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字。這名字相應爲「自性」的「義」,是遍計所執性。吾人一般心識行于境相的「所分別」,並「非」離此而別有其「余」什麼東西。事實上,除了這相應的義,吾人是不能理解什麼。 [P443]
平常所行的義相是『名前覺無』的,不是法的真相。怎知它『名前覺無』呢?在認識時,「非」是「離彼能诠」的名言,有「智于所诠」的義相上「轉」,所取的義相不能離去能诠而有它的體性,所以不是法的真相。要起能诠才知道所诠,故所诠不能離開能诠。然而吾人總覺得有所诠的東西存在,再有能诠去诠表它,這也不對,一名能诠種種義,一義能立種種名,名言並「非」能「诠」表一定的所诠。『多名不決定』,能所诠「不同」,所以「一切」法的真實性「不可言」說。
前說五相,以無分別智自性爲主體,談到它的所依,(增上緣)所緣,因緣,和智證所緣的行相。
6 任持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爲進趣增長。
「任持」就是攝持,「無分別智」有力量能使五度等萬行成就,達到目的,所以經上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般若能爲其余波羅蜜多的領導 [P444] ,使「後所得」的種種「諸」菩薩「行」,因智的導引而得「進趣」一切智海,漸漸的「增長」到成熟圓滿。
7 助伴 諸菩薩助伴,說爲二種道,是無分別智,五到彼岸性。
無分別智的證得無上正覺,要有其余的助伴扶助,才能成滿。「菩薩」的「助伴」是什麼呢?就是其余的「五到彼岸」。此五波羅蜜多「說爲二種道」,布施到精進是資糧道;禅定爲般若所依止,是依止道。由此二道,助成無分別智到究竟圓滿。六波羅蜜多雖是各有殊勝,不過般若可說起著領導的作用。任持與助伴二相,互爲俱有、相應因與士用果。單依無分別智說,五度爲助伴,般若是士用果。
8 異熟 諸菩薩異熟,于佛二會中,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證得。
『因是善惡果唯無記』的異熟果,是唯屬有漏業感的。無分別智是出世 [P445] 法,怎麼能說感異熟呢?地上菩薩的殊勝身,由地前所積集的十王大業所成,不過藉大悲般若等助發。勝鬘經說:『無明住地爲緣,無漏業爲因,感得叁種變易生死』的異熟果。這雖名爲無分別智的異熟果,其實是增上果。這「菩薩」「無分別智」的「異熟」,是「于佛」的受用及變化身的「二會中」受生。這二會中受生的異熟差別,「由加行證得」的二無分別智來顯示。修行加行無分別智,能在變化身的大會中感受異熟;若已證得無分別智,那就在受用身的大會中感受異熟。
9 等流 諸菩薩等流,于後後生中,是無分別智,自體轉增勝。
由同類因所生起的,叫「等流」果。無分別智的等流果,就是說前前生中的「無分別智」,在「後後生中」,智「體」更爲「增勝」。如初地的無分別智,引生二地的無分別智,二地智是初地智的等流果,勝于初地智。
10 出離 [P446] 諸菩薩出離,得成辦相應,是無分別智,應知于十地。
出離就是出離煩惱所知二障,得到涅槃,是離系果。「菩薩」「無分別智」「于十地」中,初地見道最初離系,得此智的時候,叫做「得」「相應」。以後諸地的離障妙智,叫做「成辦」相應。初得叫得,以後叫成。
11 至究竟 諸菩薩究竟,得清淨叁身,是無分別智,得最上自在。
「菩薩」的「無分別智」,到達最極「究竟」時,便「得清淨叁身」,叁身就是圓滿清淨的「無分別智」,獲「得最上」的十「自在」,這清淨的叁身,如果約分得說,初地以上就有,如初地的無分別智現前,契證清淨法界,是法身;他的意成身,是受用身;分身百世界作佛化衆生,是應化身。初地以上都證得此一分,到最後佛地,才圓滿清淨。這是無分別智的增上果。從助伴到此的五相,就是五種果。
12 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 [P447]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種種極重惡,由唯信勝解。
加行、無分別、後得叁智,主要的是根本無分別智。加行智作相似的無分別觀,能引發根本智,從所引發的得名,也就無分別。後得智是根本智所生的,帶相觀如,也就隨根本的無分別智名爲無分別。若從它的差別上說,加行是加行智,後得是後得智,無分別確指根本智。所以前面說的所緣、行相等,都是在根本智上講。現在約勝利功德說叁智的無染。
「虛空」是明淨的,不受任何染汙法所染,雖有時爲雲霧所蔽,然它的本質仍是清淨「無染」的。加行「無分別智」能轉叁惡趣的「種種極重惡」業爲輕,能不爲這染汙的惡業所染,所以譬喻虛空。此智還沒有證無分別,「唯」是對無分別的真理起「信勝解」,信唯識無義的無分別理,由這信解力,對治極重惡業,不爲所染。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解脫一切障,得成辦相應。
