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巴利佛教。各期五年。二、雙力未達目的地前,及離目的地後,來回一切費用,皆由自備,到後,由訂 [P535] 約雙方,互供膳宿,並供每月叁十羅比備用。叁、事前曾警告,應由加飛重慶轉飛西安,不可走海道。乃回信:經海道所增困難,及一僧之費用,概由自任,故只可聽之。四、索麻等抵滬,爲備供膳宿處一星期,便即赴陝(上海並無世界佛學苑機構)。後以索麻等要求在上海安居叁月,另籌備宿處及食費,約耗萬余羅比(由上海佛教團體及信徒籌付)。然索麻等只熱心傳巴利佛教,對于學習華文佛教,無表示求學。五、當安居初,西安已派善歸比丘來接待。至安居將終,索麻等決表示返港過冬,善歸始返西安。爲修住處及種種籌備歡迎,與專員往返,結果不去;不惟大失人望,且空耗經費不赀矣!六、決返香港,系出索麻等自意。然苑長仍囑香港信徒予以資助,並約春暖再至西安。後因索麻又怕西安寒冷,及疑地方不安等,重慶、峨眉、漢口,及甯波之延慶寺、雪窦山等,亦均表示可歡迎前去。乃索麻等突然來信,于一月六日,乘船經新加坡而返錫矣。今詳告索麻比丘來華離華之經過于貴會者,非欲責以他事,但欲貴會明了種種違 [P536] 約行動,全出索麻等叁比丘,而敝苑之西安巴利院,不僅忠實履約,且曾爲種種額外之招待也』。
大師組黨未成,梵波(塵空)作「關于佛徒組黨問題」,謂大師「立于超然地位,從未向任何人作任何活動之表示」。「他本人卻無任何活動和領袖的企圖」,殊與大師態度不合。大師作「佛教不要組政黨」,對大師政治活動之態度,表示最爲明確。大師以爲: 『極力表揚我的清高,與我舍身爲佛教、爲大衆的態度,卻不盡相同』。大師之意境,使佛教有組黨必要,且需其出而領導者,則自當舍身舍心以圖之。今雖無組黨可能,因緣未具,仍望以覺群社爲其聯絡。
時大師有論時事小品數則,如「呼籲美蘇英倡導和平」,「國內和平的前途瞻望與中間調解」,「救西洋之亂即救世界之亂」。
十七日,大師得福善病訊,于寒雪中自甬來滬,駐錫玉佛寺直指軒(恸福善)。福善于二十日不治去世,大師深恸之,作「恸福善」。不獨惜其人,且 [P537] 爲上海佛教之開展惜也。叁月五日,大師于上海玉佛寺,召開中國佛教整委會第七次常務會議。時整理大致就緒,議決于五月二十七日起,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七日(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附刊十七)。
十二日,大師爲玉佛寺退居震華封龛,書「封龛法語」,爲大師最後遺墨。略謂: 『爲震華法師封龛 太虛老人 『諸法剎那生,諸法剎那滅,剎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卅六年叁月十二日在玉佛寺般若丈室」。
按:震華未及大師之門;或傳其與福善爲大師得意弟子,非也。 大師說法且竟,忽中風舊疾複發。京滬杭甬間弟子,聞訊來集,多方醫護。 [P538] 而大師殆以化緣周畢,竟以十七日下午一時一刻,于玉佛寺直指軒安詳舍報。時玉佛寺主葦一;出家弟子大醒、亦幻、塵空、燈霞、月耀、松月、演培;在家弟子李子寬、謝健、沈仲鈞、衛立民、楊樹梅、過聖嚴、胡聖輪;侍者楊承多等侍側,助念彌勒聖號,祝上生兜率,再來人間(塵空「虛公病室日記」)。
十九日爲大師行封龛禮,老友善因親來主持。參加典禮者,寺院及佛教團體外,到當地黨政機關代表,及馬占山、湯鑄新、黃金榮等,凡叁千余人。中宣部攝影場,及中外日報記者,競爲攝影報道,月耀「虛公治喪處日記」)。
治喪期間,重慶法尊,武昌葦舫,西安超一,開封淨嚴,杭州會覺、巨贊、宏妙(大師徒孫)、印順、妙欽、續明,南京昙缽,鎮江雪煩、茗山,常州明智等,均先後來集。弟子集議對于大師志業之推進。議決:重慶世苑漢藏教理院,由法尊主持;武昌世苑圖書館,由葦舫主持;海潮音由塵空主編; [P539] 大師色身舍利塔,建于奉化雪窦山,各地得分請舍利建紀念塔;大師法身舍利,由印順負責編纂;大師遺物,概移存武昌紀念。時政要、名流、海內外佛教缁素,電唁哀挽,備極哀榮!四月八日,舉行大師荼毗典禮。自玉佛寺趨海潮寺(寺主心緣),參加恭送荼毗行列者,長達裏余。是日,仍由善因主持說法舉火(月耀「虛公治喪處日記」)。
