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增注本目次
自序
偈頌
第一章 歸敬叁寶………………………………… 1──36
有海無邊際 世間多憂苦 流轉起還沒 何處是依怙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要當離 有生無不死
國家治還亂 器界成複毀 世間諸可樂 無事可依怙
鬼神好凶殺 欲天耽諸欲 獨梵依慢住 亦非歸依處
歸依處處求 求之遍十方 究竟歸依處 叁寶最吉祥
正法以爲身 淨慧以爲命 智月朗秋空 禮佛兩足尊
叁世佛無量 十方佛亦爾 悲願來濁世 禮佛釋迦文
智圓悲無極 斷障無余習 叁德等究竟 方便示差別
丘井空聚落 朽故寂無人 彼岸林泉樂 禮法離欲尊
正法妙難思 善淨常安樂 依古仙人道 能入于涅槃
依法以攝僧 和樂淨爲本 事和或理和 禮僧衆中尊
敬僧莫呵僧 亦莫衡量僧 隨佛修行者 住持正法城
叁寶真實德 無漏性清淨 化世真亦俗 佛法得長存
自誓盡形壽 歸依佛法僧 至心修供養 時念諸勝利
此歸依最尊 此歸依最勝 不由余歸依 得樂得安隱
所說歸依者 信願以爲體 歸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則能契 歸依真實義
第二章 聞法趣入…………………………………37──62
由聞知諸法 由聞遮衆惡 由聞斷無義 由聞得涅槃
如器受于水 如地植于種 應離叁種失 谛聽善思念
病想醫藥想 殷重療治想 隨聞如說行 佛說法如鏡
趣入正法者 應親近善士 證教達實性 悲愍巧爲說
觀德莫觀失 隨順莫違逆 佛說滿梵行 學者應尊敬
離彼叁途苦 不生長壽天 佛世生中國 根具離邪見
生死流轉中 人身最難得 憶梵行勤勇 叁事勝諸天
難得今已得 精勤修法行 莫使入寶山 垂手歎空歸
聞法而發心 隨機成差別
下求增上生 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 涅槃解脫樂 最上菩提心 悲智究竟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攝下 隨機五叁異 歸極唯一大
不滯于中下 亦不棄中下 圓攝向佛乘 不謗于正法
第叁章 五乘共法………………………………… 63──132
正信歸依者 應修于正見 及修于正命 勝進不爲難
所說正見者 人生之正觀
心淨或不淨 利他或損他 善行不善行 佛子應谛察
有報必由業 微小轉廣大 能引或能滿 決定或不定 現生或後報 諸業不失壞
隨業報善惡 五趣常流轉 隨重或隨習 或複隨憶念 由業往後有 薪盡火相傳
生死常相續 聖者得解脫 凡聖縛脫異 深信勿疑惑
流轉五趣中 身心多苦迫
大地獄極熱 近邊遍遊曆 八寒及孤獨 是諸苦中極
旁生種種異 吞啖驅使苦
餓鬼常饑渴 不淨以爲食
悉由叁不善 惡行之所感
人中苦樂雜 升沈之樞紐 人本誤鬼本 習俗謬相沿
天趣初欲界 色及無色界 身勝壽亦勝 樂勝定亦勝
諸苦由惡業 樂由善業集 苦樂隨業盡 修善宜積極
若時能行善 而未作善業 一旦苦果臨 爾時複何爲
求人而得人 修天不生天 勤修叁福行 願生佛陀前……………………98
依資具得樂 依施得資具 故佛爲衆生 先贊布施福
施以舍以利 由悲由敬別 心田事不同 功德分勝劣
施應如法施 勿隨至怖報 求報及習先 希天要名等
克己以利他 堅忍持淨戒
以己度他情 莫殺莫行杖 勿盜勿邪淫 勿作虛诳語
飲酒敗衆德 佛子應受持
五戒盡形壽 衆福之所歸
加行日夜戒 隨順出離者
不殺盜邪淫 不妄語兩舌 不惡口绮語 離貪瞋邪見
諸善之根本 佛說十善業 人天善所依 叁乘聖法立
欲樂不可著 散亂多衆苦 依慈住淨戒 修定最爲樂
調攝于叁事 心一境名定 漸離于分別 苦樂次第盡
四禅四空處 慈等四無量 佛說諸定法 次第而修習
布施多雜染 禅定向獨善 依人向佛道 戒行爲宗要
心性怯畏者 佛說應修念 系念佛法僧 戒施天功德 如入光明聚 陰暗一時失
正念彌勒尊 求生彼淨土 法門最希有 近易普及故 見佛時聞法 何憂于退墮
第四章 叁乘共法…………………………………133──254
一切行無常 說諸受皆苦 緣此生厭離 向于解脫道
隨機立叁乘 正化于聲聞
解脫道遠離 苦樂之二邊 順攝樂行者 在家修法行 順攝苦行者 出家作沙門
此或樂獨住 或樂人間住
或是隨信行 或是隨法行
雖複種種性 同修出離行
佛說解脫道 四谛與緣起 甚深諸佛法 由是而顯示
苦集與滅道 是謂四聖谛
苦者求不得 怨會愛別離 生老與病死 總由五蘊聚
所謂五蘊者 色受想行識 取識處處住 染著不能離
此複由六處 取境而生識
或六界和合 世間苦唯爾
苦生由業集 業集複由惑 發業與潤生 緣會感苦果
業有身語意 善惡及不動 業滅如種習 百千劫不失 隨業感生死 不出于叁界
煩惱貪瞋癡 不善之根本 癡如醉如迷 瞋重貪過深
佛攝諸煩惱 見愛慢無明 我我所攝故 死生永相續
