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年譜▪P17

  ..續本文上一頁辦法(自傳十六)。發表「我新近理想中之佛學院完全組織」,主張:維持本院研究部現狀而外,先自小學部辦起,自小學而中學而學戒而大學而研究之五級,以二十四年學程,養成行解相應之僧才。整齊程度,嚴格訓練,實爲針對佛學院缺點而提出者。惟規模過于遠大,事難卒行。是秋,大覺以病回川(大覺芯刍塔銘並序)。九月一日(「七月二十一日」),日本大地震。(「叁十日」),大師會同武漢佛教徒,發啓日災祈安會,以表救災恤鄰之意。是日,到日本領事林久治郎等(海四、八「紀事」)。十月(「九月」),漢陽水警廳長何錫繁,請大師莅廳說法;楊開甲、孫自平、唐大圓偕行(海五「武漢癸亥佛教年鑒」)。

  史一如病,海刊自九期起,改由唐大圓編輯(十五年來海潮音之總檢閱)。 [P165] 是年秋,廣東孫科大賣佛教寺産。十二月八日(「十一月七日」),佛學院國文教師唐畏叁,從大師出家,字大敬,去寶華山受戒(自傳十一;海五「武漢癸亥佛教年鑒」)。時李時谙,已先期(「九月初八日」)秘密去寶華山受戒,僞稱從大師出家,自號大愚。是年,大愚與嚴少孚(大智)、鄧天民(大悲)(同皈依大師)同受戒寶華,與大敬合稱「四大」(自傳十一;大愚「兩家夫婦同受具足戒紀略」;大愚「致大師書」)。

  按:自傳十一,忘大敬而以合大願爲「四大」,誤。大悲依鎮江某師出家,法名心普;大智依漢口某師出家,法名永空。自傳亦謂二人『另有剃度師』。大愚亦大師勉予承認者。大師自傳記此極亂,以「兩家夫婦同受具足戒紀略」爲正。是冬,穆藕初來訪,咨詢佛法(答穆藕初問)。

  「論宋明儒學」,「曹溪禅之新擊節」,應是時作。大師析大程與小程(理 [P166] 氣一、理氣異)二流,以朱、陸別承之。于儒者之得于佛,出于佛,有所說明。曹溪禅之新擊節,乃約唯識義通之。『四教先亂般若,五教尤亂瑜伽』,頗引起學者疑難。

  是年,大師之佛學院,與歐陽竟無之內學院,每爲法義之诤。初有史一如與聶耦庚關于因明作法之爭;次有唐畏叁(慧綸)與呂秋逸關于釋尊年代之辨;後有大師與景昌極關于相分有無別種之诤。大師與大圓、一如、維東等,表現中國傳統佛學之風格。大師告景昌極雲: 『君等乍遊佛法之門,能執利器(名相分別)以防禦邪外,固所樂聞。若將深入堂奧,則當舍幹戈而從容趣入之,未應持械以沖牆倒壁爲事也!否則增自之惑,益人之迷,兩害無利,何取多言』!

  大師泛承舊傳諸宗,內院特宗深密瑜伽一系。在大師,則辟起信,非清辨,類持械之沖牆倒壁;在內院,則視爲顯正摧邪,勢不得已。彼此所說,應互有是非。其立場不同,是非蓋亦難言,問題在千百年來舊傳諸宗,是否俱佛 [P167] 法之真。

  是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日本之「續藏」 (叁十年來之中國佛教)。

  民國十叁年,一九二四(癸亥──甲子),大師叁十六歲。 一月二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大師致書張純一,對其年來佛化基督之唱道,備致贊勉(書)。

  十叁日(「臘月初八日」),武昌正信會成立;會長楊選丞,禮請大師受菩薩戒(海五、一「事紀」)。

  二十日,廣州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聯俄容共。

  二十二日(「十七日」),日本龍谷大學教授禿氏佑祥等來訪(海五、一「事紀」)。

  二十七日(「二十二日」),大勇開壇傳授密法(十八道一尊法)于武院;二月二十七日(「正月二十叁日」)圓滿。大師基于八宗平等發展之信念, [P168] 以得見密宗之複興爲志。海刊一卷,載有王弘願譯「曼陀羅通釋」;叁卷至五卷,載有「大日經住心品疏續弦秘曲」。比聞大勇歸國,傳密于杭,即以嚴切手書,責以速來武漢,乘寒假期中傳修密法。是次就學者,有李隱塵、趙南山、孫自平、楊選丞、杜漢叁、黃子理──六人,女衆叁人,選拔院內優秀生十八人,共二十七人。其余傳一印一明,至叁月十七日(「二月十叁日」)止,入壇者共二百叁十七人。武漢密法,忽焉而盛(自傳十六;海五、一「事紀」;海五、叁「事紀」)。

  按:自傳所說日期、人數,均誤。二月五日,甲子元旦,太師編「慈宗叁要」。大師特弘彌勒淨土,至此乃確然有所樹立。序曰: 『遠稽幹竺,仰慈氏之德風;迩征大唐,續慈恩之芳焰;歸宗有在,故曰慈宗。叁要者,謂瑜伽之真實義品,及菩薩戒本,與觀彌勒上生兜率經; ……如次爲慈恩境行果之叁要也』。 [P169] 『夫世親嘗集境行果叁爲叁十頌,回施有情;護法諸師解之,大義微言燦然矣!是曰成唯識論。第明境繁細難了,而製行期果,又非急切能致,慧粗者畏焉!或耽玩其名句味,樂以忘疲,不覺老至,造修趨證者卒鮮。今易以解此真實義,持此菩薩戒,祈此內院生,既簡且要,洵爲人人之所易能!然真實義诠境之要,菩薩戒範行之要,聞者殆無間然。至觀上生爲獲果之要,必猶難首肯,茲申論之』: 『十方諸佛剎,雖有緣者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擇趨。惟補處菩薩,法爾須成熟當界有情,故于釋尊遺教中,曾持五戒、受叁皈、稱一名者,即爲已與慈尊有緣,可求生內院以親近之矣!況乎慈尊應居睹史,與吾人同界同土;而叁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艱,甯不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經上生,即皆聞法不退菩提,與往生他土猶滯相凡小者,殊勝迥然矣』!

