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476
癸叁 結成……………………………… 479
壬二 破壞四谛事………………………… 480
壬叁 破壞叁寶…………………………… 481
癸一 正明叁寶無有…………………… 481
癸二 別顯佛道無成…………………… 482
辛二 破壞因果罪福………………………… 484
辛叁 破壞一切世俗………………………… 486
庚叁 結成佛法………………………………… 488
觀涅槃品第二十五……………………………………………492─517
戊四 觀所證的涅槃………………………………… 495
己一 略觀………………………………………… 495
庚一 敘外難…………………………………… 495
庚二 申正宗…………………………………… 496
辛一 遮……………………………………… 496
辛二 顯……………………………………… 497
己二 廣觀………………………………………… 499
庚一 別遮以四句爲涅槃……………………… 499
辛一 遮有無是涅槃………………………… 499
壬一 遮…………………………………… 499
癸一 遮有……………………………… 499
癸二 遮無……………………………… 502
壬二 顯…………………………………… 504
辛二 遮雙亦雙非是涅槃…………………… 505
壬一 遮…………………………………… 505
癸一 遮亦有亦無爲涅槃……………… 505
癸二 遮非有非無爲涅槃……………… 507
壬二 顯…………………………………… 509
癸一 如來離四句……………………… 509
癸二 涅槃即世間……………………… 511
庚二 總遮以諸見爲涅槃……………………… 513
辛一 遮……………………………………… 513
壬一 敘見………………………………… 513
壬二 遮破………………………………… 515
辛二 顯……………………………………… 516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518─541
丙四 觀世間滅道………………………………………… 526
丁一 正觀緣起………………………………………… 526
戊一 緣起流轉律…………………………………… 527
己一 無明緣行…………………………………… 527
己二 行緣識……………………………………… 528
己叁 識緣名色…………………………………… 529
己四 名色緣六入………………………………… 530
己五 六入緣觸…………………………………… 531
己六 觸緣受……………………………………… 533
己七 受緣愛……………………………………… 533
己八 愛緣取……………………………………… 534
己九 取緣有……………………………………… 535
己十 有緣生……………………………………… 537
己十一 生緣老死………………………………… 537
己十二 總結……………………………………… 538
戊二 緣起還滅律…………………………………… 539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542─565
丁二 遠離戲論………………………………………… 545
戊一 敘見…………………………………………… 545
戊二 破斥…………………………………………… 547
己一 廣破………………………………………… 547
庚一 破有無作不作見顯我空………………… 547
辛一 破過去有我等四句…………………… 547
壬一 破我于過去有……………………… 547
癸一 別破……………………………… 547
子一 約前我今我不一破…………… 547
子二 約即身離身無我破…………… 549
癸二 結顯……………………………… 550
壬二 破我于過去無……………………… 552
壬叁 破我于過去俱非…………………… 554
辛二 破未來作不作等四句………………… 554
庚二 破常無常邊無邊見顯法空……………… 555
辛一 破常無常見…………………………… 555
壬一 破常見……………………………… 555
壬二 破無常見…………………………… 556
壬叁 破亦常亦無常見……………………… 557
壬四 破非常非無常見…………………… 558
辛二 破邊無邊見…………………………… 559
壬一 破有邊無邊見……………………… 559
