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
太虚大师讲述
──民国九年十月在武昌讲经会提案──
前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余说
出版说明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部分,文中论曰的部分系“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内容。
前 言
一 明本经在佛藏中之相对位置
案曰:往常讲经之式,都以悬论一经纲要、广解经题,继之科释文义,编为次第。兹以纲要,经文自明,先事空述,转厌繁仍。本经五题,亦见经文;结集者撮录之略题,亦无于文前先释之必要。故今直从经文为研究之起点。然与同人研究本经,于本经取为何种研究之对象,不可不先事讨究之。佛应时机说法,法法皆为第一。后时说经者依遵之,往往持讲一经,即崇其持讲之经为独尊无侣。夫隆重之以专其信,洵亦法王殊胜方便;无如扬于此者、不免有抑于彼,学者执之,差违随起。大藏经论、多束之高阁者,讲师之抱一摈余,盖未始非一种原因也。虽一一法皆为法界,亦一一法各住法位,故兹不将本经为佛法或一切法中绝对最高之法;但取为佛藏种种经论中占有一相对位置者以研究之。本斯意可提出与同人研究者,有六端焉。
甲 宗义上之本经相对位置──真言宗者
论曰:本经始终唯是持顶咒……陀罗尼灌顶章句也。
案曰:观之论文,已足见本经于各宗派中当属于真言宗矣。不第是也,真言宗专主事事无碍,以六大、四曼、三密为体相用。本经观世音所说之四不思议。及七卷初佛说建坛仪轨、持咒行法,既完具四曼、三密之义相;且三卷中之说七大,皆曰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与说五蕴等异;四卷中说意根之根元,亦目为清净四大,并有浮根四尘;不尤合真言宗六大为体之义,而特殊乎余宗经论之唯以心性为体乎!又长水疏列别题曰: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者,犹云“中印度那烂陀寺(那烂陀、乃寺旁池中龙名,译施无厌)所编定之藏经”也。其编定之大藏,以意揣之,于经藏中殆分有显密之二教。于密教中,又分为灌顶部等之五部(五部见真言宗真实三昧耶经:东金刚部、南宝生部、西莲花部、北羯磨部、中灌顶部,毗卢遮那如来主之。观世音属莲花部)。而本经则属于密教灌顶部中之一种经,故曰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然则本经之必为真言宗经典,岂不尤可见乎!故昔者虞淳熙序憨山师本经悬镜,亦云空中之镜悬而照坛中之镜,盖持心咒之仪轨也。乃至舍咒心而谈真心,是增益多闻,非世尊意,亦非憨师之意矣。亦足相与发明。然真言宗又大别为胎藏界、金刚界。胎藏界重在理,纯诠果德。金刚界重在智,兼诠因行。窃指本经为属于真言宗金刚界、由莲花部观世音因门证入灌顶部毗卢遮那果海者,愿同人研究之者一。
乙 教乘上之本经相对位置──大乘普为出世乘者
案曰:佛之言教,咸能使人信解行证,载以运因至果;故凡教皆乘也。然以机感不同,教施非一,因是运载之用亦多差异。约言其概,略标如左:
┌小──阿含等
│ ┌三乘
教乘┤ ┌普为─┤
│ ┌通共─┤ └五乘
└大─┤ └会归──法华等
└不共────圆觉楞伽等
阿含等经为小乘教、易知。分之亦应有共、不共。共者,通摄人乘、天乘善法及缘觉法。不共,专指声闻乘法。圆觉、楞伽等经,为不共大乘教,易知。华严、法华,颇有异论。虽古来皆以华严为不共大乘,但华严入法界品亦通摄二乘乃至人天善行。而法华既会三归一,三废一存,唯一无三,应是不共或非共非不共。然据其胜者属当之,则华严不共,法华共为便。大乘教中普为乘教,则大乘经大都皆是。盖以人天戒定、声缘谛慧,既皆大乘阶嶝,自应含摄靡遗。彼人、天、声、缘乘机受之,固不妨自成其人、天、声、缘乘法益也。然主行者实大乘教,特旁化及于人、天、声、缘耳。按其旁化所及论之,可更析为出世三乘之普为乘,与世出世五乘之普为乘。本经于解脱门通收大小乘之圣证,戒禅又皆专注重出生死,终结之曰“知有涅槃不恋三界”,当是普为出世三乘之大乘教。独说七趣业果,兼助增人天之善行,故蒙钞有第八人天行位者,乃至尚思救将来之急,谛审之哉一文。今判本经正属于普为出世三乘大乘教,兼通于普为世出世五乘之大乘教,愿同人研究之者二。
丙 化法上之本经相对位置──先出世而后济世者
