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竭,用之不盡。所以大乘佛法,並不反對科學物資的增産。現代世界科學昌明,有人埋怨它是罪惡的淵薮,其實病在人類不善于運用他,這才引生嚴重的弊害。人類若增進德性的修養,愛人愛群,善于控製,善于運用,那麼科學對人生,如機器發達,增加生産數字,提高貨物品質,都是有莫大利益的!所以菩薩對于此種種有助民生的學識和技巧,不獨不厭棄,而且還應該學,應該會;然後才能解除衆生從物質貧乏而來的苦痛與罪惡。藥師如來的第叁大願,特別著重這方面。

  

  庚四 安立大道願 [P60]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二、第叁大願,側重于事業與物質的受用,可說是物質文明;第四大願,即特別側重于正知正見,也可說是精神文明。

  藥師如來在因地中發願說:「若」有不信善惡因果,否認叁寶功德,抹煞真理,作殺盜淫妄種種罪惡,向于地獄、餓鬼、畜生道的「諸有情」,如此失去正途而誤「行邪道者」,我成佛時,「悉」皆「令」他們舍離邪道、擺脫惡趣,而永遠「安住」于「菩提道中」。菩提道即是正覺道,如知善惡、因果,知有凡聖,知叁寶功德,知四谛、十二因緣,修習戒定慧,不作殺盜淫妄等罪,這是共叁乘法門。使衆生脫離生死險惡的邪道,踏上叁乘的坦途,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佛陀拯救衆生的究竟目標。所以藥師佛又願;「行聲聞獨覺」的小「乘」行「者」,「皆」要「以大乘」究竟法門「而安立之」。聽佛音聲的教化而修行悟道的,名爲聲聞。獨覺根性,比聲聞者略高一 [P61] 著,他不待佛的教化,看見現象界無常變化,就會自己發心修行,開悟證果。過去有一國王,有天到禦園中遊玩,看見一棵花樹,正當鮮花怒放,清香撲鼻,真是可愛極了!可是當他往別處觀賞片刻而轉來時,祗見空枝殘葉,零亂不堪。原因是被一群宮女所攀折了。因此,他得到萬化無常的啓示;覺得人生也是如此。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個強盛的國家,遭遇一場災難,一場戰爭,也就落得破敗衰頹,令人不堪回想!從這些現象,覺悟了人生無常的真谛,而證得聖果,叫獨覺。聲聞與獨覺,都能出生死,從此岸而登彼岸,所以名爲乘。但這都是小乘,佛陀的本懷在大乘,所以藥師如來在因地中,發願要以大乘法去轉化他們,使他們回小向大,會叁歸一,而入究竟的大乘。

  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這一大事因緣,即是使一切衆生,盡皆悟入佛之知見。但衆生根性千差萬殊,好樂不一,事實上不能立即教一切衆生都入佛之知見,所以釋尊一面以此最高目的爲原則,一面隨機 [P62] 教化。見行于邪道的衆生,即教以叁乘法門;見聲聞獨覺停滯在自利的化城,即教以大乘究竟法門,叫他們再向前走,直至般涅槃──寶所爲止。第四大願,包括了回邪向正、回小向大。經說安立與安住?有令他永遠不退轉的意義。如凡夫確生出離心,向二乘聖道,即不再退回凡夫;大乘確發自利利他的廣大菩提心,永向佛果而不再退心爲小乘或凡夫。

  

  庚五 戒行清淨願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叁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前四願,依藥師如來的自證功德,利樂衆生;此下,因衆生有了缺陷,苦痛,需要援助救濟。上來是與樂,此下是拔苦。藥師如來對苦難衆生的悲濟,以及消災免難,將由這第五大願起,逐一顯示出來。

  此願說:將來成佛時,假「若有無量無邊」的「有情」,「于我」藥師佛的正「法中」,「修行梵行」。梵行,1.約一般意義說,指一切清淨行( [P63] 梵是清淨的意思);2.約特殊意義說,專指出家的不淫戒;3.約中義說,凡佛所製的戒行名爲梵行。在藥師佛土的淨法中修行、受戒:不問所受的是比丘戒,或是沙彌戒,或五戒,或菩薩戒,凡參加過藥師法會,聽聞藥師聖典,稱念藥師名號的衆生,「一切皆令」獲「得」圓滿的「不缺戒」。缺就是犯戒或僅持一分;不缺即能圓滿受持。比方受五戒,全部都持守得嚴格、清淨,便是不缺;若祗能持得叁四戒,或部份犯輕垢罪,即是缺戒。仗藥師慈光威德的加被,受戒,或受戒而有所缺犯的,都能得圓滿受持。而且,都能「具」足大乘菩薩的「叁聚戒」。叁聚戒:1.攝律儀戒,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2.攝善法戒,如修布施、持戒等六度四攝。3.饒益有情戒,大乘菩薩一切要以利益衆生爲前提,若但爲自利而不利他,即是犯戒。能依藥師的淨土法門去修,即能得到叁聚戒的圓滿不缺。佛法中受戒,先是未受令受,已受的令守。受了戒以後,不一定能清淨嚴持,這是多數人難免的現象,即在佛陀時代,有的聖者也還有不能圓滿受持的,何況一般煩惱深重的凡 [P64] 夫?因此,佛法中有忏悔法門。如祗知受戒而不持,或有所犯而不知忏悔,即難得清淨。所以藥師如來本願,更進一步地說:「設有」衆生「毀犯」了禁戒,但由聽「聞」了「我」佛的「名」字,「還」可「得」到「清淨」。清淨就是罪障消除;罪業消除,自然就「不墮惡趣」了。惡趣,即地獄、餓鬼、畜生的叁惡道。衆生因聞佛的聖號,而如法忏悔,便得免墮叁途,這是藥師如來的慈悲與方便,也是爲了忏悔業障。稱佛名號,戒行能重獲清淨,是方等大乘的忏悔法。然並非一聽佛號就等于忏悔,必須一心一意的持佛聖號,對過往錯失,至誠發露忏悔,禮拜,供養,時時攝心于佛號佛德上。久而久之,罪業自然消除,內心感受佛的光明,恢複了本來的德行清淨。

