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P19

  ..续本文上一页的困恼。一般人总以为生是可乐的,老病与死亡才是悲哀的。不知道生了就不能不老,不能不病,不能不死;老病死由生而来,那生有什么可乐呢?生是苦根,老病死如枝叶花果一样。从根芽到结果,都是苦的。

  从我们对外物,对社会,对身心的关系中,分别为七种苦。如推究起来,这些苦,「总」是「由」于「五蕴聚」而有。五蕴,是五类(五聚)不同的事素,也就是我们身心的总和。这五蕴自身,存在着一切苦痛的症结;在对外物 [P148] ,对社会,对身心,就不能免于上说的七苦。我们所以有一切问题,一切苦恼,并不是别的,只是因为有了这个五蕴──身心自体。五(取)蕴是苦恼的总体,与前各别的七苦,合称为八苦。

  图片

   ┌──对外物所引起的────所求不得苦

   │      ┌─怨憎聚会苦

   五取蕴苦─┤  对社会所引起的──┴─恩爱别离苦

   │

   │ ┌─生苦

      └──对身心所引起的──┤ 老苦

      │ 病苦

      └─死苦

  

  辛二

  壬一: 所谓五蕴者,色受想行识,取识处处住,染着不能离。

  上文「所」说的「五蕴」,是五类不同的事素。同类相聚,每一类都包括了很多的事素,所以叫蕴,蕴就是聚集的意思。佛说到苦谛,每约五蕴来说。经中曾说:五蕴像五个拔刀的贼,这正是使众生苦迫,而无法逃脱魔区的东西 [P149] 。五蕴到底是那五类呢?是「色受想行识」。一、色蕴:色的定义是『变碍』,是可碍又可分的。有质碍,就是有体积而占有空间的;有质碍,就是可分析的,可破坏的:这就是现代所说的物质。但从物质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称之为色。虽然所说能力化的色,指善恶行为的潜能,然与现代所说的『能』,也很有类似的见地。二、受蕴:受的定义是『领纳』。在内心触对境界时,领受在心,引起内心的情感,感到或苦或乐的,叫做受;受就是内心的情绪作用。三、想蕴:想的定义是『取像』,就是认识作用。在认识境界时,内心就摄取境相,现起表象作用;再加构想,联想等,成为概念;依此而安立种种的语言或文字。四、行蕴:行的定义是『造作』。在对境而引起内心时,心就采取行动来对付,如经过心思的审虑,决断,发动为身体的,语言的行动。行,本是思心所,是推动内心去造作的心理作用──意志作用。因此,凡以思──意志为中心的活动,所有一切复杂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总括在行蕴里。五、识蕴:识的定义是『了别』──明了,识别。我们的内心,原是非常 [P150] 复杂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来,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那内心的统觉作用,叫做心。此心,从认识境界的明了识别来说,叫做识;所以识是能识的统觉。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轮回在生死中的众生,就是这五蕴。我们所自以为是我,或是我的,其实都离不了五蕴,不外乎身心的活动,物质与精神而已。

  众生的五蕴,叫五取蕴,因为是从过去的取──烦恼而招感来的。从取烦恼而生的,本质上已免不了苦痛。而现在有了这五取蕴,由于取烦恼的妄想执着,所以又苦上加苦。佛说有『四识住』法门:我们的「取识」(与烦恼相应的识),是不能没有境界的,取识的境界,不外乎四事:物质的色;情绪的受;认识的想;造作的思。取识在这些物质的或精神的对象上,一直是「处处住」着,看作可取,可得,可住,可着的。取,得,住,着,都表示取识与对象的「染着」,像胶漆的粘着似的,「不能」脱「离」。识对境界有了染着,那境界的每一变动,都会引起内心的关切,不能自主的或苦或乐,当然是免不了 [P151] 苦痛。树上的叶子落下,你可能并无反应,那因为你没有看作与自己有关的。如心爱的人,心爱的权位,财富……尤其是最关切的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或濒临死亡的边缘,那就会感到无比的痛苦。这因为你染着他,看作自己或自己的。取识的对境染着,正像陷身于网罗或荆棘丛中一样。总之,识是能住着的,色受想行是所住着的;总合为五蕴,就是一切苦痛的总汇。

  

