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的净土思想(义慧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祖,一闻不忘,日记万言,结集智者大师一生绝大部分教说。除此之外,章安大师住持寺院,弘教着书,精进行持。临终将寂,引《弥勒经》为示,令弟子多爇名香,并言即将往生,于唐贞观六年(632)八月七日,安祥圆寂于天台山国清寺。《佛祖统纪》中说:

  

  初示疾,室有异香,临终命弟子曰:《弥勒经》说世尊入灭,其烟如云,汝今可多焚香,吾将去矣。因委曲遗诫,辞理甚切,忽起合掌,如有所敬,称净土佛菩萨名,奄然而化。[24]

  

  当然,章安大师往生兜率净土也可从同学智晞法师处得到印证。在贞观元年(626)智晞法师临终时说:“吾生兜率见先师智者,宝座行列,皆悉有人,唯一座空。彼天人曰:却后六年顶法师来升此座,计岁论期,审晞不谬。”[25]而章安大师恰于贞观六年往生,计年推之,章安大师的往生洽符六年前的预言。

  又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师(673--754)也是求生弥勒净土的。大师一生持诵《法华》,修习止观,头陀苦行,隐左溪岩,因以为号。“独坐一室,三十余秋,麻纻为衣,粝蔬充食,有愿生兜率宫。”[26]天宝十三年(754)九月十九日,告知门人说:“吾六即道圆,万行无得,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即端坐长别,寿八十二,夏三十一。弟子有梦其居宝阁第四重者,寤以告邻,邻梦亦协,时以为表第四天慈氏内院也”[27]。

  此外,尚有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大师发愿将来随弥勒菩萨诸位胜友与会龙华,普度众生。

  但综观历史,相对于求生兜率而言,发愿求生弥陀净土者在数量上更是高胜一筹。甚至在唐代还出现过这样一则极富代表性的事例:道昂法师在相州(今湖南长沙)讲《法华经》,见众音乐从空中来告:此从兜率天特降相迎。道昂法师说:“天道,生死根本,由来不愿,所念西方耳。言讫,见西方妓乐旋转来迎。信至,不得久驱。言毕,香炉堕手,于高座上端然奄化。”[28]

  在天台宗祖师大德中,求生弥陀净土的就更为常见了。虽然隋唐之前曾有部分台宗大德愿生兜率,自宋代以降,弥陀信仰出现空前兴盛,逐渐形成“台净不二”的倾向,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已是每一个天台学者的人生规划,在后续文献所载的僧传事迹中莫不往生极乐,已罕见求生兜率的了。

  溯源寻本,天台智者大师生前卧必合掌,坐必面西,临终“右胁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29],嘱托诵《法华经》、《无量寿经》,“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30]生前着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净土十疑论》等,从中即可发现天台宗对净土宗的一贯重视。

  台宗十六祖宋代宝云义通大师,便以极乐净土为故乡,“常呼人为乡人,有问其故?曰: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皆吾乡中之人也。”[31]十七祖四明知礼大师继其法席,亦重视对净土的弘扬,着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观经融心解》一卷。同门慈云遵式大师更是志在西方净土的高僧,着有《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常劝人老实念佛,强调念佛即是圆教一佛乘。明代中兴台宗第三十祖幽溪传灯大师着有《净土生无生论》,特别强调信愿往生在于当下一念,但众生无始习重,须仗弥陀愿力,得以三界横超,持名念佛为无作妙行、阿伽陀药。明末蕅益智旭大师更是台宗巨匠,力弘净土,其所创以“台净双修”为特色的台宗灵峰派垂范古今。如是等等,俱名标僧史,临终感应昭彰,成为往生楷模。

  由上可知,修学天台教观,持诵《法华经》,往生两种净土,可谓相得益彰,水到渠成。

  

  四、二土修学选择

  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皆是释迦牟尼佛所宣所示。我们依之修习,信、愿、行资粮具足,随其所愿定能往生。而针对今天的众生,当应择何土而归投?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有人说弥勒菩萨现为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但修上品十善即可往生兜率,面见弥勒菩萨,并于龙华三会自然得证圣果,又何须求生西方净土?对于这一疑问,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给予两点辨析:

  第一、纵行十善,恐不得生彼弥勒净土。据《观弥勒上生经》说: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往生。再加没有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同时,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只要众生能念弥陀名号,机感相应,必得往生。

  第二、兜率天宫,居欲界,多会退位。没有水鸟树林风声之法音宣流的外在环境,不能使众生闻者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再者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多会退堕。而弥陀净土的众鸟、林树,风吹乐响,皆演说五根、五力等法,众生闻者能发无上菩提心,无有女人及二乘,纯一大乘清净伴侣,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无有退落三界,不被生死业缚。在《净土十疑论》中智者大师以印度无着三兄弟情况来开示行人当以“弥陀净土”为最佳选修。论中云: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着,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着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着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32]

  

  兜率天宫有内外院,内院即亲近补处大士,生此则永无退转。外院即天人所居,耽兹五欲,不免轮回。师子觉道业仅次世亲菩萨,犹生外院受天人之欲乐,无缘亲近弥勒慈尊,可知内院的难生。居在外院,不免造恶,退没三途。而得生西方,纵然下品往生,已阶不退,得遇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闻说甚深诸法实相,除灭罪法,永免生死。智者大师说:“诸小菩萨,生彼尚着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33]智祖婆心,岂不依教奉行!

