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增注本目次
自序
偈颂
第一章 归敬三宝………………………………… 1──36
有海无边际 世间多忧苦 流转起还没 何处是依怙
积聚皆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要当离 有生无不死
国家治还乱 器界成复毁 世间诸可乐 无事可依怙
鬼神好凶杀 欲天耽诸欲 独梵依慢住 亦非归依处
归依处处求 求之遍十方 究竟归依处 三宝最吉祥
正法以为身 净慧以为命 智月朗秋空 礼佛两足尊
三世佛无量 十方佛亦尔 悲愿来浊世 礼佛释迦文
智圆悲无极 断障无余习 三德等究竟 方便示差别
丘井空聚落 朽故寂无人 彼岸林泉乐 礼法离欲尊
正法妙难思 善净常安乐 依古仙人道 能入于涅槃
依法以摄僧 和乐净为本 事和或理和 礼僧众中尊
敬僧莫呵僧 亦莫衡量僧 随佛修行者 住持正法城
三宝真实德 无漏性清净 化世真亦俗 佛法得长存
自誓尽形寿 归依佛法僧 至心修供养 时念诸胜利
此归依最尊 此归依最胜 不由余归依 得乐得安隐
所说归依者 信愿以为体 归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济
若人自归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则能契 归依真实义
第二章 闻法趣入…………………………………37──62
由闻知诸法 由闻遮众恶 由闻断无义 由闻得涅槃
如器受于水 如地植于种 应离三种失 谛听善思念
病想医药想 殷重疗治想 随闻如说行 佛说法如镜
趣入正法者 应亲近善士 证教达实性 悲愍巧为说
观德莫观失 随顺莫违逆 佛说满梵行 学者应尊敬
离彼三途苦 不生长寿天 佛世生中国 根具离邪见
生死流转中 人身最难得 忆梵行勤勇 三事胜诸天
难得今已得 精勤修法行 莫使入宝山 垂手叹空归
闻法而发心 随机成差别
下求增上生 现乐后亦乐 中发出离心 涅槃解脱乐 最上菩提心 悲智究竟乐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第三章 五乘共法………………………………… 63──132
正信归依者 应修于正见 及修于正命 胜进不为难
所说正见者 人生之正观
心净或不净 利他或损他 善行不善行 佛子应谛察
有报必由业 微小转广大 能引或能满 决定或不定 现生或后报 诸业不失坏
随业报善恶 五趣常流转 随重或随习 或复随忆念 由业往后有 薪尽火相传
生死常相续 圣者得解脱 凡圣缚脱异 深信勿疑惑
流转五趣中 身心多苦迫
大地狱极热 近边遍游历 八寒及孤独 是诸苦中极
旁生种种异 吞啖驱使苦
饿鬼常饥渴 不净以为食
悉由三不善 恶行之所感
人中苦乐杂 升沉之枢纽 人本误鬼本 习俗谬相沿
天趣初欲界 色及无色界 身胜寿亦胜 乐胜定亦胜
诸苦由恶业 乐由善业集 苦乐随业尽 修善宜积极
若时能行善 而未作善业 一旦苦果临 尔时复何为
求人而得人 修天不生天 勤修三福行 愿生佛陀前……………………98
依资具得乐 依施得资具 故佛为众生 先赞布施福
施以舍以利 由悲由敬别 心田事不同 功德分胜劣
施应如法施 勿随至怖报 求报及习先 希天要名等
克己以利他 坚忍持净戒
以己度他情 莫杀莫行杖 勿盗勿邪淫 勿作虚诳语
饮酒败众德 佛子应受持
五戒尽形寿 众福之所归
加行日夜戒 随顺出离者
不杀盗邪淫 不妄语两舌 不恶口绮语 离贪瞋邪见
诸善之根本 佛说十善业 人天善所依 三乘圣法立
欲乐不可着 散乱多众苦 依慈住净戒 修定最为乐
调摄于三事 心一境名定 渐离于分别 苦乐次第尽
四禅四空处 慈等四无量 佛说诸定法 次第而修习
布施多杂染 禅定向独善 依人向佛道 戒行为宗要
心性怯畏者 佛说应修念 系念佛法僧 戒施天功德 如入光明聚 阴暗一时失
正念弥勒尊 求生彼净土 法门最希有 近易普及故 见佛时闻法 何忧于退堕
第四章 三乘共法…………………………………133──254
一切行无常 说诸受皆苦 缘此生厌离 向于解脱道
随机立三乘 正化于声闻
解脱道远离 苦乐之二边 顺摄乐行者 在家修法行 顺摄苦行者 出家作沙门
此或乐独住 或乐人间住
或是随信行 或是随法行
虽复种种性 同修出离行
佛说解脱道 四谛与缘起 甚深诸佛法 由是而显示
苦集与灭道 是谓四圣谛
苦者求不得 怨会爱别离 生老与病死 总由五蕴聚
所谓五蕴者 色受想行识 取识处处住 染着不能离
此复由六处 取境而生识
或六界和合 世间苦唯尔
苦生由业集 业集复由惑 发业与润生 缘会感苦果
业有身语意 善恶及不动 业灭如种习 百千劫不失 随业感生死 不出于三界
烦恼贪瞋痴 不善之根本 痴如醉如迷 瞋重贪过深
佛摄诸烦恼 见爱慢无明 我我所摄故 死生永相续
苦集相钩缠 死生从缘起 佛说十二支 如城如果树………………………164
无明之所覆 爱结之所系 有识身相续 相续而不已
