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余」的「天」魔外道,「唯当一心」一意「归」依「佛、法、僧」三宝。修学佛法的第一课,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了三宝,就不许更皈依邪恶鬼神,及其它各种宗教,因为信仰是专一的。所以说要尽形寿的皈依,信心才有着实的归宿。否则见这也皈依,见那也皈依,信心泛乱而分散,等于没有信仰。真正皈依三宝,必须记着!如有人说什么三教同源,五教同源,即是外道邪说,切不可信!或有人说:信了佛不能连财神爷都不要。须知佛法是丰富的宝藏,求财求寿求男女,佛教中样样现成,都能满足众生的心愿;何必供养非佛教的财神?信佛而不皈依魔外,为皈依三宝最根本的原则。

  有清净信心的佛弟子,首先归依三宝,其次便要「受持禁戒」。戒为佛 [P145] 法的根本,没有这一根本,一切微妙善法,便无从出生。所以佛弟子必要受戒。受过了戒,佛弟子的资格才算具足。有人因恐受戒而不能持守,毁犯了罪过更重,其实如杀盗淫妄等性戒,就是不受戒,犯了也同样有罪过。戒有「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9文二百五十戒、苾!9文尼五百戒」。五戒为在家近事弟子所受持的;十戒为出家沙弥、沙弥尼戒。如约十善说,即通于在家出家。菩萨四百戒,有译为一百四戒,瑜伽菩萨戒经说有四重四十三轻,依梵网经,则为十重四十八轻。比丘尼总数五百戒,实际上仅有三百多戒。在以上「所受」的各种禁戒「中」,无论是优婆戒,沙弥戒,乃至菩萨戒,「或有毁犯」了的,当然会「怖」畏「堕」落「恶趣」。犯戒众生,「若能专」心称「念彼」药师「佛」的「名号」,以及「恭敬供养」药师如来,那末依此善根功德,犯戒罪垢就可消除,「必定不受三恶趣生」。犯戒众生,果真有怖畏心,惭愧心,能够痛切悔悟,发露忏悔,以慈济众生为本怀的大觉世尊,自然可以悲愍摄受,威力加被,给予自新的机会。释尊住世时,有 [P146] 比丘比丘尼犯了根本大戒,也允许他们作与学沙弥,可免于堕落恶趣;不过现生不能解脱生死吧了。

  

  辛五 女人生产难 『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或有女人」怀胎期满,「临当」生「产」的「时」候,受到「极」大的「苦」痛。女人生小孩,原为生理上的自然现象,犹如『瓜熟蒂落』,应该没有什么苦痛才是。每见穷人家的妇女,每于分娩的前夕,还在田里工作;觉得快要临盆了,才回家休息,生了两三天便又工作去了,好象什么没有似地。虽然产时,总有些阵痛,但不一定太苦。生产之所以太苦,主因大概有两种:一、怀孕期间,不知调养,或饮食起居不节,或多瞋多淫。二、或有一般妇女,平时娇生惯养,微微有点感觉,就身心躁动,日夜不安,等到 [P147] 真要生产,精疲力竭,反而不易产下。除此之外,确系前生业障所感的产难,是很少有的。大部分的苦痛,可说都是自找的。现代医药发达,医术高明,在医院中生产,苦痛更少了。如确系难产受剧苦时,「能」够「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药师「如来」,一切产难的「苦」痛,尽「皆」可以消「除」。

  关于难产的问题,印光大师文钞曾讨论到:生产的苦痛,可能是未到时间就急于要生,用力过度所致。故一般均教产妇静躺休憩,不要着急,待时间一到,如顺水推舟,自然不苦。若对佛教有信仰的,则劝其诚心称念药师圣号,观想佛的相好庄严,微妙功德,各种苦难便可冰消。有的人说:产房污秽,不可念佛。其实这完全错误,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若见众生苦难,不管处于最污秽的环境里,也会莅临救济。如慈母看见爱子误坠毛厕,绝不会厌恶他的龌龊,而袖手旁观,不予援救的。佛菩萨视一切众生如爱子,尽管在生产时,皆应诚心念佛圣号,佛一样可以俯垂加护,令其离苦得乐。不 [P148] 独产妇可以脱离苦难,即她「所生」的「子」女,也因母亲念佛礼佛的功德,而「身分」──手足五官等「具足」,「形」貌「色」相「端正」,凡看「见」的都生「欢喜」心。加之天性敏「利」,善「根」深厚,「聪」颖「明」慧,从小至大,「安隐」无事,「少病」少恼,「无有非人」来「夺其精气」,容易抚育成人。

