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P2

  ..续本文上一页

  念佛由意念 真佛非像佛 观相而持心 善识于方便

  念息数随止 非风非喘气

  觉了沉与掉 正知不散乱…………………………………326

  为断而作行 切勿随彼转

  灭时正直行 断于功行失

  内住亦续住 安住复近住 调顺及寂静 次最极寂静

  专注于一趣 等持无作行 圣说止方便 不越九住心

  若得轻安乐 是名止成就

  明显无分别 及妙轻安乐 是道内外共 由观成差别

  般若波罗蜜 最尊最第一 解脱之所依 诸佛所从出

  现证由修得 修复由思闻 善友及多闻 实为慧所依

  般若本无二 随机行有别 般若诸经论 于此最亲切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依俗得真谛 依真得解脱

  世俗假施设 名言识所识 名假受法假 正倒善分别

  自性如何有 是观顺胜义

  苦因于惑业 业惑由分别 分别由戏论 戏论依空灭

  诸法因缘生 缘生无性空 空故不生灭 常住寂静相

  法不自他生 不共不无因 观是法空性 一切本不生

  我不即是蕴 亦复非离蕴 不属不相在 是故知无我……………………355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诸法性尚空 何况于彼我

  惑业由分别 分别由于心 心复依于身 是故先观身

  无我无我所 内外一切离 尽息诸分别 是为契真实

  真实无分别 勿流于邪计 修习中观行 无自性分别

  以无性正见 观察及安住 止观互相应 善入于寂灭

  善哉真般若 善哉真解脱 依无等圣智 圆满诸功德

  法性本无二 随机说成异 了义不了义 智者善抉择

  诸法从缘起 缘起无性空 空故从缘起 一切法成立 现空中道义 如上之所说

  一切法无性 善入者能入 或五事不具 佛复解深密

  或是无自性 或是自相有

  缘起自相有 即虚妄分别 依识立缘起 因果善成立

  心外法非有 心识理非无 达无境唯识 能入于真实

  或以生灭法 缚脱难可立 畏于无我句 佛又方便摄……………………383

  甚深如来藏 是善不善因

  无始习所熏 名为阿赖耶 由此有生死 及涅槃证得

  佛说法空性 以为如来藏 真如无差别 勿滥外道见

  方便转转胜 法空性无二 智者善贯摄 一道一清净

  成熟众生道 佛说以四摄 布施及爱语 利行与同事

  初修菩提心 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以诸胜解行 广集二资粮 经一无数劫 证入于圣位

  初住极喜地 生诸如来家 断除三种结 施德最增胜

  戒德满清净 名为离垢地

  发光地忍胜 慧火除诸冥

  进满修觉分 焰慧见无余

  难胜静虑胜 善达诸谛理

  第六现前地 慧胜住灭定 佛法皆现见 缘起真实性

  常寂常悲念 胜出于二乘……………………406

  远行于灭定 念念能起入 方便度炽然 二僧祇劫满

  进入不动地 无相无功用 尽断三界惑 大愿极清净 以如幻三昧 三有普现身

  善慧无碍解 圆净一切力

  第十法云地 诸佛光灌顶 智增澍法雨 长善如大云

  菩萨所修道 三祇历十地 顿入与渐入 随机有差别

  三僧祇劫满 登于妙觉地

  佛身最寂灭 平等无分别 如彼摩尼珠 妙用利群生……………………418

  法性所流身 念念现一切 佛事菩萨事 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 依正悉无碍 于一现一切 一切入于一

  十力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 大悲三不护 妙智佛功德

  佛住于净土 十八事圆满 与诸菩萨众 受用于法乐

  诸法真实义 及证真实慧 无变异差别 是故无别乘

  佛得不动身 悲愿化三有 示净或示秽 咸令入涅槃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终示真实相 故唯一佛乘

