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的淨土思想(義慧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祖,一聞不忘,日記萬言,結集智者大師一生絕大部分教說。除此之外,章安大師住持寺院,弘教著書,精進行持。臨終將寂,引《彌勒經》爲示,令弟子多爇名香,並言即將往生,于唐貞觀六年(632)八月七日,安祥圓寂于天臺山國清寺。《佛祖統紀》中說:

  

  初示疾,室有異香,臨終命弟子曰:《彌勒經》說世尊入滅,其煙如雲,汝今可多焚香,吾將去矣。因委曲遺誡,辭理甚切,忽起合掌,如有所敬,稱淨土佛菩薩名,奄然而化。[24]

  

  當然,章安大師往生兜率淨土也可從同學智晞法師處得到印證。在貞觀元年(626)智晞法師臨終時說:“吾生兜率見先師智者,寶座行列,皆悉有人,唯一座空。彼天人曰:卻後六年頂法師來升此座,計歲論期,審晞不謬。”[25]而章安大師恰于貞觀六年往生,計年推之,章安大師的往生洽符六年前的預言。

  又天臺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師(673--754)也是求生彌勒淨土的。大師一生持誦《法華》,修習止觀,頭陀苦行,隱左溪岩,因以爲號。“獨坐一室,叁十余秋,麻纻爲衣,粝蔬充食,有願生兜率宮。”[26]天寶十叁年(754)九月十九日,告知門人說:“吾六即道圓,萬行無得,戒爲心本,汝等師之。即端坐長別,壽八十二,夏叁十一。弟子有夢其居寶閣第四重者,寤以告鄰,鄰夢亦協,時以爲表第四天慈氏內院也”[27]。

  此外,尚有臺宗叁祖南嶽慧思大師發願將來隨彌勒菩薩諸位勝友與會龍華,普度衆生。

  但綜觀曆史,相對于求生兜率而言,發願求生彌陀淨土者在數量上更是高勝一籌。甚至在唐代還出現過這樣一則極富代表性的事例:道昂法師在相州(今湖南長沙)講《法華經》,見衆音樂從空中來告:此從兜率天特降相迎。道昂法師說:“天道,生死根本,由來不願,所念西方耳。言訖,見西方妓樂旋轉來迎。信至,不得久驅。言畢,香爐墮手,于高座上端然奄化。”[28]

  在天臺宗祖師大德中,求生彌陀淨土的就更爲常見了。雖然隋唐之前曾有部分臺宗大德願生兜率,自宋代以降,彌陀信仰出現空前興盛,逐漸形成“臺淨不二”的傾向,所謂“教宗天臺,行歸淨土”已是每一個天臺學者的人生規劃,在後續文獻所載的僧傳事迹中莫不往生極樂,已罕見求生兜率的了。

  溯源尋本,天臺智者大師生前臥必合掌,坐必面西,臨終“右脅西向而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29],囑托誦《法華經》、《無量壽經》,“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複往生,況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梵音聲相,實不诳人。”[30]生前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淨土十疑論》等,從中即可發現天臺宗對淨土宗的一貫重視。

  臺宗十六祖宋代寶雲義通大師,便以極樂淨土爲故鄉,“常呼人爲鄉人,有問其故?曰:吾以淨土爲故鄉,諸人皆當往生,皆吾鄉中之人也。”[31]十七祖四明知禮大師繼其法席,亦重視對淨土的弘揚,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六卷、《觀經融心解》一卷。同門慈雲遵式大師更是志在西方淨土的高僧,著有《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常勸人老實念佛,強調念佛即是圓教一佛乘。明代中興臺宗第叁十祖幽溪傳燈大師著有《淨土生無生論》,特別強調信願往生在于當下一念,但衆生無始習重,須仗彌陀願力,得以叁界橫超,持名念佛爲無作妙行、阿伽陀藥。明末蕅益智旭大師更是臺宗巨匠,力弘淨土,其所創以“臺淨雙修”爲特色的臺宗靈峰派垂範古今。如是等等,俱名標僧史,臨終感應昭彰,成爲往生楷模。

  由上可知,修學天臺教觀,持誦《法華經》,往生兩種淨土,可謂相得益彰,水到渠成。

  

  四、二土修學選擇

  彌陀淨土和彌勒淨土,皆是釋迦牟尼佛所宣所示。我們依之修習,信、願、行資糧具足,隨其所願定能往生。而針對今天的衆生,當應擇何土而歸投?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有人說彌勒菩薩現爲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但修上品十善即可往生兜率,面見彌勒菩薩,並于龍華叁會自然得證聖果,又何須求生西方淨土?對于這一疑問,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給予兩點辨析:

  第一、縱行十善,恐不得生彼彌勒淨土。據《觀彌勒上生經》說:行衆叁昧,深入正定,方始往生。再加沒有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同時,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只要衆生能念彌陀名號,機感相應,必得往生。

  第二、兜率天宮,居欲界,多會退位。沒有水鳥樹林風聲之法音宣流的外在環境,不能使衆生聞者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再者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多會退墮。而彌陀淨土的衆鳥、林樹,風吹樂響,皆演說五根、五力等法,衆生聞者能發無上菩提心,無有女人及二乘,純一大乘清淨伴侶,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無有退落叁界,不被生死業縛。在《淨土十疑論》中智者大師以印度無著叁兄弟情況來開示行人當以“彌陀淨土”爲最佳選修。論中雲:

  

