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住在身體中。既有能在所在,就成了別體的二法。別體的東西,五陰有生滅,如來沒有生滅,還是墮在常過的一邊。四、五陰不在如來中:假使如來中有五陰,同樣的是別體法,犯有常住過。所以說「此彼不相在」。這兩句,本就是離陰有我的另一解說:承認有別體,而說不相離而相在。五、五陰不屬如來所有:這仍然別體的,但又想象爲不 [P406] 是相在,而是有關系,五陰法是如來所有的。假使如來有五陰,那就如人有物,應該明顯的有別體可說。然而離了五陰,決難證實如來的存在,所以說「如來不有陰」。五門中谛實尋求都無所有,那裏還「有如來」呢?所以外道神我的如來,不可得;佛法中的如來,也決不能妄執是真實妙有的存在。
辛二 一異破
壬一 破緣合即陰我 陰合有如來 則無有自性 若無有自性 雲何因他有 法若因他生 是即非有我 若法非我者 雲何是如來 若無有自性 雲何有他性 離自性他性 何名爲如來
外人不受論主的難破,以爲如來的實有,是不如五門所推求所說的。在五陰正和合時,有如來存在,所以出五求以外,沒有所說的斷常過。論主這才別開一異門去難破。也可以是五求廣遮,而根本不合一見異見,所以從一異中,加以詳明的破斥。假使說五「陰」和「合」的時候「有如來」,那如 [P407] 來就不能離五陰而存在,離了五陰就不可得,所以是「無有自性」的。怎麼可說真實妙有?外人或以爲如來依蘊施設,不能說自性有,他是依五陰的他性而成的。不知依他因緣生的,即「無有自性」,即沒有實體對他,可以說「因他有」,他是對自而成的。而且,一切法都無自性,他也沒有自性,怎麼可從無自性的他性而成如來呢?進一步說:諸「法」假使「因他」衆緣而「生」的,就沒有獨立的自在性;沒有獨立自在性,這就「是」「非有」神我、真「我」可得了。諸「法」緣成的,無有自「我」的,怎麼可說「是」真實微妙的「如來」?如如不變而來往叁界的如來,如執爲真實的,即與外人的神我一致。可是依他衆緣和合而存在者,根本就失掉自在的特性,如何可以名爲我,或如來?這樣,「無有自性」,就是沒「有他性」;「離」了「自性他性」,更沒有第叁性,可以稱他「名爲如來」了!
壬二 破不因離陰我 若不因五陰 先有如來者 以今受陰故 則說爲如來 [P408] 今實不受陰 更無如來法 若以不受無 今當雲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無有無受法 而名爲如來
上面是破的始有如來,這裏是破本有如來。第一頌,敘述外人的意見:我說的如來,「不」是「因五陰」而有的,是在五陰之外,預先就「有」這「如來」的存在。不過沒有受陰之前,我們不知道有這如來性存在;現在「受」了這「五陰」,依蘊安立,所以我們就「說」他「爲如來」。這思想,與前本住品說離眼耳等根,苦樂等法,先有本住是一樣的。後期大乘佛法說本具法身,爲先有的如來;受陰後的如來,是法身應化人間的如來,是從本垂迹的。從垂迹的如來,知道法身本有,久證常身。不過,這裏還是以外道爲所破的主要對象。你說未受五陰先有如來,這話是不對的。「今」以理智觀察,在依五陰施設以前,「實」在是沒有如來可得的。既先無如來可得,怎麼可說如來「受」五「陰」?所以不但不能說如來受五陰,實在是未受五陰前,根本上「無」有「如來法」可得。沒有五陰時,怎麼知道先有如來的 [P409] 存在?如同情「不受」五陰時「無」有如來,那如來本不可得,現「今當」以什麼東西去「受」五陰而成爲如來呢?切勿以爲在「未有受」五陰的時侯,有所受的五陰;因爲有所受的五陰,可以推定必有能受的如來。外人是常有這種見地的,所以破斥他;如沒有受時,「所受」的五陰也就「不名」爲所「受」,也不能說有能受。「無有無受法」而可「名爲如來」的。這是承上文的無受而來;如有如來,必有受與所受,既失掉了受所受的定義,那裏還可說有如來?所以離陰之前本有如來,這不過虛妄的推測,不能成立的。
辛叁 結 若于一異中 如來不可得 五種求亦無 雲何受中有
如上所說,知道在「一異中」求「如來」是「不可得」;在「五種」門中「求」如來也「無」所有。一切處既都無有如來,怎麼還可依「受」陰「中」分別「有」如來呢?
庚二 別觀所受空 [P410] 又所受五陰 不從自性有 若無自性者 雲何有他性
如來依五陰而施設,進觀此所受的五陰,也是空不可得。上面說如來是因緣和合的,所以無自性亦無他性。「所受」的「五陰」,也是衆緣和合的,當然也是「不從自性有」的;「無自性」的五陰,即不可說從他性有。沒有自體,即無自體可以相待:無相待,怎麼能說五陰「有他性」呢?