  壬二: 此复由六处,取境而生识。

  众生的身心自体,就是苦恼的总聚。除了五蕴的开示而外,佛又有六处说(又十二处),六界说(又十八界)。所以「此」苦聚,「复由六处」来开示。六处,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六处又叫六根,都是『生长』的意义。六处是身心自体的又一分类,说明了由此六根门,摄取境界,发生了别的识。六处是认识活动必经的门户,通过这六根门,才能发生认识。如眼,耳,鼻,舌,身,是物质的,是能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的生理官能。佛说是极微妙的色法,所以应该是神经。意是能知一切法的心理官能, [P152] 心识的源泉。众生的认识,是不能离开六处而成立的。六根能摄取六种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依六根门而摄「取」六「境」,就能发「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识是依六根而发生的,六根是增上缘。也是缘六境而发生的,六境是所缘缘。因为根与境,对了别的识来说,都有生长的作用,所以也可以总合六根,六境,名为十二处。不过从众生的身心自体来说,经中大都着重眼等六处。六处为根门,这才取六境而生六识。等到六识起来,不但是了别境界,而且是烦恼相应,取着境界。取着境界,这个身心自体,就陷在苦痛的深渊了!

  

  壬三: 或六界和合,世间苦唯尔。

  对于苦聚的身心自体,佛「或」着重于物质的分类,而说「六界和合」。如说:『四大围空,有识在中,数名为人』(8)。六界,是六类,是构成众生自体的六项因素,界是种类或因素的意义。六界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也叫六大。地、水、火、风四(大)界,是物质特性的分类,意 [P153] 义有深有浅。从浅近处说:身体的骨肉等坚硬性,是地界;血汗等润湿性,是水界;温热性,是火界;呼吸运动等轻动性,是风界。这是物质──生理的一切。空界,是空间。如脏腑中空隙,眼耳鼻口等空隙,以及周身毛孔,都是空界。换言之,物质的身体,是充满空隙的。识界就是了别,取着的六识。有了这六种因素,就成为众生。

  众生成就的身心自体,经上每说:『得蕴,得界,得处』(9),这是众生苦聚的一切。有了这,就有了生命(约通俗说),也就有了苦迫。这正如老子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但在外道的思想中,除了这身心现象而外,还有永恒不变的『灵』,或者叫『我』,才是流转于地狱,人间,天国的主体。其实,这是众生愚痴的幻想产物。「世间」众生在生死六道中受「苦」,苦因苦果的无限延续,更没有别的,「唯」是这蕴,界,处而已。

  在佛说苦聚的开示中,一、指出了这是彻底的苦迫性:『真实是苦,不可令乐』。如不给以彻底的修治,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二、指出了苦聚的事实, [P154] 众生才能从『灵性』,『真我』的神教迷妄中解脱出来,才有解脱自在的可能。修学出世的圣法,这是必要而首先应该深切解了的。

  

  庚二

  辛一: 苦生由业集,业集复由惑,发业与润生,缘会感苦果。

  以下,说明集谛。集是为因为缘而生起的意思。众生世间的「苦」果,为什为会不断的「生」起呢?这是「由」于「业集」。业,是为善为恶的行为(表业),又从善恶行为而引起的潜力(无表业)。因业力的积集,苦果就从业力而集起了。但「业集」又为什么生起呢,这是「由」于「惑」。惑,是迷惑,是烦恼的通称。因众生内心的不良因素,烦动恼乱,这才有业的集起。

  说到这,应该了解一个重要的问题。要知道,业力的招感苦果,烦恼是主要的力量。烦恼对于业,有二种力量。一、「发业」力:无论善业或恶业,凡能招感生死苦果的,都是由于烦恼,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而起的。所以如断了烦恼,一切行为,就都不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二、「润生」力:业已经造了,成为众生的业力。但必须再经烦恼的引发,才会招感苦果。这如种子生芽一样 [P155] ,虽有了种子,如没有水分的滋润,还是不会生芽的。也就因此,如烦恼断了,一切业种就干枯了,失去了生果的力量。由于烦恼的发业与润生,在因「缘会」合时,才有业种的招「感苦果」。所以,一般但说业感,是说得不够明白的。假如要说业感生死,倒不如说:由无明等烦恼而感生死,说得更扼要些。

  

  壬一: 业有身语意,善恶及不动。业灭如种习,百千劫不失,随业感生死,不出于三界 。

  集谛中,招感生死的业力,在五乘共法中,已经说到。现在略说「业有」二类的三业。一、「身语意」三业:这是从业的所依而分类的。身体的动作,或是恶的,如杀生,偷盗等。或是善的,如不杀,不盗等。这不但是一般的生理活动,而是带有道德或不道德性质的身体动作。这种身体的动作,名为身表业,业就是动作的意思。由此身体的动作,引起潜在的动能,名为身无表业。这虽然无可表见,但是物质的能力化,有着招感果报的作用。同样的,语言的表达(文字,可说是语业的身业化)中,妄语,两舌等是恶的;诚实语,和合 [P156] 语是善的,名为语表业。由此语言的表达,而引起潜在动能,名为语无表业。身业与语业,属于生理的动作,及引起的动能,都是属于物质…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论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