煩惱所知的二種惑障,叫一切障。根本「無分別智」能「解脫」此「一 [P448] 切障」,不爲惑障所染而體悟法界,所以譬喻「如虛空無染」。此解脫在初地名爲「得相應」,初地以上名「成辦相應」。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常行于世間,非世法所染。
世間的依正二報是生障,得後得「無分別智」的菩薩,爲要救度衆生,「常」示生世間;他雖「于世間」受生,卻「非」爲「世」間依報正報等「法所染」,如虛空一般,水不能漂,火不能燒。真谛以叁障配叁智所解脫而無染的對象,倒也說得很好,不過不必太拘泥了。
13 差別 如!7桼求受義,如!7桼正受義,如非!7桼受義,叁智譬如是。
說明叁智的差別,舉出四個譬喻來顯示。「如!7桼」子追「求」所「受」用的境「義」,在沒有求得時,不知道它是甚麼,也說不出它的情形,這與加行無分別智的觀察無分別法界相同。「如!7桼」子「正」在「受」用境「義」,心中明白,卻說不出,俗語說『啞叭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這像根本 [P449] 智的契證諸法真如實性,雖親切印證,但離于言說戲論。「如非!7桼」子在「受」用境「義」,對所受的好惡能明白認識,又能以言說告人;這與後得無分別智的帶相緣如,通達唯識如幻,能說法度衆生一樣。所以總結說「叁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義,如愚正受義,如非愚受義,叁智譬如是。
在非!7桼的人,也可以譬喻叁智。不能識別說明境界叫愚,「如愚」人的「求受」境界,「正受」境界,及「非愚」的智人「受」用境界,如其次第也可以作爲「叁智」的「譬」喻。這都如前!7桼非!7桼的譬喻配釋可知。
如五求受義,如五正受義,如末那受義,叁智譬如是。
在非愚人的六識中,也可譬喻叁智。五是前五識,「如五」識「求受」境界,它是無分別的,也不能言說;加行智求無分別真如也是這樣。在「五」識「正受」境界時,它明見現境,是有漏現量,離名種分別,這與無漏現量的根本智契證真如相類。「如末那受義」的末那,指意識,不是染意,它 [P450] 有推度的作用,能安立名相,引發語言,所以它可以作後得智的比喻。
如未解于論,求論,受法,義,次第譬叁智,應知加行等。
單從明了的意識也可譬喻叁智。「如」有「未解于論」的文義,而「求論」的理解,在沒有獲得理解的意識,加行智未證于真而求證得的時候也是這樣。若人聽講,諷誦,但能「受法」而不明它的意義,自然不能有什麼分別或講說,根本無分別智也是這樣。如人因受論而進到了知領受其「義」的階段,能有所分別,也能轉教別人,後得智也是這樣。上面舉的四種譬喻,皆如它的「次第譬」喻「叁智」,就是「加行」、根本、後得「等」叁智。
14 無分別後得譬喻 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複開目,後得智亦爾。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于中現色像,後得智亦爾。
現在撇開加行智不談,單就根本後得二智舉喻來說明。先以取不取種種境界來說明二智的差別:「如人正」當「閉目」的時候,一切色相都不看見 [P451] ;根本「無分別智」的『複于所緣中,彼所知無相』,『于一切法都無所見』,就如閉目。若人「即」時「開目」,明暗色空無不了了分明;那「後得」無分別「智」的通達唯識如幻,于一切境界能取能緣,猶如開目。
再約色空來譬喻,「如虛空」明淨,遍一切處,無能所的差別;根本「無分別智」也是這樣,遍一切一味空性,諸法所不能染。虛空雖是明淨遍一切處,但無一色相不依虛空顯現,「于」虛空「中現」起一切「色像」,這如從根本智後所起的「後得智」一樣。這譬喻最好,後得智所了達的一切,是不離空性,並且是因證而後起的。虛空的孕含萬象,是後得智的境界,不是未入空以前的擬度。
15 無功用作事 如末尼,天樂,無思成自事,種種佛事成,常離思亦爾。
吾人做事,必先考慮計劃;無分別智既無作意,怎樣能做利益衆生的偉大事業呢?這有「如末尼」寶珠和「天」上的音「樂」,末尼寶珠雖隨衆生 [P452] 心的希求,落下種種寶物,但它是無分別的。天樂不待擊奏,自然發出微妙可耳的音聲來,但它也是無分別的。這二物雖皆「無思」慮,而能「成」辦「自」所應作的利益有情「事」。有漏業感的力量尚且如此,何況諸佛菩薩的無分別智?雖是恒「常」遠「離思」量分別,但能無功用行適應有情的機感要求,「種種」利樂衆生的「佛事」,無不「成」辦。所作的佛事約有二種:一是現身,一是說法;前者以末尼譬喻,後者以天樂譬喻。
16 甚深 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
非智而是智,余譯本作『非智非非智』,世親釋…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