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P48

  ..續本文上一頁等共生,貪等叁毒是煩惱,識是煩惱所染汙了 [P426] 的垢心。試問:一、垢心即煩惱嗎?即煩惱,垢心應就是心所,應是種種而非一心的;垢心也更應有所屬了。二、離煩惱有垢心嗎?離煩惱而有垢心的別體,是無可證明的;如離煩惱,即沒有染汙相;無染汙相,就不成其爲垢心了。叁、煩惱在垢心中,四、垢心在煩惱中,這還是別體的;仍有垢心無染汙相的過失。五、煩惱系于垢心,這還是有煩惱的獨立性,應離煩惱而有垢心可得;但這是不可得的。在這五種求中,求垢心更不可得;沒有垢心,煩惱還是無所屬,怎麼可說煩惱系屬于心呢?

  上來叁頌,也可說:上二破有漏的心所,下一破有漏的心王。又垢心即煩惱,是心通叁性的經部師,王所一體論。垢心離煩惱,是心性本淨的大衆分別論者,王所別體論。下叁句,都是王所別體而相在相應的,與一切有部心性無記說同。本頌雖簡,已遍破此等異說。

  

  壬叁 無因門 淨不淨顛倒 是則無自性 雲何因此二 而生諸煩惱 [P427]

  外人說淨不淨顛倒,能生起叁毒;顛倒是因,叁毒是果。假定真有淨不淨顛倒的實性,還可說由他生叁毒。但事實上,「淨不淨顛倒」,也「是」「無」有實「自性」的。沒有實自性,現起有自性,所以名爲顛倒。顛倒既沒有自性,怎麼可以「因」這無自性的淨不淨的「二」種顛倒,「而生」起真實的「諸煩惱」來呢?從非實有生實有,這是有大過失的!淨不淨顛倒,即是遍計所執性的,唯識學者以爲是增益的,無實的。但從遍計執性的熏習爲因,卻能生自相有的依他起,豈不也同樣的值得考慮嗎?

  

  辛叁 轉救 色聲香味觸 及法爲六種 如是之六種 是叁毒根本

  外人爲了避免無因的過失,所以轉救道:不能說顛倒因是無自性的,就不能生煩惱果,煩惱是可以有的。要曉得清淨與不清淨,不是由顛倒心而妄執有的,是外在境界所確有的。境界,是「色聲香味觸及法」的「六」塵,境界是實有的。經過了六根感覺機構的取相,依根取境而生識;境界上所有 [P428] 的淨不淨相,也確實生超心識的淨不淨相的認識。不過行相顛倒,生起執著,于是發生貪恚癡的染汙作用。所以,色等「六種」境界,「是叁毒」的「根本」。境界是確有的,境相的淨不淨也是確有的,所以不能說沒有煩惱顛倒的實性。這著重境相的實有,是說一切有部等所主張的。有部以爲淨不淨,以及境界相,不能說是主觀的意境,有他的客觀性;這裏面也含有相對的真理。不但六塵境界可以有緣起的因果特性,不全是主觀的産物。就是淨不淨,也有他相對的客觀性。否則,審美的標准,就不能成立了。如所見的顔色,如可人意的,是清淨的,美的,他必然有色素的和諧性。見黑暗而抑郁,見光明而欣喜,這雖不離根識,而也有他的相對的淨美的。又如所聽的音樂,凡是美的淨的,必合于樂律。不過緣起是無自性而有矛盾的;所以在不同的心境中,注意于緣起法的某一點,即可以隨感見而不同。如整齊是美的,但又是呆板的;不整齊是雜亂的,但不整齊的調和,也是可意的。淨相可以是緣起相待的,決不能說純是主觀的。經部師及一般唯心論者,不知此義 [P429] ,看作純主觀的,未免抹殺緣起的客觀性。不過,有部學者,忽略了緣起相對性,以爲是自性有、真實有的,所以論主要破斥他,顯出他的錯誤。

  

  辛四 破救

  壬一 正破

  癸一 境空門 色聲香昧觸 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焰夢 如幹闼婆城 如是六種中 何有淨不淨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外人以六塵的境相,淨不淨相,是真實自性有的,可以爲生起叁毒的根本。論主直以境空如幻的正義,遮破他。「色、聲、香、味、觸及法」── 「六種」體性,都是「空」無自性的,「如」陽「焰」,如「夢」境,「如幹闼婆城」,一切是空無所有的。六種境界,已是空無所有的,在這「六種」境界「中」,還「有」什麼「淨不淨」相呢?當知這淨不淨相,也是「如幻化人」「如鏡中像」的啊!一切是如幻如化,怎麼可說有實有自性的六境 [P430] ,實自性的淨不淨相!又怎麼可說有實自性的淨不淨相,生起貪恚癡的叁毒煩惱?色聲等如幻、如化,阿含經中是常說到。論主依佛說,顯示境相的不實。然性空者的境相不實,決不如唯心者把他歸結到唯心。境相不實,只是緣起無自性;而此境相的形形色色,一切都承認他,不是從屬于心,是心所變現的。唯心者的心,即是煩惱垢心等;他不是境相的決定者,反而是不離境相而存在的哩!