  又聞《西國傳》雲:有叁菩薩,一名無著,二名世親,叁名師子覺。此叁人契志同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師子覺前亡,一去數年不來。後世親無常,臨終之時,無著語雲:汝見彌勒,即來相報。世親去已,叁年始來,無著問曰:何意如許多時始來?世親報雲:至彼天中,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旋繞即來相報,爲彼天日長故,此處已經叁年。又問:師子覺今在何處?世親報雲:師子覺爲受天樂,五欲自娛,在外眷屬,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32]

  

  兜率天宮有內外院,內院即親近補處大士,生此則永無退轉。外院即天人所居,耽茲五欲,不免輪回。師子覺道業僅次世親菩薩,猶生外院受天人之欲樂,無緣親近彌勒慈尊,可知內院的難生。居在外院,不免造惡,退沒叁途。而得生西方,縱然下品往生,已階不退,得遇觀音勢至諸大菩薩,聞說甚深諸法實相,除滅罪法,永免生死。智者大師說:“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況凡夫?爲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33]智祖婆心,豈不依教奉行!

  又唐代淨宗高僧懷感大師談到兩土“八異”,以此來勸導衆生願生西方淨土。八異是:

  

  一、本願異,二、光明異,叁、守護異,四、舒舌異,五、衆聖異,六、滅罪異,七、重惡異,八、教說異。[34]

  

  法藏比丘因地所發四十八願,願願接引衆生生彼國土;而彌勒菩薩沒有相應的本願攝受接引。無願若自浮度水,有願如乘舟而遊。又《阿彌陀經》中有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贊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共同證誠;而上生兜率,則沒有十方諸佛的舒舌證明。如兜率易往,淨土難生,十方世尊又何須證勸?《觀彌勒上生經》中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衆惡業,聞彌勒菩薩名,五體投地至誠忏悔清淨,之後生兜率淨土。而《觀無量壽佛經》中說,或有衆生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若能臨終一念至心歸投阿彌陀佛即可帶業往生。二土具體不同處茲不累述,有意者請參閱懷感大師的《釋淨土群疑論》。

  

  結 說

  綜上所述,我們以《法華經》之《藥王菩薩本事品》和《觀普賢菩薩勸發品》中所提倡的彌陀極樂淨土與彌勒兜率淨土爲主題,概說了往生二種淨土的相關因緣及客觀條件,並引古德往生例證以及教示,規勸行人多以彌陀極樂淨土作爲往生導向。然衆生各自因緣不同,修學法門也就不同,但切記求生兜率淨土的行人莫謗西方行者,而願生西方的行人也不要毀謗兜率之業,彼此贊歎,各自精進,是爲至要!普願一切衆生往生淨土,成就佛道!

  --------------------------------------------------------------------------------

   [1] 《妙法蓮華經》卷6,《大正藏》第9冊,第54頁下。

  [2]《法華文句記》卷10,《大正藏》第34冊,第355頁中。

  [3]《淨土境觀要門》卷1,《大正藏》第47冊,第291頁中。

  [4]《淨土境觀要門》卷1,《大正藏》第47冊,第291頁中。

  [5]《妙法蓮華經》卷1,《大正藏》第9冊,第5頁下。

  [6]《法華文句記》卷10,《大正藏》第34冊,第355頁中。

  [7]《天臺四教儀》卷1,《大正藏》第46冊,第779頁中。

  [8]《法華經教釋》中 之《法華講演錄》,第415頁,太虛大師著,佛光出版社印行,1981版。

  [9] 有相行和無相行的具體修習方法可參見《法華安樂行義》,《大正藏》第46冊,第700頁中。

  [10]《法華文句記》卷10,《大正藏》第34冊,第355頁中。

  [11]《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 》卷6,《大正藏》第46冊,第182頁中。

  [12]《摩诃止觀》卷3,《大正藏》第46冊,第12頁中。

  [13]《淨土十疑論》卷1,《大正藏》第47冊,第78頁中。

  [14]《妙法蓮華經》卷3,《大正藏》第9冊,第25頁中、下。

  [15]《樂邦文類》卷1,《大正藏》第47冊,第151頁中。

  [16]《法華經》卷4,《大正藏》第9冊,第30頁下。

  [17]《法華經》卷7,《大正藏》第9冊,第61頁下。

  [18]《法華傳記》卷6,《大正藏》第51冊,第74頁上。

  [19]《法華文句記》卷10,《大正藏》第34冊,第355頁中。

  [20]《法華會義》卷16,第628頁,廣東尼衆佛學院印行。

  [21]《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1,《大正藏》第14冊,第420頁中。

  [22]《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1,《大正藏》第14冊,第420頁下。

  [23]《法華會義》卷16,第628頁,廣東尼衆佛學院印行。

  [24]《佛祖統記》卷7,《大正藏》第49冊,第187頁上。

  [25]《佛祖統記》卷7,《大正藏》第49冊,第187頁上。

  [26]《天臺九祖傳》 卷1,《大正藏》第51冊,第102頁中。

  [27]《佛祖統記》卷7,《大正藏》第49冊,第188頁中。

  [28]《法華傳記》卷3,《大正藏》第51冊,第59頁上。

  [29]《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 》,《大正藏》第50冊,196頁上。

  [30]《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 》,《大正藏》第50冊,196頁上。

  [31]《佛祖統紀》卷8,《大正藏》第49冊,第191頁下。

  [32]《淨土十疑論》卷1,《大正藏》第47冊,第79中、下。

  [33]《淨土十疑論》卷1,《大正藏》第47冊,第79頁下。

  [34]《釋淨土群疑論》卷4,《大正藏》第47冊,第53頁上、中。

  

《《法華經》的淨土思想(義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