  

  庚六 諸根具足願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7桼、攣、躄、背偻、白癞、癫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P65]

  藥師如來的第六大願說:將來成大菩提時,「若」有「諸有情」,因罪業所感,致使報「身下劣」,眼「等諸根不具」足。下劣即身體矮小或衰弱,或身分不稱,頭大身小,身長足短,以及種種畸形。諸根不具,有外表的,如眼耳損壞,或手足殘缺,或缺唇爛鼻等等;有內在的,從外表看來,身體各部完全無缺,可是事實上,耳鼻等失其功用,已屬殘廢。還有,「醜陋」是根身的相貌不端嚴。「頑愚」是意根的不懂事理。眼不見物的瞎子叫「盲」;耳根失靈,聽不到聲音,叫「聾」。「喑」是喉音嘶沙,語音不亮。「!7桼」是不會說話的!7桼巴。「攣」是瘸手。「躄」是跛子。「背偻」即駝背。「白癞」是大痲瘋。「癫狂」即神經反常。這「種種病苦」,是世間最難醫治的殘疾,但聽了藥師如來的「名」號,或一心稱念,或禮拜供養,蒙藥師如來功德威力的加被,「一切皆得」到救治。令身相醜陋的轉爲「端正」;頑愚癡暗的也轉爲「黠慧」。「諸根」損缺的,也都「完具」起來。總之,攣躄等一切的疾病,受藥師如來威德力的加被,也得徹底治療,再也「無 [P66] 諸疾苦」。我們稱佛爲大藥師大醫王,也就是這個意思。

  衆生如有善根,有因緣,能依藥師法門的開導去實行,確能消除一切病患;不但藥師如來是如此,即釋尊在世時,得到救治的病苦衆生,也不知有多少呢!據佛經所載,舍衛城有一婦人,由于她的丈夫,在田作時被牛抵死;兩個小孩,又在渡河時失去;房屋又因鄰家失火而燒光了,她怎受得起這個打擊!結果她發瘋了,連衣服也不穿,赤裸著身體,到處亂跑。一天,不知怎的竟跑到祇洹精舍,她望見佛相莊嚴,光明顯赫,心裏忽然清醒過來。看看自己一絲不挂,自覺難以爲情,便蹲在地下。佛命阿難,拿件衣服給她披上。然後爲她說法,開示人世無常的真理。瘋婦聽了佛的開示,不但瘋病得以解除,而且證了聖果。

  一般人祗見生理上的疾患,而不知心理的病態。有些人雖長有眼睛和耳朵,但不能分辨善惡是非,不愛聽正法善語,這與瞎子聾子有何差別?或雖手足具全,而懶惰不務正業,不做好事,不走正路,這與攣躄又有甚不同? [P67] 或沒有氣節,不顧正義,一味卑躬下賤,不肯挺起脊梁做一堂堂正正的人,這豈不等于駝子?白癞是容易傳染的痼疾,這如某些危害人類的不良思想,一經蔓延開去,置無數人于無可救藥的苦境。像現世共黨的唯物思想,到處傳染毒素。他們又都瘋狂似的,似虎似狼,不認父母妻兒,到處殘酷虐殺。從前,南印度有一位法師,在講經席上,爲大衆開示飲酒得癫狂報。當時國王也在座,就起來問難說:飲酒的人占多數,何以患癫狂病的卻寥寥無幾?法師並不回答什麼,祗用手向聽衆指了幾下。在座聽法的外道們,以爲法師無言可答,大家贊歎國王的智慧。但國王卻領悟了,認爲法師答得最妙。法師所指的,就是正在得意的外道。他們有的長年裸體;有的不吃飯,而吃野草樹葉;有的不睡覺;有的冬入寒冰,而夏天在太陽中暴曬。這種思想的邪僻,行爲的怪誕,實都是心理變態的癫狂病者!

  藥師如來發此大願,不獨願身體有疾病、有殘缺的衆生,可因聞名號而得到徹底救治;即心理不健全的各種病患,也可因佛而好轉過來,以獲致身 [P68] 心端嚴的理想人生。

  

  庚七 身心康樂願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此願衆生都得到健康、快樂,雖仍是基于救拔衆生的病苦,不過與前稍有不同;前願特別重在身體上的各種惡疾,而這是通泛的一般病苦,而且重視貧病。

  藥師如來因地中說:將來我成佛的時候,「若諸有情」受了「衆病」的煎「逼」,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佛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