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的安身處。如這樣發願,而對于往生還沒有把握,這就得修持藥師法門,以作補救辦法。往生淨土,除一心稱念佛號以外,還應修學其它功德,積集善根,並非祗須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如此處所說,受持八分齋戒;又如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修行往生淨土,于信願外,還得兼行布施持戒等功行。
『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華中,自然化生。
願生西方而沒有把握的衆生,「若」能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至心持念;依此稱念功德,及如來的本願力,便可獲得助力。所 [P107] 以當「臨命終時」,即「有八大菩薩」──文殊(曼殊)師利、觀世音、得大勢(大勢至)、無盡意、寶檀華、藥王、藥上、彌勒──「乘空而來」,指「示其」往生淨土的「道路」;一刻間,「即于彼界」的「種種雜色衆寶華中,自然化生」。極樂國土的寶華,如阿彌陀經說:『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往生西方的衆生,就在各種不同顔色相雜的寶華中,不須父母因緣,就能自然化生。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有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來接引;若念藥師如來,則有八大菩薩來迎。這裏有個問題:經中『即于彼界』的彼字,究竟是指東方琉璃世界?抑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可作兩種說法:1.受八大菩薩的引導,往生西方淨土,這是很通情順理的。2.初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因沒有把握,後又得聞藥師如來名號,始有八大菩薩的接引,是往生東方淨土的。這二種說法都可通,因爲佛佛平等,淨土當然也是一樣。我們生到那一淨土,依憑我們過去的願力,功德力。如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強,現在稱念藥師如來,藥師如來即能以慈 [P108] 悲願力,助我們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阿彌陀佛力,伸手拉我們,而藥師佛力,又在後面推一下,生西方淨土就容易了。若對藥師如來的信念深,過去念阿彌陀佛,現在阿彌陀佛,也可助我們往生藥師淨土。淨土的意義是一樣的,喜歡西方即往生西方,樂意東方便往生東方;佛佛道同,淨土與淨土也是平等無二的。
己二 得上生天國益 『或有因此生于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複更生諸余惡趣。
藥師法門的利濟有情,非常廣大普及。「或有」衆生,「因」爲得聞藥師如來名號,以「此」功德而「生于天上」。不生淨土而生天國,並非藥師如來不加被,而是衆生的信心、願力、資糧,不夠作爲往生淨土的條件,祗可以感得生天之樂。不過這也與一般生天不同;一般天福享盡便要墮落,可是這類衆生,由于過去生中,曾聞藥師名號的關系,「雖生天上」受天福;等到天壽終了,「而本」有的生天「善根」,「亦未」能「窮盡」。所以絕 [P109] 對可以保證,「不複更生」地獄、餓鬼、畜生等「諸余惡趣」,不會像一般天人的可能墮落。
己叁 得還生人間益 『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爲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生天是有盡的,但又不會墮落叁惡道,所以到了「天上壽盡」,自然「還生人間」。平常都說人間太苦,其實人間是個好地方;釋尊不出天上而生人間。我們可以領會到,人間對于菩提道,是如何富有價值了!人間的環境,不太苦也不太樂,既沒有天國欲樂的迷惑,也沒有叁途劇苦的逼惱,實是最適修行辦道的理想場所。我們若能切實利用它,精進修習福慧資糧,那麼佛果是離我們並不太遠的。
從天上還生人間的有情,因過去曾聞藥師佛聖號,成就不深厚的善根, [P110] 故他們大多是些有力的領導者。「或爲」轉「輪」聖「王,統攝四」大部「洲」。依佛教說,此世界當中有一須彌山,東南西北爲四大部洲,每洲多有小王統治。但金輪王統四大洲,銀輪王統叁洲,銅輪王統二洲,鐵輪王統一洲。今爲金輪王,統攝四大部洲,也即是統一天下。其「威德」極大,權力無比,一切都能如意「自在」。輪王的治理天下,是爲了使人類都生活得理想,也即是用良好政治,使人類都過著一種向上的、有意義的生活,故說:「安立無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頂好的政治,即是推行十善的政治。十善是: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不貪、不瞋、不邪見。經裏說輪王的治權到達一個地方,小國王便以金銀財寶獻給他,他不要,祗是諄諄勸導小王,多以十善治世。輪王的理想天下,是十善普及的天下,政治是一種道德的政治,引導人民步上美滿、安樂、向上的人生境地。所以經中每說轉輪聖王,多系菩薩的化身。孔子所說『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政治,與輪王的德政相近。這重于道德的激發,思想的 [P111] 淨化,從精神文明的基礎上,建立高尚的道德生活,融道德與政治而爲一。
福德較大的衆生,還生人間作輪王;差一點的,則「或生剎帝利」── 武士貴族階級;或生宗教階級的「婆羅門」族;或生于「居士大家」──自由民中的實業家。轉生以上的叁大族,第一是産業豐富,「多饒財寶,倉庫盈溢」;第二是身「形相」貌,生得極其「端」正莊「嚴」;第二是父母、兄弟、夫婦、兒女等「眷屬」,都「具足」無缺;第四是生得很「聰明」,有「智慧」,廣聞博知;第五是「勇」敢、「健」強、「威猛」無比,「如大力, 士」那樣,可以摧伏一切,而不爲他所屈。生于人間而具備了這一切優越條件,才算是美滿幸福的人生。
己四 得轉生丈夫益 『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于後不複更受女身。
「若」本來「是女人」,對于女身生厭棄心,因「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 [P112] 如來名號」,而「至心」領「受」奉「持」,便能永遠「不複更受女身」,以大丈夫身,精進修行,向于佛果。
以上的離四種惡,得四種樂,均爲聽聞藥師如來聖號,進而至心稱念,如法修持,而獲得的效果;我們若想離惡得樂,就得依此教法信受奉行!