  

  癸二 相待門 不因于淨相 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 是故無不淨 不因于不淨 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 是故無有淨

  淨不淨相是緣起有的,是互相觀待有的。離了淨相,就沒有不淨相;離了不淨相,就無有淨相。如演戲,有奸臣才有忠臣,有忠臣才有奸臣。離了奸臣,忠臣就顯不出;離了忠臣,奸臣也無所表示了。怎麼能成立淨不淨相的真實自性有呢?真實自有,即失去因緣義;不待他,即不能成立。所以, [P431] 「不因」「淨相」,那就「無有不淨」相。如承認「因淨」相才「有不淨」相,不離了淨相的緣,不淨相即沒有真實自性。所以說:「是故無不淨」。反之,「不因于不淨」相,淨相即沒有所待的,淨相就不成。所以說:「則亦無有淨」。假使承認「因不淨相」才「有淨」相,那麼,離了不淨相,淨相就不可得了。所以說:「是故無有淨」。這樣,不待,不能成立;待,又沒有自性。淨不淨相的所以空,本論不是從認識論去說明,而是從緣起因果去開示的。因淨不淨相的實性是空,所以認識的時候,才有隨見不同的事實。

  

  壬二 結成 若無有淨者 由何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 何由而有恚

  本頌,結歸到煩惱的不實非有。有淨可以說有貪;有不淨可以說有恚;有淨不淨的中容性,可以說有癡。既如上所說,「無有」清「淨」,那裏會「有貪」愛的生起?「無有不淨」,又那裏會「有」瞋「恚」的生起?無有 [P432] 淨不淨,癡煩惱的無由生起,是不言可知了。所以,煩惱都是無自性的,並沒有他的實體。

  

  庚二 觀顛倒不成

  辛一 空寂門 于無常著常 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有常 何處有常倒 若于無常中 著無常非倒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顛倒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 雲何而有著 若無有著法 言邪是顛倒 言正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

  叁毒,以緣境的顛倒而起;所以進一步正觀顛倒的實無自性,顯出煩惱的不實。有所得的聲聞學者,以常、樂、我、淨爲錯誤顛倒,以無常、苦、無我、不淨爲正確的不顛倒。其實,顛倒與非顛倒的自性不成。什麼是顛倒?如這法是這樣,而違反他的本相,看作那樣,這就是顛倒。什麼是非顛倒?如這法是這樣,就把他當作這樣看,這是非顛倒。但是,違不違反諸法的 [P433] 本相,要有倒與不倒的本相才可說。如果本相本不可得,這還說什麼違反不違反?就以四倒四非倒說吧:假使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諸身不淨的實自性,違反他的本相,而執「著」諸行是「常」住,諸法是有我,諸受是快樂,諸身是清淨。確實有此顛倒的自性,「是」即可以說「名」爲「顛倒」。但以正理觀察,尋求他的自性,在諸法畢竟「空中」,「無有常」、樂、我、淨的四法實性的,這那裏還「有常」、樂、我、淨的四「倒」呢?同樣的,假使「于」真實自性的「無常中」,執「著」他確實是「無常」,苦中執著他是苦,無我中執著他是無我,不淨中執著他是不淨,這可以說如對象的本相而知,可以說是「非」顛「倒」。但以正理觀察,在諸法畢竟「空中」,是「無」有「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實性,這那裏「有」無常、苦、無我、不淨的「非顛倒」呢?所以,倒與非倒,是緣起的假名;在諸法性空中,平等平等,同樣地不可得,沒有倒與非倒的差別。所以般若經等,正觀法相的時候,總是說常與無常不可得等。此二頌,破常倒, [P434] 指空中沒有常住自性;破非顛倒,指空中沒有無常自性。這也是以緣起無性門觀察,不在認識論上說。

  倒與非倒的産生,主要的是由執不執著。說到執著,計有四種:一、「可著」,是所著的境界;二、「著者」,是能著的人;叁、「著」,是在起執著時的著相;四、「所用著法」,是執著時所用的工具。所用的工具,可說是吸取外境的六根;著相,是根境交涉時的那種染著性;能著者,是起執的我;所著的境,就是六塵。外人以爲有此四事,即有取著;有取著,當然就有顛倒。然而,在深入諸法性空中,這四事都「是」「寂滅」離戲論「相」的;沒有此四事的實性,那裏真「有」取「著」的實性可得!這樣,「無有」實自性的「著法」可得,就不可以說「邪」執「是」錯誤的「顛倒」,「正」觀是非錯誤的「不顛倒」。試問畢竟空寂無自性中,「誰有」這倒非倒的「事」情呢?

  

  辛二 已未門 [P435] 有倒不生倒 無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倒 若于顛倒時 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 誰生于顛倒 諸顛倒不生 雲何有此義 無有顛倒故 何有顛倒者

  空寂門,是直約空寂不二門說的。以下,約依緣起以觀無自性說。第一頌中,初二句,依法作已未門破;後二句,依人作已未門破。如說有顛倒生,是這法有了顛倒而後生起顛倒,是本無顛倒而後有顛倒?假定這法先已「有」了顛「倒」,有了顛倒,就「不」應當再「生」顛「倒」。假定這法原來「無」有「顛倒」,無有顛倒,也「不」可以說能「生」顛「倒」。無倒生倒,這犯從無生有的過失。有倒生倒,這犯生而複生的過失。所以,有無都不可說能生顛倒。外人想:不錯!法上有沒有顛倒,都不可以說有生,但有能起顛倒者,所以能生顛倒…

《中觀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