菩薩所緣,不可言法性,是無分別智,無我性真如。
心法有它的所緣,「菩薩」的「無分別智」雖然能所一如,但同樣可以安立它的「所緣」。「不可言」說的諸「法」真實「性」,于依他起諸法上把名義相應遍計所執性離去,遣離假說自性,才是諸法的離言實性。這就是「無」補特伽羅及法「我性」所顯的真常一味的「真如」。這無我真如,是無分別智的所緣。
5 行相
A 正釋 諸菩薩行相,複于所緣中,是無分別智,彼所知無相。
所緣是心的對象,「行相」是心行于境發生關系的相貌。有無分別智,也有無分別境,但它的行相卻不可說。無分別智于「所緣中」親證「彼所知 [P442] 」境,是「無」有名言「相」貌的,離言說的真實法性不能說有行相,若世俗智以行相取,就不能親證真如,不是正覺法性了。
B 通疑難 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余,字展轉相應,是謂相應義。非離彼能诠,智于所诠轉,非诠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爲什麼體證法性沒有行相呢?這先要知道我們平常所知所取的行相是什麼?我們平常所認識到的是義,名「字」的「展轉相應」,彼此間發生聯系,成爲名義「相應」的義相。在聲音方面,一個字與一個字連起來便成名,一個個的名連起來便成句,名句是因緣和合假有的。一切法不離名言相,能表诠的是名字,心上顯了的表象概念等,也仍然是…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