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像昙影、僧睿他們,認爲有不圓滿的地方。昙影的『中論疏』,舉出他的四種過失。所以現存的長行,是經過什門修飾了的。

  

  二 略釋中觀

  [P6]

  

  一 直說

  本論簡名「中論」,詳名「中觀論」。論的內容,暢明中觀,從所诠得名,所以稱爲「中觀論」。中是正確真實,離顛倒戲論而不落空有的二邊。觀體是智慧,觀用是觀察、體悟。以智慧去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不觀有無顛倒的「知諸法實相慧」,名爲中觀。(阿含經)八正道中的正見(正觀),就是這裏的中觀。正就是中,見就是觀,正見即中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觀慧有叁:聽聞讀誦聖典文義而得的聞所成慧,思惟抉擇法義而生的思所成慧,與定心相應觀察修習而得的修所成慧。還有現證空性的實相慧。觀是通于先後的,那麼不與定相應的聞思抉擇諸法無自性,也叫做中觀。尤須知道的,定心相應的有漏修慧,同樣的是尋求抉擇、觀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觀的所觀,是中,就是緣起正法。正確的觀慧,觀察緣起正法,而通達緣起法的真實相,所以中觀就是觀中。本論所開示的,是正觀所觀的緣起正法,這可 [P7] 從本論開端的八不頌看出。先說了八不,接著就稱贊佛陀的「能說是(八不)因緣」(緣起),是「諸說中第一」;八不是緣起的真相,八不的緣起,才是佛說的緣起正法。緣起是說一切法皆依因托緣而生起、而存在,沒有一法是無因而自性有的。這在『阿含經』中,佛特別的揭示出來。有外道問佛說什麼法,佛就以「我說緣起」,「我論因說因」答複他。這是佛法的特質,不與世間學術共有的,佛弟子必須特別的把握住他。

  緣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則,一切的存在,是緣起的。這緣起的一切,廣泛的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扼要的說:佛教的緣起論,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之存在爲中心的。佛說緣起,是說明生死緣起的十二鈎鎖。「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緣起的定義。「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純大苦聚滅」;這是緣起的內容。緣起是一切,而衆生對緣起的認識是否正確,可以分爲叁類:一、凡夫身心的活動,一切的一切,無不是緣起,但日坐緣起中,受緣起 [P8] 法的支配,而不能覺知是緣起;也就因此得不到解脫。二、聲聞,佛對他們說緣起,他們急求自證,從緣起因果的正觀中,通達無我我所,離卻系縛生死的煩惱,獲得解脫。他們大都不在緣起中深見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從緣起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我所的觀慧中,證我空性,而自覺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他們從緣起的無常,離人我見,雖證入空性,見緣起不起的寂滅,然不能深見緣起法無性,所以還不能算是圓滿見緣起正法。叁、菩薩,知緣起法的本性空,于空性中,不破壞緣起,能見緣起如幻,能洞達緣起性空的無礙。真正的聲聞學者,離欲得解脫,雖偏證我空,也不會執著諸法實有。但未離欲的,或者執著緣起法的一一實有,或者離緣起法而執著別有空寂。執有者起常見,執空者起斷見,都不能正見中道。『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如虛空相不可盡,是爲菩薩不共中道妙觀」。菩薩以此不共一般聲聞的中道妙觀,勘破非性空的實有,非緣有的邪空,不落斷常,通達緣起的實相。菩薩的緣起中道妙觀,就是本論所明的中觀。 [P9]

  有人說: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我們說明他就可以了,何必要大談其空呢?這太把緣起看簡單了!『阿含經』說:「十二緣起,甚深甚深,難見難了,難可通達」;而「緣起之寂滅性,更難了知,更難通達」!要知道,生死的流轉。涅槃的還滅,都是依緣起的世間而開顯的。從緣起的生滅方面,說明世間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相續的因果,不外惑業苦的鈎鎖連環。生生不已的存在,是雜染的流轉。從緣起的寂滅方面,說明世間滅。「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死狂流的寂然不生,體現了緣起的寂滅性,是清淨的還滅。可以說:因爲緣起,所以有生死;也就因爲緣起,所以能解脫。緣起是此有故彼有,也就此無故彼無。緣起,扼要而根本的啓示了這兩面。一般聲聞學者,把生滅的有爲,寂滅的無爲,看成隔別的;所以也就把有爲與無爲(主要是擇滅無爲),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看成兩截。不知有爲即無爲,世間即出世間,生死即涅槃。所以體悟緣起的自性,本來是空寂的,從一切法的本性空中,體悟世間的空寂,涅槃的空寂。這世間與涅槃的實際,「無毫厘差別」。『般若經』 [P10] 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這個道理。緣起的自性空,是一切法本來如是的,名爲本性空。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因衆生的無始顛倒,成生死的戲論。戲論息了,得證涅槃的寂滅,其實是還他個本來如此。緣起自性空,所以說緣起的實性是空的,性空的妄相是緣起的。如果不談空,怎能開顯緣起的真相,怎能從生滅與寂滅的無礙中,實現涅槃的寂滅?本論開顯八不的緣起,所以建立世俗谛中唯假名,勝義谛中畢竟空。因此,龍樹學可以稱爲性空唯名論。

