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無相之法 一切處無有

  一切法的存在,必有他的樣相,有相才可以了解。法體、樣相,這就是能相所相。佛法說能所,如『量』、『所量』,『知』、『所知』,雖沒有說『能』字,也可知道他是能量、能知,因爲量與知,本是動詞而靜詞化的。說相與所相,也就是能相所相。虛空的法體,是所相;能表顯虛空之所以爲虛空的相,叫能相。現在就研究他的所相:假定承認虛空是以無礙性爲相,而無礙性的虛空,又是常住實有的,那麼在空相還沒有時,豈不是沒有虛空嗎?所以說:「空相未有時,則無虛空法」。什麼是無礙性?是質礙性(色法)沒有了以後所顯出的;也就是因爲沒有色法,或眼見,或身觸,所以知道有虛空。這樣,色法存在的時侯,不就是沒有無礙相嗎?心法不是物質,是無礙的,而不能說是無礙性的虛空。單說不是色法,也不能說是無礙性的虛空。虛空與色法有關,必在有色法,而色法又沒有了的時候,才成立。 [P127] 如說死,沒有人不能叫死,要有人受生後,到生命崩潰時,才叫做死。這樣,怎能說虛空是常住、實有的呢?假定說:不是起先沒有虛空,是「先」前已「有虛空」的存在。不過等色法沒有了才顯現而已。所以,沒有上面的過失。這也不然。如果先前已有的話。這虛空法,就應該「無」有「無」礙「相」。不但「無」有「無」礙「相」的虛空「法」,凡是無相的,「一切處」都決定「無有」。無相,怎麼知道他是有呢?怎麼可說先有無相的虛空呢?虛空是眼所見,身所觸。在沒有色法而顯出的,離了這樣的認識,根本沒有虛空。

  

  壬二 以所征能破 于無相法中 相則無所相 有相無相中 相則無所住 離有相無相 余處亦不住

  一般人的認識中,都覺得相與所相,有能所體相的差別。所以起自性實有的差別執。現在再從所相法難破他的能相。所執的虛空所相法,是有相呢 [P128] ?還是無相?假定說虛空的法體是無相法,上面說過,無相法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必然有相。那麼,能相是爲所相法作相的,現在所相的虛空既然不可得,在不可得的「無相法中」,無礙性的能「相」,不是沒有所相法可以爲他作相了嗎?如裝谷物的麻袋,有一袋袋的所相法在那兒,才可以貼上一號二號的或米或麥或豆的能相條子,作爲他的標記。如根本沒有所相的谷物麻袋,那你一號二號的能相封條,不是無可張貼了嗎?所以,所相的法體,不但不能說他是「有相」──本身已有了相,那還要能相做什麼?並且本來已有了一相,再有一能相的無礙性,也沒有所住處,實有的兩相,是不能並存的。也不能說他是「無相」,無相就等于不存在,不存在的無相法,那能「相」的無礙性也還是「無所住」著的。假定說,所相的法體,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離有無相,另有個第叁者。這也不對!凡有法體的,不是有相,就是無相,所以說「離」開了「有相無相」,更找「不」出一個其「余」第叁者,可爲能相的所「住」。 [P129]

  

  壬叁 能所相待破 相法無有故 可相法亦無 可相法無故 相法亦複無 是故今無相 亦無有可相 離相可相已 更亦無有物

  有的以爲虛空的法體是常時存在的,不過要離去物質才顯出他的無礙相,這等于承認二者的可離性。不知相法與可相法。是相待共存而不能獨立存在的。虛空與無礙性,那裏可以分離!所以要有無礙性的能相,才有虛空的可相法,假使無礙的能「相法無有」,那可「相」的虛空「法」,也就「無」有。反過來說:要有虛空的可相法,才有無礙性的能相,假使「可相」的虛空「法」是「無」,那麼,能「相」的無礙「法」自然「亦複無」有了。這兩者既然是因緣的存在,就都沒有自性,「是故」,現「今無」有「相」法,也「無有可相」法,「離」了這「相可相」法以外,還有什麼東西是虛空呢?所以說,「更亦無有物」。物,是實有自體的東西。虛空是這樣,其它的一切法,也是這樣。因爲一切法,不出相與可相的二法,相可相的二法 [P130] 不可得,一切法也就都沒有自體了。

  

  辛二 非無 若使無有有 雲何當有無

  性空者說:能所相待的緣起虛空,我並不否認他的存在,不過不許實有自性吧了。但一般人,說有就覺得有個實在的;聽說自性非有,就以爲什麼都沒有。虛空法體不可得,無礙性的幻相也不可得,這就是破壞緣起的虛空;他們以爲虛空是顛倒的妄見,如病眼所見的空花一樣。這是反世俗谛的常識,也就是不了解自性的不可得了。要知道上面所以破有,是破他的自性有,不是破壞緣起幻有。同樣的,這裏破無,也是破實自性無。所以說:「若使無有」實在的自性「有」,那裏「有」實在的自性「無」呢?現實的虛空,有種種的形態,有彼此的差別,吾人可以直接感覺到,怎麼可以說沒有呢?