  一切诸善法 同归于佛道 所有众生类 究竟得成佛

  成佛之道增注本自序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仅是信仰的。所以义理的开导,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过理性,而有丰富的,正确的内容。由于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所以宏传中的佛法,可说是多彩多姿的。但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容易引起二项观念,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那二项是:一、佛的教说,菩萨与祖师们的宏传,都是适应不同的时间地区,不同的根性好乐,而给以适宜的教导。所以方便多门,或浅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还似乎是矛盾的。适应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万花筒一样,初学者不能统摄条贯,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二、由于众多的教说,有内在的关联性,常从一端而说到其它。如衣服一样,提起衣领(当然这是最适当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体。但在一般人,对一一法门的应机特性,一一法门的浅深次第,一一法门的相互关联,每被忽略而儱侗的觉得都是差不多的。这种杂多而又差不多的观感,会引起相反的同一倾向。有以为:彼此相同,所以一法就等于一切。这样,不需要广修遍学,一经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发展起来。其实是不能完满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都在这里。有的,不能完满的总持佛法,对自己多少理会的法门,赞扬到极点,觉得这是最殊胜的,最究竟的。有了这,就有了一切;或以为有了这,就不需要别的。总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适化无方,凡不能统摄总贯,不能始终条理,都会犯上偏取部份而弃全体的过失。这种家风,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

  佛法的统贯条理,对于一般信众的持行来说,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宏传佛法的大德们,是不能不有的必要胜解。这才能应机说法,而始终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于落入杂乱与偏向的窠臼。对于这,天台与贤首宗,是有功绩的!因为台贤大师门,统摄了全部佛法,而组成浅深的进修历程,显出彼此间的差别,又显出彼此间的关联。这难怪过去学教的法师,不是天台四教,就是贤首五教了!但台贤的重心在圆教,直入圆教,才是台贤大师们的真正意趣,所以仍不免偏取。这如太虚大师说:「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虚大师深感于中国佛教末流的空疏贫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这与西藏宗喀巴大师,宗承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所以对:「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体佛教,虚大师给以非常的赞仰。这样的圆满佛教,应该是值得积极宏扬的佛教。

  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升天(定)。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胜过世间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经者,对于佛的「端正法」,总是略而不详。古典阿毗昙,还以五戒为首,而后起的阿毗昙,也就不见了。这种以二乘法为本的倾向,宗喀巴大师也不能免,所以他说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其实,不念死,未尝不能熏修人天善业。这样的下士道,虽顺于厌离的二乘,但不一定顺于悲济的大乘道。对于这,虚大师深入佛乘,独具只眼,揭示了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 ──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厌离(如念死)为初学的法门。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摄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于某些众生的根性偏狭怯弱,佛(及古德们)这才对于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开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从虚大师抉择开示的全体佛教来说,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这不但综贯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阶,而且还综贯了正常道与方便道的一切。圆满显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导归于究竟无上的佛地。

  从前在香港时,就想依据虚大师的开示,参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综合在法藏中的管窥一斑,写一部简要的『成佛之道』,综贯一切佛法,而归于一乘。这一直到民国四十三年,在台湾善导寺的共修会中,才由浅而深,编几句偈颂,一面编,一面讲。但为了事缘,特别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简略。四十六年秋,把过去编的偈颂,修正补写,为女众佛学院讲说。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删补,开始为自己所编的偈颂,写下简单的解说。去年底,在善光寺度旧历年,这才全部脱稿。算起来,已经过六个年头了!这部二十万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说本书的意趣──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以为序。中华民国四十九年十月序

  第一章 归敬三宝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我们以佛为理想,以佛为师范,不断的向佛学习,如达到了与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佛是大觉者,大悲者,功德圆满者,究竟无上的大圣者。想从薄福无智的生死凡夫,修习到这样至高无上的佛果,并不太容易。这一定要修学应修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才能由近而远,自浅入深,到达成佛的目标。所以发心学佛,应该修习成佛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门,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种种道:福德道,智慧道;难行道,易行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声闻道,菩萨道……然究竟说来,并无二道,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无非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 [P2] 佛(之)知见』(1),所以说:『一道一清净,一味一解脱』;『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长江、大河,从发源地起,有种种溪涧,种种湖泊,种种江河,都汇入而同趣大海一样。一切法门,无非是成佛之道,所以《阿含经》与《法华经》中,称佛法为『一乘道』。

  三宝,是佛法的总纲。「归敬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论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