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生餓鬼界,或旁生趣。 [P88]

  如來開示中,依正行願已講完;現說藥師佛的善巧方便。藥師如來,依過去因中的本願力,及現證佛果的無邊功德,救度一切苦難衆生。度生主要是慈悲,而慈悲是內在的,須有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表現出來。救濟衆生的利益,可分叁類:即聞名憶念益,持咒治病益,供養受持益。聞名利益中,又有離惡與得善二類;離惡也有四種,先明第一離悭吝貪惜惡。

  這是另一大段,故開頭又說「爾時」,即世尊開示藥師佛國如何莊嚴,勸勉大家往生彼土之時。釋迦「世尊」又「告」訴「曼殊室利童子」:「有諸衆生,不」能辨「識善惡,惟」是一味「懷」著悭「貪」鄙「吝」心。這不識善惡,不是白癡;世間盡有聰明人,滿腹經綸,才智橫溢,然而好事不做,反而盡力作惡。這裏所指,就是那些否認善惡因果,抹煞道德價值的人。因不識善惡因果,所以也就「不知布施」的意義,「及」布「施」的「果報」。有些人,可以一下賭輸幾千元,但遇到慈善公益的事情,連少數都舍不得捐助。有些人,可以爲男女朋友無謂的吃喝玩,花上幾千幾萬,而不能 [P89] 布施一碗飯給求乞的窮人。這些人雖不是悭吝,而不知人與人間,是禍福相關的,有互助救難的必要,應該從布施中,增長自己的功德,求得自己更富裕的果報。財物原是布施功德所得的。如一粒谷子,播作種子,將有更多谷子的收獲。可是有些人,不識善惡因果,認爲布施是最不上算的事。這些人,不識因果善惡,是「愚癡無智」;于叁寶功德,也「阙于信根」。由于不識因果,不信叁寶,所以對一般貧病,及叁寶功德,都不肯布施。他們一天到晚,一味的貪吝,辛苦地爲財物而「勤加守護」,舍不得布施。若「見」有貧窮的向他「乞」求衣食,或是慈善機構向他勸捐「來」了,「心」裏便討厭而「不」歡「喜」。但有時,因人事關系,面子關系,「不」得「已而行施時」,就「如割」了他的「身肉」一般,「深生痛惜」。

  像這種人,爲自己還舍得花錢,雖然花得並不正當。還「有無量」數的「悭貪有情」,但知把「資」産「財」物「積集」起來,對「于」「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況能」孝養「父母」,贍養「妻子」?對家裏的 [P90] 「奴婢、作使(傭人)」,不用說是刻薄了;以「及來」向他乞求的「乞者」,更不會施予分文了。在這種人的心目中,祗有錢好,而且越多越好;至于要錢何用,他是從來不曾想到的。「彼諸有情」,如此的悭吝不舍,等到「從此」世界「命終」之後,必定要「生餓鬼界,或」者是墮落「旁生趣」,這裏文略,應還有地獄。餓鬼,顧名思義,它永遠在求食,而永遠食不飽;渴得連水都求不到一滴,長期生活在餓渴的逼惱中。這是貪無厭足,有錢財不肯布施的應得後果。旁生即是畜生,有些也是貪吝而墮落的;畜生也時常找不到食,如虎狼雖猛,有時也不免挨餓。貪吝不厭的人,永不滿足,即得永不滿的惡報。

  

  『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P91]

  上文所述,因貪吝而墮入惡趣的衆生,「由」于往「昔」在「人間」的時候,「曾暫」時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有意無意中稱念過,在心中留下種子,所以當他墮「在惡趣」,受衆苦煎迫,無處可避時,忽然便能「暫得憶念彼如來名」,生恭敬心,至誠懇到而皈向如來。憑此暫時憶念如來聖號的功德,「即于」這一「念時,從彼」叁惡道「處沒」 ──結束了苦難生命,「還」得受「生人中」。由此可見藥師如來的慈悲方便!偶而聽聞過他的名號,就有這麼大的功德,真是佛德難量!衆生聽聞佛號,內心就留下影子,佛法叫做『聞熏習』。一旦遇到苦難,就能記起,且以此而離苦。有些人平時不一定相信,遇難時,才記起來觀音菩薩等聖號,而虔心稱念,于是得免于難;這是常有的事。還生人間以後,「得」到對于「宿命」──宿生經曆的憶「念」,記起前生曾墮苦趣,由于悭貪吝惜,不肯施舍。于是此生能「畏惡趣苦」,徹底改變已往錯失,「不」再但爲自己,好「樂」五「欲」之「樂」,而能利益他人,「好行惠施」──或布施乞 [P92] 者,或供養叁寶,或熱心社會的慈善公益。不獨自己好行惠施,並且隨喜「贊歎」別人的布「施」。這樣,自己「一切所有」的財物,「悉無貪惜」而能布施;「漸次」進修,從外財到內財施,「尚能以」自己的「頭。目、手、足、血、肉、身分」,布「施來求」乞的,何「況」其「余」身外的「財物」?這是由于聽聞藥師如來名號,而能脫離悭貪吝惜的惡行與惡果。