  緣起法是世間的一切。緣起的因果事相,衆生已經是霧裏看花,不能完全了達。緣起法內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認識的。佛陀悟證到緣起的真相。徹底的開顯了甚深的法性,就是叁法印(叁種真理)。從緣起生滅的非常上,顯示了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緣起是有情爲本的,從緣起和合的非一上,開示了衆緣無實的「諸法無我」。從緣起的非有不生的寂滅上,闡明了無爲空寂的「涅槃寂靜」。緣起法具體的開顯了叁法印,是即叁即一而無礙的。後世的學者,不知緣起就是「空諸行」,從實有的見地上去解說。側重生滅無常印的,與涅槃無 [P11] 爲脫了節;側重寂滅真常的,也不能貫徹生滅無常。緣起以有情爲本,所以『阿含經』特別側重了有情無實的諸法無我。如果深刻而徹底的說,有情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我)的,這就到達了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這不是強調,不是偏重,只是『阿含經』「空諸行」的圓滿解說。這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貫徹了無常與真常。即空的無常,顯示了正確的緣起生滅;即空的常寂,顯示了正確的緣起寂滅。凡是存在的,必是緣起的,緣起的存在,必是無我的,又必是無常的,空寂的。唯有從性空的緣起中,才能通達了叁法印的融然無礙。他貫通了動靜與常變,掃除了一切的妄執。龍樹論特別的顯示一切法空,就是緣起的一實相印。從即空的緣起去談叁法印。才知叁法印與一實相印的毫無矛盾,決不是什麼小乘叁法印,大乘一實相印,可以機械地分判的。即一實相印的叁法印,在聲聞法中,側重在有情空,那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大乘法中,遍通到一切法,側重在法空,那就是緣起生滅的假名,緣起無實的性空,緣起寂滅(空亦複空)的中道。本論說:「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 [P12] 」。這叁一無礙的實相。是緣起正法。聲聞簡要的直從緣起的妄相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較單純,狹小,像毛孔空。菩薩深刻的從緣起的本性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比較深刻,廣大,像太虛空。上來所說的,雖從緣起,緣起的集滅,緣起的即空,即假,即中,作叁層的說明,其實只是佛說的「正見緣起」。

  

  二 遮顯

  中國學者,把融貫看爲龍樹學的特色。不錯,龍樹是綜合的融貫者,但他是經過了批判的。這不像一般學者,不問他是否一貫,籠統的把他糅合起來。現在爲了要明了龍樹思想的真義,不得不分析一下。龍樹學的特色,是世俗谛中唯假名,勝義谛中畢竟空,這性空唯名論,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也是『阿含經』中的根本大義。凡是初期的大乘經,都異口同音的,認爲勝義皆空是徹底的了義之談。後期的大乘學,雖承認大乘經的一切空是佛說,但不以一切空爲了義的徹底的,給他作一個別解。大乘佛法,這才開始走上妙有不空去。這又分爲兩派: [P13] 一是偏重在真常寂滅的,一是偏重在無常生滅的。要理解他們的不同,先須知道思想的演變。龍樹依『般若經』等,說真俗無礙的性空唯名。但有一分學者,像妄識論者,從世俗谛中去探究,以爲一切唯假名是不徹底的,不能說世俗法都是假名。他們的理由,是「依實立假」,要有實在的,才能建立假法。譬如我是假的,而五蘊等是實在的,依實在的五蘊等,才有這假我。所以說,若假名所依的實在事都沒有,那假名也就無從建立了。這世俗谛中的真實法。就是因緣所生的離言的十八界性。這真實有的離言自性,在唯識論中,又解說爲叁界的心心所法。意思說:離言的因緣生法,是虛妄分別識爲自性的,所以成立唯識。這樣,世俗可分爲二類:一、是假名的,就是假名安立的遍計執性。二、是真實的,就是自相安立的依他起性。假名的遍計執性,是外境,是無;真實的依他起性,是內識,是有。所以唯識學的要義,也就是「唯心無境」。這把世俗分爲假名有的、真實有的兩類,與龍樹說世俗谛中,一切唯假名,顯然不同。在這點上,也就顯出了兩方的根本不同。虛妄唯識論者,以爲世俗皆假,是不能建立因果的,所以 [P14] 一貫的家風,是抨擊一切唯假名爲惡取空者。他們既執世谛的緣生法(識)不空,等到離遍計執性而證入唯識性時,這勝義的唯識性,自然也因空所顯而不是空,隱隱的與真心論者攜手。

  真心論者,從勝義谛中去探究,以爲勝義一切空,是不了義的。本來大乘經中,也常說聲聞聖者證入法性後,沈空滯寂,不能從空中出來,不能發菩提心度衆生,好象說性空是不究竟的。其實,聲聞的不能從空中出假,是悲心薄弱,是願力不夠,是生死已盡,這才不能引發…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