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年谱▪P17

  ..续本文上一页办法(自传十六)。发表「我新近理想中之佛学院完全组织」,主张:维持本院研究部现状而外,先自小学部办起,自小学而中学而学戒而大学而研究之五级,以二十四年学程,养成行解相应之僧才。整齐程度,严格训练,实为针对佛学院缺点而提出者。惟规模过于远大,事难卒行。是秋,大觉以病回川(大觉芯刍塔铭并序)。九月一日(「七月二十一日」),日本大地震。(「三十日」),大师会同武汉佛教徒,发启日灾祈安会,以表救灾恤邻之意。是日,到日本领事林久治郎等(海四、八「纪事」)。十月(「九月」),汉阳水警厅长何锡繁,请大师莅厅说法;杨开甲、孙自平、唐大圆偕行(海五「武汉癸亥佛教年鉴」)。

  史一如病,海刊自九期起,改由唐大圆编辑(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 [P165] 是年秋,广东孙科大卖佛教寺产。十二月八日(「十一月七日」),佛学院国文教师唐畏三,从大师出家,字大敬,去宝华山受戒(自传十一;海五「武汉癸亥佛教年鉴」)。时李时谙,已先期(「九月初八日」)秘密去宝华山受戒,伪称从大师出家,自号大愚。是年,大愚与严少孚(大智)、邓天民(大悲)(同皈依大师)同受戒宝华,与大敬合称「四大」(自传十一;大愚「两家夫妇同受具足戒纪略」;大愚「致大师书」)。

  按:自传十一,忘大敬而以合大愿为「四大」,误。大悲依镇江某师出家,法名心普;大智依汉口某师出家,法名永空。自传亦谓二人『另有剃度师』。大愚亦大师勉予承认者。大师自传记此极乱,以「两家夫妇同受具足戒纪略」为正。是冬,穆藕初来访,咨询佛法(答穆藕初问)。

  「论宋明儒学」,「曹溪禅之新击节」,应是时作。大师析大程与小程(理 [P166] 气一、理气异)二流,以朱、陆别承之。于儒者之得于佛,出于佛,有所说明。曹溪禅之新击节,乃约唯识义通之。『四教先乱般若,五教尤乱瑜伽』,颇引起学者疑难。

  是年,大师之佛学院,与欧阳竟无之内学院,每为法义之诤。初有史一如与聂耦庚关于因明作法之争;次有唐畏三(慧纶)与吕秋逸关于释尊年代之辨;后有大师与景昌极关于相分有无别种之诤。大师与大圆、一如、维东等,表现中国传统佛学之风格。大师告景昌极云: 『君等乍游佛法之门,能执利器(名相分别)以防御邪外,固所乐闻。若将深入堂奥,则当舍干戈而从容趣入之,未应持械以冲墙倒壁为事也!否则增自之惑,益人之迷,两害无利,何取多言』!

  大师泛承旧传诸宗,内院特宗深密瑜伽一系。在大师,则辟起信,非清辨,类持械之冲墙倒壁;在内院,则视为显正摧邪,势不得已。彼此所说,应互有是非。其立场不同,是非盖亦难言,问题在千百年来旧传诸宗,是否俱佛 [P167] 法之真。

  是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之「续藏」 (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癸亥──甲子),大师三十六岁。 一月二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大师致书张纯一,对其年来佛化基督之唱道,备致赞勉(书)。

  十三日(「腊月初八日」),武昌正信会成立;会长杨选丞,礼请大师受菩萨戒(海五、一「事纪」)。

  二十日,广州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联俄容共。

  二十二日(「十七日」),日本龙谷大学教授秃氏佑祥等来访(海五、一「事纪」)。

  二十七日(「二十二日」),大勇开坛传授密法(十八道一尊法)于武院;二月二十七日(「正月二十三日」)圆满。大师基于八宗平等发展之信念, [P168] 以得见密宗之复兴为志。海刊一卷,载有王弘愿译「曼陀罗通释」;三卷至五卷,载有「大日经住心品疏续弦秘曲」。比闻大勇归国,传密于杭,即以严切手书,责以速来武汉,乘寒假期中传修密法。是次就学者,有李隐尘、赵南山、孙自平、杨选丞、杜汉三、黄子理──六人,女众三人,选拔院内优秀生十八人,共二十七人。其余传一印一明,至三月十七日(「二月十三日」)止,入坛者共二百三十七人。武汉密法,忽焉而盛(自传十六;海五、一「事纪」;海五、三「事纪」)。

  按:自传所说日期、人数,均误。二月五日,甲子元旦,太师编「慈宗三要」。大师特弘弥勒净土,至此乃确然有所树立。序曰: 『远稽干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征大唐,续慈恩之芳焰;归宗有在,故曰慈宗。三要者,谓瑜伽之真实义品,及菩萨戒本,与观弥勒上生兜率经; ……如次为慈恩境行果之三要也』。 [P169] 『夫世亲尝集境行果三为三十颂,回施有情;护法诸师解之,大义微言灿然矣!是曰成唯识论。第明境繁细难了,而制行期果,又非急切能致,慧粗者畏焉!或耽玩其名句味,乐以忘疲,不觉老至,造修趋证者卒鲜。今易以解此真实义,持此菩萨戒,祈此内院生,既简且要,洵为人人之所易能!然真实义诠境之要,菩萨戒范行之要,闻者殆无间然。至观上生为获果之要,必犹难首肯,兹申论之』: 『十方诸佛剎,虽有缘者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择趋。惟补处菩萨,法尔须成熟当界有情,故于释尊遗教中,曾持五戒、受三皈、称一名者,即为已与慈尊有缘,可求生内院以亲近之矣!况乎慈尊应居睹史,与吾人同界同土;而三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艰,宁不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经上生,即皆闻法不退菩提,与往生他土犹滞相凡小者,殊胜迥然矣』!