庚叁 結觀受者空 以如是義故 受空受者空 雲何當以空 而說空如來
以上面的種種意「義」說來,五陰的所「受」法,是「空」的,「受者」的如來,也是「空」的。既然一切都是空無自性的,怎麼還可「以空」的五陰,而說「空」不可得的「如來」是實有呢?
己二 顯性空真義
庚一 世谛假名 空則不可說 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 但以假名說 [P411]
如來是空,五陰是空,所以不可以空的五陰說空的如來是實。同樣的理由,性空者一切是空的,怎麼可以說如來是空呢?這是不解性空者的體系而起的疑惑!性空者是可以說有如來的,不過不同實事論者所說的如來吧了。先約假名說如來:執有實自性,自性不可得,這就是空;空相的當體,是離言說性的,所以「空則不可說」。不特空不可說,「非空」也是「不可說」而說的。不空有兩種:一是一般妄執的實有性叫不空,一是爲對治空見而說實相非空的不空。妄執實有的不空,實無此事,有什麼可說?如石女兒一樣。對治戲論空相而說的不空,怎麼更有真實的不空相可說?所以不空都不可說。空與不空分離開來固然不可說,就是亦空亦不空的「共」,非空非不空的「不共」,也都不可說。空不空是矛盾,這如何可說?非空非不空,是不可想象的,當然更無有說。所以,取相著相,認爲確實如此而說,是勝義說,也就是戲論說;勝義中是一切不可說的。如就緣起假名說,不以如來爲真實自性有,隨世俗說,因緣和合有釋迦如來降生王宮、出家、學道、破魔、 [P412] 成正覺、轉*輪、度衆生、入涅槃。「但以」這「假名說」有如來,這當然是可以的。不但假名說有如來,說空說不空,說共說不共,在假名中也同樣的可說。真實有是勝義的,勝義谛中離一切名言相,有什麼可說?
庚二 勝義叵思
辛一 離戲論
壬一 離常等八句 寂滅相中無 常無常等四 寂滅相中無 邊無邊等四
佛在阿含經中,對外道的邪執,每以『無記』答複他。這就是說:勝義谛中,這一切無從說起。現在論主約此深義,顯示如來的勝義不可思議。一般外道說我及世間,有常無常等的四句,有邊無邊等的四句。初四句是:我及世間常,我及世間無常,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後四句是:我及世間有邊,我及世間無邊,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常無常等的四句,是約時間說的,邊無邊等的四句,是約空 [P413] 間說的。如說我有邊,在身體中,如米大、豆大、指大,受空間的限製;說我無邊,我遍一切處,無所不在,就是小我遍通于大我。後二句只是從初二句演出的。緣起有的如來,即緣起的我,意義相同。外道說我有此八句,說如來也就有此八句。外道的這種分別,以性空的正見觀察,在諸法「寂滅相」的「性空」中,根本是「無」有「常無常等」的「四」句的;在諸法「寂滅相」的性空「中」,也根本是「無」有「邊無邊」等「四」句的。爲什麼呢?諸法性空中,是畢竟清淨的,那裏有這些不正的邪見?如加以批評,時間上的常無常,有斷常過;空間中的邊無邊,有一異過。外道雖以我及世間,分別常無常等,但這是以緣起如來的畢竟空寂性而遮破的。
壬二 離有無諸句 邪見深厚者 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 分別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 分別于有無 如來過戲論 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 是皆不見佛 [P414]
外道常以十四句難佛,佛因沒有這些事實,一切置而不答。除了上列的八句外,還有六句是:如來死後去,如來死後不去,如來死後亦去亦無去,如來死後非去非無去。身與命(我)是一,身與命異。死後去不去,就是有無問題;去不去,就是有沒有如如不變的如來,到死後去。有如來到後世去,死後就有如來;不到後世去,死後就無如來。所以去後世就是有,不去就是無。外道所問的如來,即神我,有此四句。佛陀異名的如來,入無余涅槃後,在不在,有沒有,去不去,也同樣的引起常人的推論。然以佛法真義說,這都是戲論,根本是自性實有見的妄執。「邪見深厚」的人,聽說如來入涅槃,不知涅槃界即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不可以有無分別,妄「說」入涅槃界即「無」有如來,這怎麼可以?就是阿羅漢入涅槃,佛也不許說沒有,沒有就是墮入無見的。佛世時,有一比丘說:入無余涅槃,什麼都沒有。尊者舍利弗等,製止他不要這樣說,這樣說是錯誤的。他不肯接受,佛就叫他來問他:五蘊是無常嗎?是無常的,世尊!無常是苦嗎?是苦的,世尊!苦的 [P415] 是無我嗎?是無我的,世尊!無我離欲入解脫,可以說有無嗎?是不可的,世尊!既不可以說有,又不可以說無,你爲什麼說入無余涅槃,一切都無有呢?你是愚癡人,你是邪見人!佛不客氣的呵責了他。所以說死後無有,這是極大的邪見!有的以爲如來及阿羅漢入涅槃,不可說沒有,應該是有的,不過是真…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