壬二 破亦有邊亦無邊見………………… 562
壬叁 破非有邊非無邊見………………………… 563
己二 結呵………………………………………… 563
甲叁 歸宗…………………………………………………564─565
[P1] 中觀論頌講記 ──民國叁十一年講于四川法王學院懸論
一 中論作者釋者與譯者
一 作者
本論的作者,是龍樹菩薩。他本是南印度的學者,又到北印度的雪山去參學。他正確的深入了(南方佛教所重的)一切法性空,于(北方佛教所重的)叁世法相有,也有透辟的觀察。所以從他的證悟而作爲論說,就善巧的溝通了兩大流 [P2] :「先分別說諸法,後說畢竟空」。他是空有無礙的中觀者,南北方佛教的綜貫者,大小乘佛教的貫通者。這樣綜貫的佛法,當然是宏偉精深無比!龍樹曾宏法于中印,但大部分還是在南印。南憍薩羅國王──引正王,是他的護持者。當時的佛教,在他的弘揚下,發生了劃時代的巨變。原來龍樹以前的大乘學者,雖闡揚法法空寂的深義,但還缺少嚴密的論述。到龍樹,建立精嚴綿密的觀法,批評一般聲聞學者的似而非真,確立叁乘共貫的大乘法幢,顯著的與一般聲聞學者分化。所以在印度,大乘學者都尊他爲大乘的鼻祖;在中國,也被尊爲大乘八宗的共祖。他的作品很多,可分爲二大類:一、抉擇深理的,如『中論』、『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回诤論』等。這都是以論理的觀察方式。開顯諸法的真實相。二、分別大行的,如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釋華嚴十地品的『十住毗婆沙論』。這都是在一切空的深理上,說明菩薩利他的廣大行。把這兩類論典綜合起來,才成爲整個的龍樹學。現在講的『中論』,是屬于抉擇深理的,並且是抉擇深理諸論的根本論。所以,有人稱龍樹系爲中觀派。後起的大乘學派, [P3] 爭以龍樹爲祖,這可見他的偉大,但也就因此常受人的附會、歪曲,如有些論典,本不是他的作品,也說是他作的。真谛叁藏的『十八空論』,內容說十八空,也談到唯識。有人看見談空,就說這是龍樹作的;也就因此說龍樹宗唯識。其實,『十八空論』是真谛的『辨中邊論釋』(辨相品的一分與辨真實品的一分);傳說爲龍樹造,可說毫無根據。還有『釋摩诃衍論』,是『大乘起信論』的注解,無疑的是唐人僞作;無知者,也僞托爲是龍樹造的。還有密宗的許多僞作,那更顯而易見,不值得指責了。我們要理解龍樹的法門,唯有在他的作品中去探索,不是他的作品,應當辨別,把他踢出龍樹學外,這才能正確而純潔的窺見他的本義。
二 釋者
本論的釋者,舊傳有七十余家。近據西藏的傳說,共有八部:一、『無畏論』,有說是龍樹自己作的。其實不是,這可從論中引用提婆的話上看出來。二、 [P4] 依『無畏論」而作的,有佛護的『論釋』。叁、依佛護論而作的,有月稱的『顯句論』。四、清辨論師的『般若燈論』。五、安慧的『釋論』。六、提婆薩摩的『釋論』。七、古拏室利的『釋論』。八、古拿末底的『釋論』。前四論是中觀家的正統思想,後四論是唯識學者對『中觀論』的別解。我國譯出的『中論』釋,主要是什公所譯的青目『論釋』,這與西藏傳的『無畏論』相近。文義簡要,可說是最早出的釋論。還有唐明知識譯的清辨的『般若燈論』,宋施護譯的安慧的『中觀釋論』,都可以參考。無著的『順中論』,略敘『中論』的大意。真谛譯過羅!7畝羅跋陀羅的釋論,既沒有譯全,譯出的部分,也早已散失了!
叁 譯者
現在所用的講本,是鸠摩羅什叁藏譯的。什公七歲的時候,跟他的母親,從(現在新疆的)龜茲國出發,通過蔥嶺,到北印的罽賓去學佛法。住了叁年,由罽賓返國,路經(現在新疆的)疏勒,小住幾天,遇到了大乘學者莎車王子須利 [P5] 耶蘇摩。須利耶蘇摩,在隔房讀大乘經,什公聽到空啊,不可得啦,很是詫異,覺得這與自己所學的(有部阿毗昙)不同,于是就過去請教,與他辯論。結果,接受了他的意見,從他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等大乘性空經論。在姚秦的時候,來我國弘化,就把性空的典籍,傳入我國。他的譯述,影響中國大乘佛教很深,幾乎都直接間接的受了他的影響。假使不是什公的傳譯,中國佛教,決不會是現在這樣!我們從世界文化史上看,這樣的大法,由一個十多歲的童真接受而傳播,可說是奇迹,特別是龍樹的『智論』與『十住論』,虧他的傳譯而保存到現在。我們對于他的譯績,應該時刻不忘!本論是從什公在長安逍遙園譯的青目『論釋』中節出。青目『論釋』,什公門下的哲匠…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