缘识有名色 从是有六处 根境相涉触 从触生于受
缘受起于爱 爱增则名取 因是集后有 生老死相随
灭应灭于惑 惑灭则苦灭 解脱于痴爱 现证寂灭乐
能灭苦集者 唯有一乘道 三学八正道 能入于涅槃
初增上尸罗 心地净增上 护心令不犯 别别得解脱
在家五八戒 如前之所说
出家戒类五 沙弥沙弥尼 比丘比丘尼 及式叉摩那……………………180
于中具足戒 戒法之最胜 殷重所受得 护持莫失坏
极重戒有四 淫行不与取 杀人大妄语 破失沙门性
余戒轻或重 犯者勿覆藏 出罪还清净 不悔得安乐
能持于净戒 三业咸清净
密护于根门 饮食知节量 勤修寤瑜伽 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远离 顺于解脱乘
此能净尸罗 亦是定方便
进修于定学 离五欲五盖
不净及持息 是名二甘露
依此而摄心 摄心得正定 能发真慧者 佛说有七依
增上慧学者 即出世正见…………………………………205
佛为阿难说 缘起义甚深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无常空无我 惟世俗假有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缘起空寂性 义倍复甚深
此是佛所说 缘起中道义 不着有无见 正见得解脱
又复正见者 即是四谛慧 如实知四谛 应断及应修 惑苦灭应证 由灭得涅槃
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槃智 依俗契真实 正观法如是
正思向于厌 向离欲及灭
正语业及命 净戒以为性
始则直其见 次则净其行 足目两相成 能达于彼岸
正勤遍策发 由念得正定 依定起证慧 慧成得解脱
正勤遍策发佛说诸道品 总集三十七 道同随机异 或是浅深别
此是圣所行 此是圣所证 三乘诸圣者 一味涅槃城……………………235
通论解脱道 经于种熟脱 修证有迟速 非由利钝别
见此正法者 初名须陀洹 三结断无余 无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 进薄修断惑
三名阿那含 离欲不复还
断惑究竟者 名曰阿罗汉 毕故不造新 生死更无缘
此或慧解脱 或是俱解脱 六通及三明 世间上福田
明净恒不动 如日处晴空 一切世间行 不染如莲华
或不由他觉 从于远离生 名辟支迦佛 合说为二乘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255──438
耻有所不知 耻有所不能 耻有所不净 回入于大乘
不忍圣教衰 不忍众生苦 缘起大悲心 趣入于大乘
或以信愿入 或智或悲入
或依声闻入 或天或人入
趣入大乘者 直入或回入 相应诸教法 实说方便说
众生有佛性 理性亦行性 初以习成性 次依性成习 以是待修习 一切佛皆成
发心名菩萨 众生之上首 世出世功德 悉由菩萨有
菩萨之所乘 菩提心相应 慈悲为上首 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门 善修一切行 一切行皆入 成佛之一乘
菩萨之学处 十善行为本 摄为三聚戒 七众所通行
退失菩提心 嫉悭与瞋慢 障于利他行 违失大乘戒
总摄菩提道 六度与四摄 渐入于诸地 圆满佛功德……………………280
身及诸受用 三世一切善 为利诸众生 无惜而行施
下士为己施 中士解脱施 利他一切施 是则名大士
财法无畏施 难施殷勤施 闻施心欢喜 胜于寂灭乐
或有不应施 自他及所为
施以舍心胜 常修于意乐
三轮处处着 是施名世间 三轮空相应 出世波罗蜜
戒断于损他 普施无所畏
失戒众患本 恶趣亦贫困 持戒三善本 增上决定胜 为他净尸罗 则入于大乘
受持净戒者 如护于浮囊 不轻于毁犯 持犯俱不着
摄护于众生 菩萨修忍度 耐怨安受苦 及谛察法忍
瞋他有何益 自他增忧苦 瞋火烧善根 忍则五德具
施戒及安忍 多为在家说 广聚福资粮 是佛色身因……………………299
佛说精进度 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 力尽而不止
推延着世乐 自轻心怯弱
满果亦难行 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 练心勿退屈
怯弱下劣者 希求易行道
佛有胜方便 摄护于初心
于中殊胜者 往生极乐土 弥陀佛力持 不退于菩提
不舍现法乐 而向于菩提 药师大悲愿 东方现净土
胜解坚固力 欢喜休息力 能修于四力 精进不为难
三乘诸胜德 悉由定慧生
修习止观者 应先修习止 止成观乃成 次第法如是
依住堪能性 能成所作事
由灭五过失 勤修八断行
懈怠为定障 信勤等对治
正念曾习缘 令心不余散 明记不忘念 安住而明显
圣说是所缘 能净惑障者 或顺于正理 能向于出离
大乘多修习 念佛与念…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