  

  庚二 非能知性 [P131] 有無既已無 知有無者誰 青目論師說:有責難說,有法不可得,無法也沒有,知道沒有有無的人,應該是有的了。這是不對的,所知的實有實無都不可能,那裏還有個能知者呢?照這樣解釋,這半頌已超出破虛空的範圍,而從破所知法轉破到能知者的我不可得了。其實。這還是破虛空,意思說:在能知者的意識中,也沒有虛空。因爲,假使有有體或無體的虛空作對象,那才能引起能知名的認識,認識這或有或無的虛空;現在「有無」的虛空「既已無」有了,那裏還有「知」這虛空是「有無」的能知者?那裏會離開所知別有內心本具的虛空相?如這裏有中論,能知者的認識上才現起中論的認識;假使這裏根本沒有這部書,能知者怎麼會生起中論的認識?那裏會有內心本具的中論相而可以了知呢?

  

  己二 結例余五 是故知虛空 非有亦非無 非相非可相 余五同虛空 [P132]

  前叁句是結前虛空,後一句是例破五種。地以堅硬爲相,水以潤濕爲相,火以溫暖爲相,風以輕動爲相,識以了別爲相。這所「余」的「五」種,如「虛空」一樣的是「非有亦非無」,「非相非可相」,只是緣起假名的存在。

  

  戊二 斥妄見 淺智見諸法 若有若無相 是則不能見 滅見安隱法

  諸法的實相,不可以看作有相,也不可以看作無相,但「淺智」淺見的世間有情,或「見」到「諸法」的實「有」自相,或見到諸法的實「無」自「相」。其實,他「是」「不能見」到虛空及一切法的非有非無的緣起法的。不理解緣起法,就不能通達性空;不通達性空,就有自性見的戲論;有了實有的自性見,就不能見到「滅」除妄「見」的「安隱」寂靜的涅槃「法」。『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緣起幻有的虛空,是要承認的,從緣起中通達性空,通達了性空,就可證得安隱寂靜的涅槃了。 [P133]

  

  觀染染者品第六

  六情、五陰、六種的叁品,是觀世間;染染者品以下十二品,是觀世間集。世間指衆生的果報自體,世間集,指世間所從生的因緣,怎樣的因果相生。所以世間集,不但說明因緣而實是總明因果的關系。世間集,一切是性空的假名,但一般學者,誤會釋尊的教義,要建立世間集的實有,所以本論從世間集的一一論題加以理智的檢討。現在先說煩惱的染著,再說有爲相的生、住、異、滅的性空。阿毗昙論,在說明蘊、界、處以後,就說心心所法的相生相應,次說不相應行的生、住、滅叁相。這如阿毗昙心論的行品,俱舍論的根品。本論觀染染者品是觀染心相應的不可得,叁相品是觀生、住、滅性空,這次第是阿毗昙所舊有的。

  染是煩惱,這本來很多,如貪染、瞋染、癡染等,但主要的是貪,所以四谛的集谛,特別重視愛;十二緣起中,也特別著重愛與取。在生死流轉中 [P134] ,愛可說是生死的動力了。假使只說貪欲、淫欲、五欲,那唯屬于欲界的貪;若說貪、染、著,那就通于叁界了。貪與瞋,看來是對敵的,其實,爲了愛著自己的生命及世間的境界,被自體與境界二愛所系縛;假使愛之不得,就生起瞋恨,瞋恨不過是爲了要達到愛的目的而引起的反動。所以緣起論中,特重貪欲。論主在上面破斥蘊自性等不可得,固執自性有的學者,不能理解無性的緣起有,以爲不可得,是什麼都沒有了。他覺得一切空,不能成立生死流轉,所以他要從蘊、界、處的因緣實有中,建立他實自性的蘊等。他覺得,經說『貪欲、瞋恚、愚癡,是世間根本』。有了這染法,自然有染者;有染染者,自然作業感果,怎麼說蘊等無自性呢?這樣,本品中就要進一步的破染與染者。

  龍樹學隨時說到『者』,這是他的特色,是最值得注意的。如前說的去去者,見見者,後面說的作作者,受受者,這裏說的染染者。原來佛法雖說無我,但緣起五蘊和合的統一中,大小學派都承認有我,不過所指不同。犢 [P135] 子系立不即不離五蘊的不可說我;一切有系立和合的假名我;大衆、分別說系立一心相續的真我。龍樹學的緣起我,是依五蘊而有的,但不同犢子的不可說我,也與一切有者的假名我不同。什麼是染染者?一、染者是能起染的,染是所起的染,這是從能起所起的關系上說。二、染是貪瞋等染法,染者是爲染法所染汙的;這樣,染爲能染,染者爲所染,是從能染所染的關系上說。這染與染者,涉及的問題很多;大衆、分別說系,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心性是本淨者,染法怎樣的能染汙他?一切有與犢子系,說煩惱與心心所相應,起染汙的作用。心心所法爲俱時和合的染法所染,而雜染的五取蘊,使不可說或假名我成爲染者。成實論師說:第一念是識,第二念是想,第叁念是受,都是無記的,第四念的行,或是染汙的,能染汙假名相續的衆生。這本淨者與雜染,無記者與染心所,假名我與染法,這一切怎樣成立染與染者的關系,都是本品所觀察的對象。這裏總括的敘述一下,不再作…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