  

  己二 離毀犯見慢惡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爲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于地獄、旁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

  釋尊又告訴「曼殊室利」說:「若諸有情」,「雖于如來」正法中,「 [P93] 受諸學處,而」卻「破」壞了「屍羅」。學處,即戒律,爲佛弟子所應當修學的處所。佛法有種種學處,如在家衆受五戒,比丘衆受比丘戒,菩薩衆受菩薩戒,其學處各各不同,所以說諸學處。受了學處,就得守持不犯。但衆生煩惱重,或環境惡,往往因放逸而毀犯了。梵語屍羅,是清淨的意思,義譯爲戒。持戒能滅除一切煩惱業障,得到清涼自在,所以名爲屍羅。破屍羅,即破犯殺盜淫妄等性戒。有的人,「雖不破屍羅」──性戒,「而破」了「軌則」。佛弟子受戒,還兼受有關于僧團生活的軌則,或處群入衆的軌則。破屍羅罪重,但是損壞私德;如破了軌則,更是違犯團體的公共規律。事關公共,罪過實也不小。這即是私德好而公德不好。「有」的人,對「于屍羅、軌則」,都能受持遵守,「不」曾毀犯破「壞」,「然」而「毀」壞了「正見」。這即是說,行爲雖不壞,但思想錯誤,不正確。知有善惡、因果,有生死、解脫,有聖賢、凡夫,這是世間正見;解苦、空、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法性如如,是爲出世正見。佛住世時,有一比丘,以爲涅槃是什 [P94] 麼都沒有,這是破壞正見的邪見。戒德、規律,雖守好,可是破了正見,罪惡更大!因爲破了正見,會影響別人,如對佛法的見解不正,傳播邪謬的教法,受害的人就多了。「有」的人,「雖」能「不毀正見」,「而」舍「棄多聞」。這類衆生,知見雖然正確,可是忽略了法門無量誓願學的精神,而以一部經、一句佛爲滿足,甚至把其它無邊經論視爲多余的。這樣,對「于佛所說契經」的甚「深義」理,當然「不能解了」,每每誤以不了義爲了義。假使學佛的都如此,豐富的叁藏寶典,那便祗有置之高閣。斷人慧命,滅人眼目,罪過該是如何重大呢!「有」的「雖」不棄「多聞」,對佛法很有體會,造詣極高,可是起「增上慢」──依增上法而起慢,即未證謂證,未得謂得。世間學者,學識高人一等,每起驕慢;學佛的也這樣,廣學多聞,或于止觀小有修驗,不覺就起了增上慢。這種人,「由」于「增上慢」的「覆蔽心」志,狂慢得不可一世,「自是」──自己對,而「非他」──說別人不對。結果,他是誹「謗」了「正法」,自認爲如來嫡子,獨得正法,而 [P95] 不知實已成爲「魔」的「伴黨」了!「如是愚人」,不但「自」己「行」于「邪見」,同時「複令無量俱胝(億)有情」,也「墮」落邪見的「大險坑」!

  「此諸有情」,學佛法而入歧途,罪大惡極,合「應」墮「于地獄、旁生、鬼趣,流轉」生死「無」有「窮」盡,一直受諸苦惱。但藥師佛的慈悲威力,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在他破屍羅,到起增上慢的一生中,「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便」能懸崖勒馬,痛改前非,「舍」棄一切「惡行」。破屍羅的能轉持淨戒,犯軌則的能遵守,乃至不棄多聞,不起增上慢;反而勇猛精進,「修」習種種「善法」──持戒、正見、多聞、離增上慢,就此能「不」再「墮惡趣」。這如從層樓墮地,而從半途中把他救濟過來。

  

  『設有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 [P96] 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爲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業障輕而善根深的,稱念藥師如來的聖號,可以因慈悲願力的加被,而改惡向善,不致墮落惡趣。但如「有」罪業太重,善根微劣,一時在思想上、行爲上轉不過來,「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的,當然不免要「墮」落「惡趣」。但「以彼」藥師「如來」的「本願威力」,「令」此罪惡衆生,「現前暫」得聽「聞」藥師「名號」。以此功德,即能「從彼」惡趣「命終,還生人趣」。這回受了教訓,吃了大苦,痛定思痛,深覺從前毀戒破見的不是,而得住于「正見」的基礎。繼而「精進」修行,「善」能「調」伏內心的「意樂」,使它合理。因爲切實體驗到叁惡道的可怕,深感佛德的崇高,及其慈悲救濟的恩德,所以不再戀著世間,「便能舍」離「家」庭,「趣」向「于非(出)家」,在「如來」的正「法中,受持」種種「學處(戒)」,恐懼戒慎,「無有毀犯」。而且起「正見」,求「多聞」,「解」了契 [P…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佛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