  時又作「志行自述」以告衆,于學佛之特重菩薩戒行,言之殊切!略曰: 『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余則志在整興僧(住持僧)會(正信會) [P170] ,行在瑜伽菩薩戒本。斯志斯行,余蓋決定于民四之冬,而迄今持之弗渝者也』。 『雲志在整興僧會者,除散見各條議之外,關于住持僧之項,大備于整理僧伽製度論。而此論于佛教正信會之項,亦略曾兼舉及之』。 『雲行在瑜伽菩薩戒本者,佛法攝于教理行果,其要唯在于行。……行無數量,攝之爲十度,又攝之爲叁學;嚴核之,則唯在乎戒學而已矣!何者爲戒?惡止善作爲戒。夫惡無不止,則雜染無不離矣。善無不作,則清淨無不成矣。雜染無不離,清淨無不成,非如來之無上菩提耶?而戒獨能達之,故曰唯在乎戒也。彼定與慧,則戒之輔成者耳』! 『知法在行,知行在戒,而戒又必以菩薩戒爲歸。以菩薩之戒叁聚,…… 饒益有情之戒聚,實爲菩薩戒殊勝殊勝之點。梵網璎珞諸本,戒相之詳略 有殊。其高者或非初心堪任,而複偏于攝律儀、攝善法之共戒。舊譯之彌勒戒本,亦猶有訛略;惟奘譯瑜伽師地論百卷中之菩薩戒本,乃真爲菩薩 [P171] 繁興二利。廣修萬行之大標准!而一一事分別應作不應作,又初心菩薩之切于日行者也。竊冀吾侪初行菩薩,皆熟讀深思其義,躬踐而力行焉!故曰行在瑜伽戒本』。 『必能踐行此菩薩戒,乃足以整興佛教之僧會。必整興佛教之僧會,此菩薩戒之精神乃實現。吾之志行如是,如有同志同行者,則何樂如之』! 時賢首家有不滿大師之抑賢首者,大師乃作「略說賢首義」,以明『所崇重于華嚴者,雖不若墨守賢首家言之甚,而于平等大乘之上,別標華嚴之殊勝處,實不讓持賢首家言者也』。

  春季開學,大師續講成唯識論;及關于淨土之彌勒上生經,關于戒律之瑜伽菩薩戒(自傳十六)。

  大師爲武院員生,講「學佛者應知應行之要事」,提出職業與志業說;有感而發,實爲佛徒之針石: 「高者隱山靜修,卑者賴佛求活,惟以安受坐享爲應分,此我國僧尼百年 [P172] 來之弊習,而致佛化不揚,爲世诟病之大原因也。予有慨乎是,宣化萌俗;近歲人心丕變,皈向漸多。然細按之,新起之在家佛教徒衆,仍不脫僧尼之弊習,且有傾向日甚之勢。此由未知學佛之正行──八正道,故不爲凡夫之溺塵,即爲外道之逃世也。今所應確知以實行者,……應知職業志業之分是也。學佛者,志業也,從吾志之所好,以趨踐佛之淑吾身,善吾心,增進吾之德性,達到吾之樂地者也。故應以叁皈之信,五戒、十善、六度、四攝之行爲柢,而毫忽不得藉此形儀名稱以爲謀一家一身之生活計者。而職業,則于或家、或國、或社會、或世界,隨其勢位之所宜,才力之所能,任一工,操一勞,用與人衆交易其利,以資一身一家之生活者也。此因吾身藉家親國民之互助,方得生養存活,故吾應有以酬其益報其惠焉。否則,吾身于世即有所損,既增他人之累,亦加自己之責;墮落不免,勝進奚冀!故學佛之道,即完成人格之道。第一須盡職業,以報他人資吾身命之恩;第二乃勤志業,以淨自心進吾佛性之德。必如是,佛乃人人可學;必如是,人乃真真學佛』! [P173] 叁月(「二月」),武漢信衆迎高野山學密歸來之持松任洪山寶通寺方丈,學密之興趣倍深(自傳十六;海五、四「事紀」)。四月,仇亦山、張慎盦來訪,時將去英國。大師與談政治,稱美中國政治:『爲治之根本,皆爲隨順人情之所好惡而調劑之,使之無過不及,合乎中道』;于西洋政治,立法以強人服從爲未善(談東西學術及政治;書與仇張二君談話後)。

  大師應泰東圖書局趙南公請(康寄遙轉請),爲撰「王陽明全集序」──「論王陽明」。于「良知」及陽明「四句教法」,以唯識義而解其深密,頗多新意(自傳十六;海五、五「通訊」)。

  是年春,王又農從大師出家,字以大剛。大勇則以暮春去北京,從白喇嘛進學藏密(自傳十一;十六;菩提道次第略論序)。

  按:自傳以大勇初夏去北京,誤。舊「四月初二」,大勇已來函報告抵京 [P174] 。

  二十叁日,印度詩哲泰戈爾抵北京。佛化新青年會道老等,于二十六日,開會歡迎,賞丁香花于法源寺,徐志摩傳譯,莊蘊寬等作陪(佛化新青年月刊泰戈爾專號;海五、五「事紀」)。席間,泰…

《太虛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