  佛教的业感说,除自己造业自己受报(感果)而外,还有一种颇强的展转增上力,也即是说,别人的业力,也可以影响,引发自己的果报。故本经特别强调,父母平时或临产时,称念恭敬供养药师如来,生的小孩也会因之相貌端正,智慧利根。依因果律说,自己的因感自己的果,那是必然的法则,无可异议;即父母的善恶业因,也可影响儿女的祸福。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因此,一切祸福利害,也就不无相关。甲的行为,在某种情形之下,可以把乙的思想性情完全改变。母亲对于婴儿,影响力尤其重大。怀了孕的母亲,如果能归依三宝,受了佛法的熏陶,性情善良,温柔,娴 [P149] 静,少生烦恼,且多作功德,小孩便可五官端正,聪慧无病,这叫做胎教。如母亲常起烦恼,性情暴躁,残酷,或多贪欲,小孩大半是性情暴恶,或多病,愚痴。小孩出生之后,如父母信奉三宝,常行布施,爱物护生,小孩的心地纯白,摹仿性强,易于受熏,如此累年积月跟在一起,目染耳濡,将来自然也能善良和爱。当母亲的,谁都欢喜生好孩子,这必须以身作则,从自己向善做起。

  有些年轻夫妇,感情融洽,经济环境都很好,心地也很正直,家庭非常和睦,生的小孩子也就很聪明可爱。有些夫妇,因为家庭环境不好,感情破裂,时常吵闹发脾气,结果生了孩子也染有恶习。这即所谓展转增上力── 他力。在座诸位,为了家庭幸福,为了儿女健康聪明,大家应该至诚恳到,信奉三宝,多修福德。

  丙三 德行叵思

  丁一 信解难得 [P150]

  

  戊一 问答决定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否』?

  第三明德行叵思;佛的功德,愿行,不可思议,非我们众生所能理解得到,想象得到。此中分二,今是第一信解难得。因佛的功德愿行不可思议,所以就难信难解;众生于此难能信解中,而能生信起解,实在难得。这又分三,先问答决定。

  也许有人发生疑问:何以上文的当机者为曼殊,而现在却告诉阿难?要知道,曼殊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凭他智慧,对佛的功德妙行,没有什么不可信解的,所以将此问题转问阿难。阿难,义译庆喜,为释尊在家的堂弟,非常聪明,听什么就记得什么,博闻强记,为佛出家弟子中『多闻第一』。他前后跟随释尊二十年,佛所说法,都能记忆不忘,是结集经典的重要人物。现在,释迦「世尊告」诉「阿难」说:像「我称」赞宣「扬彼世尊药师琉 [P151] 璃光如来所有」的「功德」,这「是」十方「诸佛」最奥妙,极「甚深」的「行处」,在一般众生是最「难可解了」的,「汝」阿难听了可相「信」吗?甚深行处,为佛的境界,即佛的智慧慈悲所行的境界。佛的智慧方便,及其慈悲济世的妙用,极广极深,一般凡夫的心境,确实无法生信。因此,释尊特别提出,假藉与阿难的问答而普示大众。

  佛法有大小乘,一切经典不完全一致,各有他的中心论题。对于一切大乘经,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重于境相的分析,二、是着重行门的叙说,三、是注重果德的显示。侧重境相的,如说明世界的情况,六道的轮回,以及众生的色身、心识等,总之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各种现象,有科学、哲学的意味,最现实,所以易于信仰和理解。着重修行的,如说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等等,这是陈述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一切,比较难解,特别是关于修定,发慧,体证毕竟空性。真如不二,实相无相,这些胜义行,更不易解;不过与果德比较起来,还可推论而知。阐述果德的,如法华 [P152] 经、华严经、弥陀经、药师经,这类经典,所说的都是佛果位的圆满功德、神通、智慧、利生济世等事。弥陀经说:『此难信之法』,法华经也说:『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华严经也以佛果为本而说明一切。这与我们凡夫的心境差得太远,故难于信解。本经说药师如来的本愿功德及其广大行果,也是不易理解不易确信的。所以教化众生,给他讲唯识,给他分析自然现象与心理活动,倒还容易接受;进而论到菩萨行门,观照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真性,还不难信解;如说到佛果的境界,那就太高深,太难解难信了!佛法的境行果,是有其一贯性的;从境相的分析,到行门的陈叙,到果德的阐发;约众生说,也即是由可思议到不可思议,由易信解到难信解。

  

  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这是阿难回答的话。他说:「大德世尊!我」对「于如来所说」的「契 [P153] 经」(上契诸法真理,下契众生之机),深深信受,绝「不生」起任何「疑惑」。大德,梵语婆檀陀,是对佛的一种尊称,也可译为尊者,含有极其尊重的敬意;现今多滥用,一般在家人也称为大德了。阿难是一位声闻行者,对释尊所说的诸佛甚深行处,何以能够深信不疑?据阿难自己向佛的表白,即因为:「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如来的动身发语,以及起心动念,一切三业妙用,无非是清净法界的等流,无非是智慧慈悲的表现。二十年来,阿难形影不离的跟着佛,亲自目睹耳闻,当然最为了解;所以佛陀,在他是唯一可信的。既相信佛,而此经出自佛口,自然也就可以深信不疑了。所以阿难并非真能信解诸佛甚深行处,而是信任释尊的…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成佛之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