丁二 持咒治病益
戊一 由願觀苦 『複次,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衆病苦,瘦!7萣、幹消、黃熱等病;或被厭魅、蠱毒所中;或複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
如來開示的善巧方便中,現講第二持咒治病益。聞名利益內容廣,可以離種種罪惡,獲種種善樂;持咒利益較狹,祗能治病。衆生如有病苦,虔誠持念藥師咒,便可病根拔除,恢複健康。
釋尊說了聞名利益,又呼喚「曼殊室利」說:「彼」東方「藥師琉璃光 [P113] 如來」,當他證「得」大「菩提時」,「由」于菩薩因地所發的「本願力」 ──欲慈濟一切衆生的苦難,尤其是病苦,所以便以慧眼「觀」察「諸有情」的病況。衆生所「遇」種種的「病苦」,今祗略舉數種:1「瘦!7萣(羸)」,即肺病等,古代叫勞傷病。2「幹消」,我國醫書中叫消渴症,口渴、肚餓,吃得多,屙得多,一天天消瘦。3「黃熱」,即黃疸,身上溫度高,面色眼睛全都發黃。這叁種病,在當時爲極流行的重病,故釋尊舉爲例證。這均屬生理上的病患。其次,「或被厭魅」所擾,即被人暗中捉弄,使其神識顛倒,危害健康;或被「蠱毒所中」,而喪身失命。衆生遭受這些病患與毒害,「或」即「短命」──年輕便夭亡,未盡天年;「或時橫死」,如爲刀槍所傷,爲水所溺,乃至火燒致死等。人的福報盡,壽命未盡,是短命;福報、壽命都未盡,而偶然死于非命,名爲橫死。藥師如來發大慈悲,「欲令」衆生一切「病」痛「苦」難,皆得「消除」,使其「所求」的消災延壽的「願」欲,能夠得到「滿」足。 [P114]
有人說念佛好,有人說念咒好。若依本經看起來,念藥師佛功德要大得多,什麼惡業都能消除,什麼願望都能感應實現;持咒功德雖妙,但祗局于治病。所以我們要求消災免難,平時的行持,最好還是多多稱念藥師如來的聖號;若爲治病,即可多持藥師神咒。
戊二 入定說咒 時彼世尊,入叁摩地,名曰除滅一切衆生苦惱;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
上面說藥師如來由大悲願力,觀察衆生的病苦;既然深知衆生病情,爲滿足衆生的願求,特爲施設方便,入定宣說神咒。
那「時」候,「彼」藥師「世尊入叁摩地」──定。叁摩地,此譯等持,即平等持心,不惛沈,不掉舉,令心保持平衡、安靜,而專注于一境。在經中,佛將說法、說咒,或現神通時,每每先入定。佛原無時不在定境中,無論穿衣、吃飯、說法度生,佛的心境都常安住定中。不過爲與衆生作示範 [P115] ,適應衆生的心情,故每欲說法(咒)現通的時候,即首先入定。佛法雖不特別重視定,但一切功德智慧,確都由定中流出。定的種類很多,根據其不同作用,而安立種種名稱;現在藥師如來所入的叁摩地,叫做「除滅一切衆生苦惱」定。
藥師如來「入定」後,即「于肉髻中出大光明」。頭頂上的肉髻,爲佛的叁十二相之一,名無見頂相。頭部爲全身最高最貴的所在,今從佛的無見頂上放大光明,這即表示從最高定發究竟慧;身光先發,心光也就隨應而來。慧發于定,而說法說咒,則又是從智慧流出的善巧方便,故從無見頂上放大光明。大乘經所說咒語,每有從佛的無見頂放光說出,如楞嚴咒,即是佛頂放光化佛而宣說出來的。頂髻在佛的最高處,我們所不…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