  时又作「志行自述」以告众,于学佛之特重菩萨戒行,言之殊切!略曰: 『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余则志在整兴僧(住持僧)会(正信会) [P170]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斯志斯行,余盖决定于民四之冬,而迄今持之弗渝者也』。 『云志在整兴僧会者,除散见各条议之外,关于住持僧之项,大备于整理僧伽制度论。而此论于佛教正信会之项,亦略曾兼举及之』。 『云行在瑜伽菩萨戒本者,佛法摄于教理行果,其要唯在于行。……行无数量,摄之为十度,又摄之为三学;严核之,则唯在乎戒学而已矣!何者为戒?恶止善作为戒。夫恶无不止,则杂染无不离矣。善无不作,则清净无不成矣。杂染无不离,清净无不成,非如来之无上菩提耶?而戒独能达之,故曰唯在乎戒也。彼定与慧,则戒之辅成者耳』! 『知法在行,知行在戒,而戒又必以菩萨戒为归。以菩萨之戒三聚,…… 饶益有情之戒聚,实为菩萨戒殊胜殊胜之点。梵网璎珞诸本,戒相之详略 有殊。其高者或非初心堪任,而复偏于摄律仪、摄善法之共戒。旧译之弥勒戒本,亦犹有讹略;惟奘译瑜伽师地论百卷中之菩萨戒本,乃真为菩萨 [P171] 繁兴二利。广修万行之大标准!而一一事分别应作不应作,又初心菩萨之切于日行者也。窃冀吾侪初行菩萨,皆熟读深思其义,躬践而力行焉!故曰行在瑜伽戒本』。 『必能践行此菩萨戒,乃足以整兴佛教之僧会。必整兴佛教之僧会,此菩萨戒之精神乃实现。吾之志行如是,如有同志同行者,则何乐如之』! 时贤首家有不满大师之抑贤首者,大师乃作「略说贤首义」,以明『所崇重于华严者,虽不若墨守贤首家言之甚,而于平等大乘之上,别标华严之殊胜处,实不让持贤首家言者也』。

  春季开学,大师续讲成唯识论;及关于净土之弥勒上生经,关于戒律之瑜伽菩萨戒(自传十六)。

  大师为武院员生,讲「学佛者应知应行之要事」,提出职业与志业说;有感而发,实为佛徒之针石: 「高者隐山静修,卑者赖佛求活,惟以安受坐享为应分,此我国僧尼百年 [P172] 来之弊习,而致佛化不扬,为世诟病之大原因也。予有慨乎是,宣化萌俗;近岁人心丕变,皈向渐多。然细按之,新起之在家佛教徒众,仍不脱僧尼之弊习,且有倾向日甚之势。此由未知学佛之正行──八正道,故不为凡夫之溺尘,即为外道之逃世也。今所应确知以实行者,……应知职业志业之分是也。学佛者,志业也,从吾志之所好,以趋践佛之淑吾身,善吾心,增进吾之德性,达到吾之乐地者也。故应以三皈之信,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之行为柢,而毫忽不得藉此形仪名称以为谋一家一身之生活计者。而职业,则于或家、或国、或社会、或世界,随其势位之所宜,才力之所能,任一工,操一劳,用与人众交易其利,以资一身一家之生活者也。此因吾身藉家亲国民之互助,方得生养存活,故吾应有以酬其益报其惠焉。否则,吾身于世即有所损,既增他人之累,亦加自己之责;堕落不免,胜进奚冀!故学佛之道,即完成人格之道。第一须尽职业,以报他人资吾身命之恩;第二乃勤志业,以净自心进吾佛性之德。必如是,佛乃人人可学;必如是,人乃真真学佛』! [P173] 三月(「二月」),武汉信众迎高野山学密归来之持松任洪山宝通寺方丈,学密之兴趣倍深(自传十六;海五、四「事纪」)。四月,仇亦山、张慎盦来访,时将去英国。大师与谈政治,称美中国政治:『为治之根本,皆为随顺人情之所好恶而调剂之,使之无过不及,合乎中道』;于西洋政治,立法以强人服从为未善(谈东西学术及政治;书与仇张二君谈话后)。

  大师应泰东图书局赵南公请(康寄遥转请),为撰「王阳明全集序」──「论王阳明」。于「良知」及阳明「四句教法」,以唯识义而解其深密,颇多新意(自传十六;海五、五「通讯」)。

  是年春,王又农从大师出家,字以大刚。大勇则以暮春去北京,从白喇嘛进学藏密(自传十一;十六;菩提道次第略论序)。

  按:自传以大勇初夏去北京,误。旧「四月初二」,大勇已来函报告抵京 [P174] 。

  二十三日,印度诗哲泰戈尔抵北京。佛化新青年会道老等,于二十六日,开会欢迎,赏丁香花于法源寺,徐志摩传译,庄蕴宽等作陪(佛化新青年月刊泰戈尔专号;海五、五「事纪」)。席间,泰…

《太虚大师年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