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余」的「天」魔外道,「唯當一心」一意「歸」依「佛、法、僧」叁寶。修學佛法的第一課,即是皈依叁寶,皈依了叁寶,就不許更皈依邪惡鬼神,及其它各種宗教,因爲信仰是專一的。所以說要盡形壽的皈依,信心才有著實的歸宿。否則見這也皈依,見那也皈依,信心泛亂而分散,等于沒有信仰。真正皈依叁寶,必須記著!如有人說什麼叁教同源,五教同源,即是外道邪說,切不可信!或有人說:信了佛不能連財神爺都不要。須知佛法是豐富的寶藏,求財求壽求男女,佛教中樣樣現成,都能滿足衆生的心願;何必供養非佛教的財神?信佛而不皈依魔外,爲皈依叁寶最根本的原則。

  有清淨信心的佛弟子,首先歸依叁寶,其次便要「受持禁戒」。戒爲佛 [P145] 法的根本,沒有這一根本,一切微妙善法,便無從出生。所以佛弟子必要受戒。受過了戒,佛弟子的資格才算具足。有人因恐受戒而不能持守,毀犯了罪過更重,其實如殺盜淫妄等性戒,就是不受戒,犯了也同樣有罪過。戒有「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9文二百五十戒、苾!9文尼五百戒」。五戒爲在家近事弟子所受持的;十戒爲出家沙彌、沙彌尼戒。如約十善說,即通于在家出家。菩薩四百戒,有譯爲一百四戒,瑜伽菩薩戒經說有四重四十叁輕,依梵網經,則爲十重四十八輕。比丘尼總數五百戒,實際上僅有叁百多戒。在以上「所受」的各種禁戒「中」,無論是優婆戒,沙彌戒,乃至菩薩戒,「或有毀犯」了的,當然會「怖」畏「墮」落「惡趣」。犯戒衆生,「若能專」心稱「念彼」藥師「佛」的「名號」,以及「恭敬供養」藥師如來,那末依此善根功德,犯戒罪垢就可消除,「必定不受叁惡趣生」。犯戒衆生,果真有怖畏心,慚愧心,能夠痛切悔悟,發露忏悔,以慈濟衆生爲本懷的大覺世尊,自然可以悲愍攝受,威力加被,給予自新的機會。釋尊住世時,有 [P146] 比丘比丘尼犯了根本大戒,也允許他們作與學沙彌,可免于墮落惡趣;不過現生不能解脫生死吧了。

  

  辛五 女人生産難 『或有女人,臨當産時,受于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贊,恭敬供養彼如來者,衆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或有女人」懷胎期滿,「臨當」生「産」的「時」候,受到「極」大的「苦」痛。女人生小孩,原爲生理上的自然現象,猶如『瓜熟蒂落』,應該沒有什麼苦痛才是。每見窮人家的婦女,每于分娩的前夕,還在田裏工作;覺得快要臨盆了,才回家休息,生了兩叁天便又工作去了,好象什麼沒有似地。雖然産時,總有些陣痛,但不一定太苦。生産之所以太苦,主因大概有兩種:一、懷孕期間,不知調養,或飲食起居不節,或多瞋多淫。二、或有一般婦女,平時嬌生慣養,微微有點感覺,就身心躁動,日夜不安,等到 [P147] 真要生産,精疲力竭,反而不易産下。除此之外,確系前生業障所感的産難,是很少有的。大部分的苦痛,可說都是自找的。現代醫藥發達,醫術高明,在醫院中生産,苦痛更少了。如確系難産受劇苦時,「能」夠「至心稱名、禮贊恭敬供養彼」藥師「如來」,一切産難的「苦」痛,盡「皆」可以消「除」。

  關于難産的問題,印光大師文鈔曾討論到:生産的苦痛,可能是未到時間就急于要生,用力過度所致。故一般均教産婦靜躺休憩,不要著急,待時間一到,如順水推舟,自然不苦。若對佛教有信仰的,則勸其誠心稱念藥師聖號,觀想佛的相好莊嚴,微妙功德,各種苦難便可冰消。有的人說:産房汙穢,不可念佛。其實這完全錯誤,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若見衆生苦難,不管處于最汙穢的環境裏,也會莅臨救濟。如慈母看見愛子誤墜毛廁,絕不會厭惡他的龌龊,而袖手旁觀,不予援救的。佛菩薩視一切衆生如愛子,盡管在生産時,皆應誠心念佛聖號,佛一樣可以俯垂加護,令其離苦得樂。不 [P148] 獨産婦可以脫離苦難,即她「所生」的「子」女,也因母親念佛禮佛的功德,而「身分」──手足五官等「具足」,「形」貌「色」相「端正」,凡看「見」的都生「歡喜」心。加之天性敏「利」,善「根」深厚,「聰」穎「明」慧,從小至大,「安隱」無事,「少病」少惱,「無有非人」來「奪其精氣」,容易撫育成人。