苦集相鈎纏 死生從緣起 佛說十二支 如城如果樹………………………164
無明之所覆 愛結之所系 有識身相續 相續而不已
緣識有名色 從是有六處 根境相涉觸 從觸生于受
緣受起于愛 愛增則名取 因是集後有 生老死相隨
滅應滅于惑 惑滅則苦滅 解脫于癡愛 現證寂滅樂
能滅苦集者 唯有一乘道 叁學八正道 能入于涅槃
初增上屍羅 心地淨增上 護心令不犯 別別得解脫
在家五八戒 如前之所說
出家戒類五 沙彌沙彌尼 比丘比丘尼 及式叉摩那……………………180
于中具足戒 戒法之最勝 殷重所受得 護持莫失壞
極重戒有四 淫行不與取 殺人大妄語 破失沙門性
余戒輕或重 犯者勿覆藏 出罪還清淨 不悔得安樂
能持于淨戒 叁業鹹清淨
密護于根門 飲食知節量 勤修寤瑜伽 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遠離 順于解脫乘
此能淨屍羅 亦是定方便
進修于定學 離五欲五蓋
不淨及持息 是名二甘露
依此而攝心 攝心得正定 能發真慧者 佛說有七依
增上慧學者 即出世正見…………………………………205
佛爲阿難說 緣起義甚深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無常空無我 惟世俗假有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緣起空寂性 義倍複甚深
此是佛所說 緣起中道義 不著有無見 正見得解脫
又複正見者 即是四谛慧 如實知四谛 應斷及應修 惑苦滅應證 由滅得涅槃
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依俗契真實 正觀法如是
正思向于厭 向離欲及滅
正語業及命 淨戒以爲性
始則直其見 次則淨其行 足目兩相成 能達于彼岸
正勤遍策發 由念得正定 依定起證慧 慧成得解脫
正勤遍策發佛說諸道品 總集叁十七 道同隨機異 或是淺深別
此是聖所行 此是聖所證 叁乘諸聖者 一味涅槃城……………………235
通論解脫道 經于種熟脫 修證有遲速 非由利鈍別
見此正法者 初名須陀洹 叁結斷無余 無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 進薄修斷惑
叁名阿那含 離欲不複還
斷惑究竟者 名曰阿羅漢 畢故不造新 生死更無緣
此或慧解脫 或是俱解脫 六通及叁明 世間上福田
明淨恒不動 如日處晴空 一切世間行 不染如蓮華
或不由他覺 從于遠離生 名辟支迦佛 合說爲二乘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255──438
恥有所不知 恥有所不能 恥有所不淨 回入于大乘
不忍聖教衰 不忍衆生苦 緣起大悲心 趣入于大乘
或以信願入 或智或悲入
或依聲聞入 或天或人入
趣入大乘者 直入或回入 相應諸教法 實說方便說
衆生有佛性 理性亦行性 初以習成性 次依性成習 以是待修習 一切佛皆成
發心名菩薩 衆生之上首 世出世功德 悉由菩薩有
菩薩之所乘 菩提心相應 慈悲爲上首 空慧是方便
依此叁要門 善修一切行 一切行皆入 成佛之一乘
菩薩之學處 十善行爲本 攝爲叁聚戒 七衆所通行
退失菩提心 嫉悭與瞋慢 障于利他行 違失大乘戒
總攝菩提道 六度與四攝 漸入于諸地 圓滿佛功德……………………280
身及諸受用 叁世一切善 爲利諸衆生 無惜而行施
下士爲己施 中士解脫施 利他一切施 是則名大士
財法無畏施 難施殷勤施 聞施心歡喜 勝于寂滅樂
或有不應施 自他及所爲
施以舍心勝 常修于意樂
叁輪處處著 是施名世間 叁輪空相應 出世波羅蜜
戒斷于損他 普施無所畏
失戒衆患本 惡趣亦貧困 持戒叁善本 增上決定勝 爲他淨屍羅 則入于大乘
受持淨戒者 如護于浮囊 不輕于毀犯 持犯俱不著
攝護于衆生 菩薩修忍度 耐怨安受苦 及谛察法忍
瞋他有何益 自他增憂苦 瞋火燒善根 忍則五德具
施戒及安忍 多爲在家說 廣聚福資糧 是佛色身因……………………299
佛說精進度 福智之資糧 無厭心如海 力盡而不止
推延著世樂 自輕心怯弱
滿果亦難行 久處于生死 資糧廣無邊 練心勿退屈
怯弱下劣者 希求易行道
佛有勝方便 攝護于初心
于中殊勝者 往生極樂土 彌陀佛力持 不退于菩提
不舍現法樂 而向于菩提 藥師大悲願 東方現淨土
勝解堅固力 歡喜休息力 能修于四力 精進不爲難
叁乘諸勝德 悉由定慧生
修習止觀者 應先修習止 止成觀乃成 次第法如是
依住堪能性 能成所作事
由滅五過失 勤修八斷行
懈怠爲定障 信勤等對治
正念曾習緣 令心不余散 明記不忘念 安住而明顯
聖說是所緣 能淨惑障者 或順于正理 能向于出離
大乘多修習 念佛與念…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