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中具有二釋。
無分別智從它的所緣來說:並「非」就是「于此」依他起性的名言相上轉,因爲它是無分別的;但也「非」離開依他性以其「余」的境界爲所緣。法性是諸法的普遍實性,就是以這依他分別法的真如法性爲所緣。非于此表示與依他的非一,非余表示非異。這就是說無分別智所證境界,不離依他起 [P453] ,是于依他起上知它的寂滅相。從它的能證智說:無分別智「非」是平常的尋伺相應「智」,世間共許的智的定義,並不適合它。但也不是非智,「而是智」的種類,從能通達諸法實性上說,最適當的名詞仍然是智,除了智以外,實在沒有更能表達它的名字。從它的智境關系上說:它「與境無有異」。所緣的法性境界是無分別的,能緣的「智」也「成無分別」,智境無異,所以皆成無分別。不然,或者有能所的別異,或者取有分別的境相,無分別智也就不成其爲無分別了。這樣的非依他境,非非依他境,非智,非非智,說它有境智又沒有能所差別,這是甚深的自覺聖境,教相的安立,也只姑爲擬議罷了。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一切法」從「本」以來,法「性」法爾是「無分別」的。它本來如此,並非因能證的智去通達它才成爲無分別。法性無分別,就是說衆生一般有分別識所取的「所分別」義,本來就是「無」,但這卻引起一個問題:一切 [P454] 法既然本來就是無分別,一切衆生爲何不本來就成佛呢?這因衆生無始時來名言熏習,顛倒計著,妄現有分別相,「無」有「無分別智」去通達諸法的無分別法性,所以受虛妄的分別所支配,不能成佛。也就因此,雖然法性無分別,是迷悟不二,而衆生還是衆生,要成佛還得努力!無分別智無,魏譯作「彼智無分別』,意義不同。
第二項 辨差別 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叁種,謂因緣、引發、數習生差別故。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無分別智有叁種,每一智中又有多種差別。于「中加行無分別智有叁種」:(一)「因緣」,無性釋爲本有種性,這與本論的體系不合。應該這樣說:過去生中熏成聞熏習,因聞熏習的強盛勢力,在這一生中,能不需要甚 [P455] 麼現緣,自然顯現(一般頓機的相似悟,就是這一類)。(二)「引發」,雖過去也曾熏習過,但要由某種加行才能生起加行智。(叁)「數習」,這是過去熏習薄弱得很,或者竟是沒有,因現在生中的數數修習,需要極大的加行,如聽聞思惟修習,才能生起加行無分別智。這叁種,是從它「生」起的「差別」而建立的。「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差別:(一)「喜足」,凡夫外道由思惟修習,生無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天,沒有作意,心生喜足,以爲自己的境界已達頂點。(二)「無顛倒」,小乘聖者,修苦空無常無我的四正觀,摧破常樂我淨的四顛倒,不再分別常等,名無顛倒的無分別智。(叁)「無戲論」,菩薩的無分別智,離去一切名言戲論分別,證無分別的法性。這叁種無分別,是從「無分別」的「差別」而建立的。後後勝于前前;外道小乘菩薩的無分別智,在它的自體上,都截然不同。
「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一)「通達」,後得無分別智,帶相緣如,通達真如的體相。(二)「隨念」,從根本無分別智,或帶相緣如的後得 [P456] 智後,隨即追念無分別智所契證的。(叁)「安立」,將自己所證見的境界,用名相來爲人宣說。(四)「和合」,將一切法作總合的觀察。(五)「如意」,隨自己的欲求,能變地爲水,變水爲火,如意而轉。這五種是從後得智所「思擇」的「差別」而建立的。
第叁項 引經證
甲 阿毗達磨大乘無義教 複有多頌成立如是無分別智: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六頌,論中雖未明言是引經,但它的內容與前引阿毗達磨大乘經的四智相同。藏譯的攝論,在成就四相悟入諸義無義下,引此六頌,梁隋二譯也說此中有頌,如增上慧說。從這各方面看來,可斷定這裏是引的阿毗達磨大乘經頌。前文引經的長行,在證明諸義無實,這裏在成立無分別智。要知道 [P457] 無分別智,必須因一切法本來無分別,就是遍計執性的義相無實,因境無分別,通達無分別的無分別智才是真智。頌文的意義已在前面說過,這裏把文讀通就可以了:(一)相違識相智:「餓鬼、傍生、人、天」的四類有情,于相「等」的一件「事」物上,「各隨其所應」見的「心」有別「異」的認識;因認識上的彼此相違,應該認「許」所遍計「義」是「非真實」的。
于過去事等,夢像,二影中,雖所緣非實,而境相成就。
(二)無所緣得智:如「于過去」未來「事」中,「夢」所見的「像」中,境中所顯的與定心所現的「二」種「影」像「中」,這種種「所緣」的境界,雖「非實」有,「而」在自心的認識上,「成」爲所取的「境相」。境相非實有,而可以成爲識的對象,所以那山河大地等,雖是我們現實感覺到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真實。