  佛教的業感說,除自己造業自己受報(感果)而外,還有一種頗強的展轉增上力,也即是說,別人的業力,也可以影響,引發自己的果報。故本經特別強調,父母平時或臨産時,稱念恭敬供養藥師如來,生的小孩也會因之相貌端正,智慧利根。依因果律說,自己的因感自己的果,那是必然的法則,無可異議;即父母的善惡業因,也可影響兒女的禍福。人與人之間,有著密切的依存關系,因此,一切禍福利害,也就不無相關。甲的行爲,在某種情形之下,可以把乙的思想性情完全改變。母親對于嬰兒,影響力尤其重大。懷了孕的母親,如果能歸依叁寶,受了佛法的熏陶,性情善良,溫柔,娴 [P149] 靜,少生煩惱,且多作功德,小孩便可五官端正,聰慧無病,這叫做胎教。如母親常起煩惱,性情暴躁,殘酷,或多貪欲,小孩大半是性情暴惡,或多病,愚癡。小孩出生之後,如父母信奉叁寶,常行布施,愛物護生,小孩的心地純白,摹仿性強,易于受熏,如此累年積月跟在一起,目染耳濡,將來自然也能善良和愛。當母親的,誰都歡喜生好孩子,這必須以身作則,從自己向善做起。

  有些年輕夫婦,感情融洽,經濟環境都很好,心地也很正直,家庭非常和睦,生的小孩子也就很聰明可愛。有些夫婦,因爲家庭環境不好,感情破裂,時常吵鬧發脾氣,結果生了孩子也染有惡習。這即所謂展轉增上力── 他力。在座諸位,爲了家庭幸福,爲了兒女健康聰明,大家應該至誠懇到,信奉叁寶,多修福德。

  丙叁 德行叵思

  丁一 信解難得 [P150]

  

  戊一 問答決定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爲信否』?

  第叁明德行叵思;佛的功德,願行,不可思議,非我們衆生所能理解得到,想象得到。此中分二,今是第一信解難得。因佛的功德願行不可思議,所以就難信難解;衆生于此難能信解中,而能生信起解,實在難得。這又分叁,先問答決定。

  也許有人發生疑問:何以上文的當機者爲曼殊,而現在卻告訴阿難?要知道,曼殊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薩,憑他智慧,對佛的功德妙行,沒有什麼不可信解的,所以將此問題轉問阿難。阿難,義譯慶喜,爲釋尊在家的堂弟,非常聰明,聽什麼就記得什麼,博聞強記,爲佛出家弟子中『多聞第一』。他前後跟隨釋尊二十年,佛所說法,都能記憶不忘,是結集經典的重要人物。現在,釋迦「世尊告」訴「阿難」說:像「我稱」贊宣「揚彼世尊藥師琉 [P151] 璃光如來所有」的「功德」,這「是」十方「諸佛」最奧妙,極「甚深」的「行處」,在一般衆生是最「難可解了」的,「汝」阿難聽了可相「信」嗎?甚深行處,爲佛的境界,即佛的智慧慈悲所行的境界。佛的智慧方便,及其慈悲濟世的妙用,極廣極深,一般凡夫的心境,確實無法生信。因此,釋尊特別提出,假藉與阿難的問答而普示大衆。

  佛法有大小乘,一切經典不完全一致,各有他的中心論題。對于一切大乘經,大體可以分爲叁大類:一、是重于境相的分析,二、是著重行門的敘說,叁、是注重果德的顯示。側重境相的,如說明世界的情況,六道的輪回,以及衆生的色身、心識等,總之是說明宇宙人生的各種現象,有科學、哲學的意味,最現實,所以易于信仰和理解。著重修行的,如說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等等,這是陳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一切,比較難解,特別是關于修定,發慧,體證畢竟空性。真如不二,實相無相,這些勝義行,更不易解;不過與果德比較起來,還可推論而知。闡述果德的,如法華 [P152] 經、華嚴經、彌陀經、藥師經,這類經典,所說的都是佛果位的圓滿功德、神通、智慧、利生濟世等事。彌陀經說:『此難信之法』,法華經也說:『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華嚴經也以佛果爲本而說明一切。這與我們凡夫的心境差得太遠,故難于信解。本經說藥師如來的本願功德及其廣大行果,也是不易理解不易確信的。所以教化衆生,給他講唯識,給他分析自然現象與心理活動,倒還容易接受;進而論到菩薩行門,觀照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真性,還不難信解;如說到佛果的境界,那就太高深,太難解難信了!佛法的境行果,是有其一貫性的;從境相的分析,到行門的陳敘,到果德的闡發;約衆生說,也即是由可思議到不可思議,由易信解到難信解。

  

  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這是阿難回答的話。他說:「大德世尊!我」對「于如來所說」的「契 [P153] 經」(上契諸法真理,下契衆生之機),深深信受,絕「不生」起任何「疑惑」。大德,梵語婆檀陀,是對佛的一種尊稱,也可譯爲尊者,含有極其尊重的敬意;現今多濫用,一般在家人也稱爲大德了。阿難是一位聲聞行者,對釋尊所說的諸佛甚深行處,何以能夠深信不疑?據阿難自己向佛的表白,即因爲:「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如來的動身發語,以及起心動念,一切叁業妙用,無非是清淨法界的等流,無非是智慧慈悲的表現。二十年來,阿難形影不離的跟著佛,親自目睹耳聞,當然最爲了解;所以佛陀,在他是唯一可信的。既相信佛,而此經出自佛口,自然也就可以深信不疑了。所以阿難並非真能信解諸佛甚深行處,而是信任釋尊的…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佛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