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由意念 真佛非像佛 觀相而持心 善識于方便
念息數隨止 非風非喘氣
覺了沈與掉 正知不散亂…………………………………326
爲斷而作行 切勿隨彼轉
滅時正直行 斷于功行失
內住亦續住 安住複近住 調順及寂靜 次最極寂靜
專注于一趣 等持無作行 聖說止方便 不越九住心
若得輕安樂 是名止成就
明顯無分別 及妙輕安樂 是道內外共 由觀成差別
般若波羅蜜 最尊最第一 解脫之所依 諸佛所從出
現證由修得 修複由思聞 善友及多聞 實爲慧所依
般若本無二 隨機行有別 般若諸經論 于此最親切
諸佛依二谛 爲衆生說法 依俗得真谛 依真得解脫
世俗假施設 名言識所識 名假受法假 正倒善分別
自性如何有 是觀順勝義
苦因于惑業 業惑由分別 分別由戲論 戲論依空滅
諸法因緣生 緣生無性空 空故不生滅 常住寂靜相
法不自他生 不共不無因 觀是法空性 一切本不生
我不即是蘊 亦複非離蘊 不屬不相在 是故知無我……………………355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諸法性尚空 何況于彼我
惑業由分別 分別由于心 心複依于身 是故先觀身
無我無我所 內外一切離 盡息諸分別 是爲契真實
真實無分別 勿流于邪計 修習中觀行 無自性分別
以無性正見 觀察及安住 止觀互相應 善入于寂滅
善哉真般若 善哉真解脫 依無等聖智 圓滿諸功德
法性本無二 隨機說成異 了義不了義 智者善抉擇
諸法從緣起 緣起無性空 空故從緣起 一切法成立 現空中道義 如上之所說
一切法無性 善入者能入 或五事不具 佛複解深密
或是無自性 或是自相有
緣起自相有 即虛妄分別 依識立緣起 因果善成立
心外法非有 心識理非無 達無境唯識 能入于真實
或以生滅法 縛脫難可立 畏于無我句 佛又方便攝……………………383
甚深如來藏 是善不善因
無始習所熏 名爲阿賴耶 由此有生死 及涅槃證得
佛說法空性 以爲如來藏 真如無差別 勿濫外道見
方便轉轉勝 法空性無二 智者善貫攝 一道一清淨
成熟衆生道 佛說以四攝 布施及愛語 利行與同事
初修菩提心 習行十善業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以諸勝解行 廣集二資糧 經一無數劫 證入于聖位
初住極喜地 生諸如來家 斷除叁種結 施德最增勝
戒德滿清淨 名爲離垢地
發光地忍勝 慧火除諸冥
進滿修覺分 焰慧見無余
難勝靜慮勝 善達諸谛理
第六現前地 慧勝住滅定 佛法皆現見 緣起真實性
常寂常悲念 勝出于二乘……………………406
遠行于滅定 念念能起入 方便度熾然 二僧祇劫滿
進入不動地 無相無功用 盡斷叁界惑 大願極清淨 以如幻叁昧 叁有普現身
善慧無礙解 圓淨一切力
第十法雲地 諸佛光灌頂 智增澍法雨 長善如大雲
菩薩所修道 叁祇曆十地 頓入與漸入 隨機有差別
叁僧祇劫滿 登于妙覺地
佛身最寂滅 平等無分別 如彼摩尼珠 妙用利群生……………………418
法性所流身 念念現一切 佛事菩薩事 二乘衆生事
叁世盡十方 依正悉無礙 于一現一切 一切入于一
十力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 大悲叁不護 妙智佛功德
佛住于淨土 十八事圓滿 與諸菩薩衆 受用于法樂
諸法真實義 及證真實慧 無變異差別 是故無別乘
佛得不動身 悲願化叁有 示淨或示穢 鹹令入涅槃
爲除衆疲乏 化作可愛城 終示真實相 故唯一佛乘
一切諸善法 同歸于佛道 所有衆生類 究竟得成佛
成佛之道增注本自序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的開導,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過理性,而有豐富的,正確的內容。由于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宏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但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容易引起二項觀念,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那二項是:一、佛的教說,菩薩與祖師們的宏傳,都是適應不同的時間地區,不同的根性好樂,而給以適宜的教導。所以方便多門,或淺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還似乎是矛盾的。適應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萬花筒一樣,初學者不能統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二、由于衆多的教說,有內在的關聯性,常從一端而說到其它。如衣服一樣,提起衣領(當然這是最適當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體。但在一般人,對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一一法門的淺深次第,一一法門的相互關聯,每被忽略而儱侗的覺得都是差不多的。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有以爲:彼此相同,所以一法就等于一切。這樣,不需要廣修遍學,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發展起來。其實是不能完滿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爲大海都在這裏。有的,不能完滿的總持佛法,對自己多少理會的法門,贊揚到極點,覺得這是最殊勝的,最究竟的。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爲有了這,就不需要別的。總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份而棄全體的過失。