  又唐代净宗高僧怀感大师谈到两土“八异”,以此来劝导众生愿生西方净土。八异是:

  

  一、本愿异,二、光明异,三、守护异,四、舒舌异,五、众圣异,六、灭罪异,七、重恶异,八、教说异。[34]

  

  法藏比丘因地所发四十八愿,愿愿接引众生生彼国土;而弥勒菩萨没有相应的本愿摄受接引。无愿若自浮度水,有愿如乘舟而游。又《阿弥陀经》中有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赞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共同证诚;而上生兜率,则没有十方诸佛的舒舌证明。如兜率易往,净土难生,十方世尊又何须证劝?《观弥勒上生经》中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弥勒菩萨名,五体投地至诚忏悔清净,之后生兜率净土。而《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或有众生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若能临终一念至心归投阿弥陀佛即可带业往生。二土具体不同处兹不累述,有意者请参阅怀感大师的《释净土群疑论》。

  

  结 说

  综上所述,我们以《法华经》之《药王菩萨本事品》和《观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所提倡的弥陀极乐净土与弥勒兜率净土为主题,概说了往生二种净土的相关因缘及客观条件,并引古德往生例证以及教示,规劝行人多以弥陀极乐净土作为往生导向。然众生各自因缘不同,修学法门也就不同,但切记求生兜率净土的行人莫谤西方行者,而愿生西方的行人也不要毁谤兜率之业,彼此赞叹,各自精进,是为至要!普愿一切众生往生净土,成就佛道!

  --------------------------------------------------------------------------------

   [1] 《妙法莲华经》卷6,《大正藏》第9册,第54页下。

  [2]《法华文句记》卷10,《大正藏》第34册,第355页中。

  [3]《净土境观要门》卷1,《大正藏》第47册,第291页中。

  [4]《净土境观要门》卷1,《大正藏》第47册,第291页中。

  [5]《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藏》第9册,第5页下。

  [6]《法华文句记》卷10,《大正藏》第34册,第355页中。

  [7]《天台四教仪》卷1,《大正藏》第46册,第779页中。

  [8]《法华经教释》中 之《法华讲演录》,第415页,太虚大师着,佛光出版社印行,1981版。

  [9] 有相行和无相行的具体修习方法可参见《法华安乐行义》,《大正藏》第46册,第700页中。

  [10]《法华文句记》卷10,《大正藏》第34册,第355页中。

  [11]《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 》卷6,《大正藏》第46册,第182页中。

  [12]《摩诃止观》卷3,《大正藏》第46册,第12页中。

  [13]《净土十疑论》卷1,《大正藏》第47册,第78页中。

  [14]《妙法莲华经》卷3,《大正藏》第9册,第25页中、下。

  [15]《乐邦文类》卷1,《大正藏》第47册,第151页中。

  [16]《法华经》卷4,《大正藏》第9册,第30页下。

  [17]《法华经》卷7,《大正藏》第9册,第61页下。

  [18]《法华传记》卷6,《大正藏》第51册,第74页上。

  [19]《法华文句记》卷10,《大正藏》第34册,第355页中。

  [20]《法华会义》卷16,第628页,广东尼众佛学院印行。

  [2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1,《大正藏》第14册,第420页中。

  [22]《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1,《大正藏》第14册,第420页下。

  [23]《法华会义》卷16,第628页,广东尼众佛学院印行。

  [24]《佛祖统记》卷7,《大正藏》第49册,第187页上。

  [25]《佛祖统记》卷7,《大正藏》第49册,第187页上。

  [26]《天台九祖传》 卷1,《大正藏》第51册,第102页中。

  [27]《佛祖统记》卷7,《大正藏》第49册,第188页中。

  [28]《法华传记》卷3,《大正藏》第51册,第59页上。

  [29]《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大正藏》第50册,196页上。

  [30]《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大正藏》第50册,196页上。

  [31]《佛祖统纪》卷8,《大正藏》第49册,第191页下。

  [32]《净土十疑论》卷1,《大正藏》第47册,第79中、下。

  [33]《净土十疑论》卷1,《大正藏》第47册,第79页下。

  [34]《释净土群疑论》卷4,《大正藏》第47册,第53页上、中。

  

《《法华经》的净土思想(义慧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