案曰:尝观夫大乘之化法,可分三类:一、为先出世自度而后度人济世之化法,此类大乘经典较多,智增上菩萨适用之。二、为唯度人济世即成出世自度之化法,此类若维摩诘经等较少,悲增上菩萨适用之。三、为在同时自度度人出世济世之化法,此为大乘经典通义,悲智均等菩萨为宜。本经以阿难堕淫室、承佛救为发起因缘,阿难因之欲从有力能救人之大乘,求一方便门先速自超脱:一、证于说戒不先戒杀而戒淫;二、证于圆通门不单取菩萨而兼收二乘无学。余若“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持咒利根先得须陀洹果,性比丘尼成阿罗汉,阿难自知修证无学道成,皆可证知本经为先出世自度而后度人济世之化法。然阿难既发“愿令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之宏誓,后有“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之请。则谓本经兼有同时自度度人、出世济世之化可也,愿同人研究之者三。
丁 行人上之本经相对位置──苾刍者
案曰:佛法中修行人,有男女缁素诸部类。所修行法,往往因人之部类而异宜。按之本经,则当以出家男子之苾刍为独宜。第一、以发起及当机者之阿难尊者,是苾刍故,且是好心出家具戒多闻之苾刍故,佛自然多就苾刍所宜行者开示之。第二、无论修耳门之圆通,持顶光之神咒,皆须严净律仪;否则不能现生成就,但可远资胜缘,或且不免堕魔邪故。因此、本经行法虽不限人修证,而除苾刍外,余一切人势较难,愿同人研究之者四。
戊 观境上之本经相对位置──耳根者
案曰:出世定慧皆成于观。能观之智,初必属于意识相应之慧心所为主。但于初心所观之境,则可种种择取不一。大乘经论择取初心观境之显而易见者:若起信论之取一心二门为所观境;成唯识论之取一切法唯识为所观境;中论之取一切法毕竟空为所观境;摩诃止观之取意识心王为所观境;皆择定所观境体之有异,非能观智体之有异。或者混能所智境之不辨,争执本经破识取根等义,皆失之矣。今谓若论本经之择观境,虽直可谓之“唯六根论”,所谓十八界摄一切法尽。六尘是六根之影,六识是六尘之影,识发乎尘,尘出乎根,故六根摄一切法尽。摄论尝论正脉疏最得此一门之意。
论曰:戊、本经始终唯令选入耳根……此亦方便之方便欤!
案曰:依是、可见本经所择取观境,先择诸法中之六根,次择六根中之耳门,较诸经论择之独审,愿同人研究之者五。
己 修门上之本经相对位置──奢摩它者
论曰:乙、本经始终唯令修证如来禅……回为己解,疑误后学耳!
论曰:癸、本经始终唯令必入解行相应地……盖有非言辞可论量者矣!
案曰:观此可知若论本经修进门路,不唯如来藏心、圆通法门,皆是修禅之门,所悬示之菩提圣位,所分析之阴妄魔境,亦依禅那之增进相为说,故直可谓之禅那波罗密经也。禅那、华言静虑,乃寂静心中微密观察义。蒙钞咨决疑义第四克示方便一章,所云寂静观照,只一奢摩他可了之。憨山大师通议,谓本经始终皆不外乎破五蕴之妄,显一心之真。咸可参证。本经为修大乘上上禅之方便门也,憨山大师答武昌段幻然给谏书,尤为透露;愿同人研究之者六。
案曰:出此六义,亦有次第。首知此经属于密教,密教为大乘教。进论此经为何种大乘教,于是次知属大乘教之普为乘。然普为乘应机施设,化法不一,乃进论此经为智增上之化法。因之更审定乎行人之宜苾刍,观境之为六根中之耳根,修门之为如来奢摩它禅(观境、修门有异,若此经之选择耳根是择观境,而于此观境上宜专用止、或专用观、或用兼修,则为修门)。而本经于佛法中之位置,乃庶能较得其真;从之研究,亦较有可范也。昔尝著论,颇有不同,录之以供比对研究。
论曰:问曰:本经自度震旦……观之不妨互异,六也。
二 释古近人对于本经四种之疑
案曰:然上来是对于主张者太过之审裁。一方虽则如是,一方则更有怀疑者不及之患;若不同此提出加以审裁,仍无研究本经之正道可由也。稽古近人对于本经疑点之待析者,凡有四焉:
甲 释古近人对于本经翻译之疑
案曰:详古近人对于本经翻译致疑之由:一、因本经系般剌密谛(极量)、弥伽释迦、能降伏僧、怀迪、房融、各私人于广州翻译,不同余经之由国主设译经场诏译。复有“此经五天宝重,禁不出境。般剌三藏欲流东震,屡窃被获。书以微妙细毡,破膊藏之,潜达广州”。又、“极量破膊藏经,渍血坚纸,房相夫人以水渍之,方得开展。或云:融女以水乳和而浸之”。又、“极量翻传事毕,会本国怒其擅出经本,遣人追摄,泛舶西归。又、传经事毕,朝廷责以私译,密谛遂泛舶携梵夹以归”等说。翻译之缘,益成奇秘。二、因本经译人、译本亦传说异词:一说:密谛赍楞严梵夹至,刺史请就制止道场宣译。一说:大唐神龙元年乙巳岁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先是三岁将梵本泛海达广州制止寺,遇宰相房融宰南铨,遂请对译,房融笔授,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一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大唐沙门于广州译。迪、循州人,住罗浮山南楼寺,久习经论,备谙五梵。因游广府,遂遇梵僧,未详其名,对文共译,勒成十卷。译人译本亦似有异。以是二因,遂有疑及本经之翻译为不可凭者。今谓佛教经、律、论之翻译,本无必奉时王诏制之义。若真谛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