這種家風,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佛法的統貫條理,對于一般信衆的持行來說,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宏傳佛法的大德們,是不能不有的必要勝解。這才能應機說法,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于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對于這,天臺與賢首宗,是有功績的!因爲臺賢大師門,統攝了全部佛法,而組成淺深的進修曆程,顯出彼此間的差別,又顯出彼此間的關聯。這難怪過去學教的法師,不是天臺四教,就是賢首五教了!但臺賢的重心在圓教,直入圓教,才是臺賢大師們的真正意趣,所以仍不免偏取。這如太虛大師說:「賢臺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余佛言,然既爲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爲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棄」。虛大師深感于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所以對:「福德資糧,則人天具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體佛教,虛大師給以非常的贊仰。這樣的圓滿佛教,應該是值得積極宏揚的佛教。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升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勝過世間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經者,對于佛的「端正法」,總是略而不詳。古典阿毗昙,還以五戒爲首,而後起的阿毗昙,也就不見了。這種以二乘法爲本的傾向,宗喀巴大師也不能免,所以他說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爲入道的要門。其實,不念死,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這樣的下士道,雖順于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于悲濟的大乘道。對于這,虛大師深入佛乘,獨具只眼,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 ──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爲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于某些衆生的根性偏狹怯弱,佛(及古德們)這才對于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叁階,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導歸于究竟無上的佛地。
從前在香港時,就想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寫一部簡要的『成佛之道』,綜貫一切佛法,而歸于一乘。這一直到民國四十叁年,在臺灣善導寺的共修會中,才由淺而深,編幾句偈頌,一面編,一面講。但爲了事緣,特別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簡略。四十六年秋,把過去編的偈頌,修正補寫,爲女衆佛學院講說。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刪補,開始爲自己所編的偈頌,寫下簡單的解說。去年底,在善光寺度舊曆年,這才全部脫稿。算起來,已經過六個年頭了!這部二十萬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說本書的意趣──綜貫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以爲序。中華民國四十九年十月序
第一章 歸敬叁寶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我們以佛爲理想,以佛爲師範,不斷的向佛學習,如達到了與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佛是大覺者,大悲者,功德圓滿者,究竟無上的大聖者。想從薄福無智的生死凡夫,修習到這樣至高無上的佛果,並不太容易。這一定要修學應修的法門,遵循成佛的正道,才能由近而遠,自淺入深,到達成佛的目標。所以發心學佛,應該修習成佛的法門,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門,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爲了適應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種種道:福德道,智慧道;難行道,易行道;世間道,出世間道;聲聞道,菩薩道……然究竟說來,並無二道,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無非是『欲令衆生開、示、悟、入、 [P2] 佛(之)知見』(1),所以說:『一道一清淨,一味一解脫』;『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如長江、大河,從發源地起,有種種溪澗,種種湖泊,種種江河,都彙入而同趣大海一樣。一切法門,無非是成佛之道,所以《阿含經》與《法華經》中,稱佛法爲『一乘道』。
叁寶,是佛法的總綱。「歸敬叁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