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
(叁)自應無倒智:「若」諸境「義」實「義」的自「性成」立,那就 [P458] 應「無」有「無分別智」,或者無分別智不是通達無義的真相,而反是顛倒。「此」無分別智「若無」,無上「佛果」的「證得」便「不應理」,因佛果是從無分別智的證真斷惑而圓滿的。既有佛可成,就有無分別智可得;有無分別智,可見實有義是不能成立了。前安立無義中,說所緣的義如果是真實的,那衆生可以不由功用就獲得解脫,這是從緣義的妄識是不真實方面說,在成立義相是無。這裏說無分別智無,佛果不能證得,是從無分別智是真實的方面說,在成立無分別智是有。各依一方面說,意義並不相違。
得自在菩薩,由勝解力故,如欲地等成,得定者亦爾。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
(四)隨轉妙智:這又有叁種:一、「得」心「自在」的「菩薩」,「由」殊「勝」的觀「解力」,能「如」它自己的心念所「欲」,想叫「地等」變爲水火等,都得「成」就。就是聲聞中「得定」的行「者」,也能做到 [P459] 這步工夫。二、修毗缽舍那而「成就簡擇者」的菩薩──「有智」,他是已「得定者」──止觀圓修的菩薩,「思惟一切法」,能「如義皆顯現」。如念佛,即有佛義顯現;思念唯識性空等,即有唯識性空的義相顯現。叁、菩薩「無分別智」現「行」,那時,唯與一味離戲論的無相法界相應而住,「諸義皆不現」,故「知無有義」。所取的義既然沒有,「由此」也「無」能取的「識」。
所知相中,以無義來成立唯識,這裏又引無義來成立無分別智。說唯識目的在說明無分別智,就是阿毗達磨,阿毗達磨就是離分別而現證法界的無分別智。唯識學不唯在理論上作嚴密的建立,起初本注重定慧的實踐。
乙 引般若波羅蜜多非處教 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雲何名爲非處相應修習圓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叁、遠離生死涅 [P460] 盤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
前以法性無分別成立無分別智,此以智離戲論處而說明「般若」,般若「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是一法的異名。般若經中如來無問自說道:『若欲證得一切相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弗請問,佛說:『菩薩安住(住即深入)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附論】般若經中的安住般若,依龍樹菩薩說,是實相般若。實相是如如境,般若是如如智,智如冥一,即智是如,即如是智,正指這融然一味的聖境,叫安住實相般若。安住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多中,修習其余的波羅蜜多,不唯布施持戒等五,連般若波羅蜜多(指智慧)都能修學圓滿。非處相應,就是無住或不住,奘譯大般若經作『應無所住爲方便而修般若』。非住即是離戲論住,實即非住而住,無住就是無所得,表示不著。現在說非五種處而于般若相應,安住般若中,也就是無所住而住的意思。 [P461]
本論以「遠離五種處」解說非處相應,成立般若:「一、遠離外道我執處」:外道修慧,總有我我所執,如說:我能住彼境,彼境爲我所住。菩薩的安住般若,遠離我及我所;離這非處,才與般若相應。「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沒有見到真實的勝解行菩薩,對真如境有分別想,這就不是真般若;登地菩薩的無分別智,必須遠離這樣的分別。前外道就我執說,這未見真如菩薩就法執說。「叁、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這下面叁處,都是小乘學者的著處。小乘學者,把生死涅槃打成兩截,厭逆生死,欣樂涅槃。所以在加行觀心中,觀四谛理,苦集非滅,另住離生死的涅槃中。菩薩的般若,離二邊非處,住中道中,通達生死涅槃無差別,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小乘目的在斷煩惱障,所以一旦達到,便生喜足,不再進斷所知障。菩薩的般若是離所知障而顯的,所以煩惱障斷時,不生喜足。「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小乘爲自利,安住無余依涅槃,不顧有情的利益,他的智慧是離悲心的。菩薩 [P462] 般若與大悲相應,利他心切,縱然安住無余依涅槃界,也爲了一切有情的利益安樂,仍來生死海中化導衆生。總之,菩薩遠離…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