十日晨,法尊等于海潮寺拾取靈骨,得舍利叁百余顆,紫色、白色、水晶色均有。而心髒不壞,滿綴舍利,足征大師願力之宏(月耀「虛公治喪處日記 [P540] 」)。
十四日,大醒、亦幻、淨嚴、塵空等,恭奉大師舍利靈骨至雪窦。翌晨,抵甯波,缁素集迎致祭。專車入雪窦山,安供法堂(塵空「奉骨入山記」)。五月二十日,印順、續明、楊星森等,開始于雪窦寺圓覺軒,編纂「太虛大師全書」。其緣起及編目雲: 『佛法爲東方文化重鎮,影響我國文化特深,此固盡人皆知之;然能闡微抉秘,暢佛本懷以適應現代人生需求者,惟于太虛大師見之!大師本弘教淑世之悲願,以革新僧製,淨化人生,鼓鑄世界性之文化爲鹄。故其論學也,佛法則大小乘性相顯密,融貫抉擇,導歸于即人成佛之行。世學則舉古今中外之說,或予或奪而指正以中道。其論事也,于教製則首重建僧;于世谛則主正義、道和平;憂時護國,論列尤多。大師之文,或汪洋恣肆,或體系精嚴;乃至詩!2狊題序,無不隽逸超脫,妙語天然!然此悉由大師之深得佛法,稱性而談,未嘗有意爲文,有意講說,蓋不欲以學者自居也 [P541] 。文字般若,未可以世論視之!平日所有撰說,或單行流通,或見諸報章雜志,時日不居,深恐散佚。爲佛法計,爲中國文化計,全書之編纂自不容緩。同人等擬編印全書,奉此以爲大師壽。舉凡部別宏綱,編纂凡例,悉遵大師指示以爲則。且將編印矣,不圖世相無常,大師竟忽遽示寂也!昔雙林息化,賴王舍結集,乃得色相雖邈而法身常在。則是本書之編纂流通,彌足顯大師永壽之征矣!全書都七百萬言,勒爲四藏二十編,次第印行。若此勝舉,吾文化先進,佛教耆德,當必將樂予指導以贊助其成矣!法藏──一、佛法總學; 二、五乘共學; 叁、叁乘共學; 四、大乘通學; 五、法性空。慧學── 六、法相唯識學; 七、法界圓覺學。製藏──八、律釋; 九、製議; 一0、學行。論藏──一一、宗依論; 一二、宗體論; 一叁、宗用論; 一四、支論。雜藏──一五、時論; 一六、書評; 一七、酬對; 一八、演講; 一九、文叢; 二0、詩存』 [P542]
二十五日(「四月六日」),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中國佛學會,暨南京市佛教會,假毗盧寺,舉行全國性之追悼會。到國府委員章嘉、國府各部會代表,及全國各省市代表等千余人。會場滿懸哀挽詩聯,有蔣主席「潮音永亮」等五千余件(海廿八、七「佛教新聞」)。其余各地追悼會,遍于全國,以重慶漢藏教理院,漢口佛教正信會,最極隆重。國際若印度新德裏召開之泛亞洲會議,臨時舉行追悼會(覺群四十──四十二);摩诃菩提會建「太虛圖書室」爲紀念(海廿八、七「佛教新聞」)等,並見大師德化之溥!
二十六日,首都毗盧寺,舉行「中國佛教會勝利後第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海廿八、七「特刊」)。中國佛教會務,經大師一年來領導,得以正式成立。方期整建不遠,其如政局複陷動亂,功敗垂成,緬懷大師,孰不怆恸!六月六日,政府頒褒揚大師令: 『國民政府令 叁十六年六月六日 [P543] 『釋太虛,精研哲理,志行清超!生平周曆國內外,闡揚教義,願力頗宏!抗戰期間,組織僧衆救護隊,隨軍服務;護國之忱,尤堪嘉尚!茲聞逝世,良深轸惜!應予明令褒揚以彰忠哲。此令』!
民國叁十七年,一九四八(丁酉,──戊戌)。 一月,海潮音由大醒編輯。五月叁十日,大師全書編竣(續明「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始末略記」)。七月,大師全書初編「佛法總學」(四冊),以李子寬、蘇慧純協力,由上海大*輪書局印行流通。
民國叁十八年,一九四九(戊戌──己亥)。一月六日(「臘八」),雪窦山大師舍利塔工事粗備。以時局動蕩,大醒奉大師靈骨入塔。 [P544]
時各地舍利紀念塔,武漢由李子寬、鍾益亭、呂九成等,廈門由蔡契誠、許宣平、虞德元等發動興建,先後完成。余香港、暹羅由優昙,重慶由法尊,西安由定悟,開封由淨嚴等分請舍利,猶在籌建中。二月,大醒以海潮音移臺灣編發。 民國叁十九年,一九五0(己亥──庚子)。 二月,大師全書「二叁兩編,上海排印未及發行而政局突變)第四編「大乘通學」(四冊),在香港出版。優昙、李子寬、陳靜濤、蔡契誠、何心尊等集資,組太虛大師出版委員會于香港,發心次第付印流通。四月一日,印順編「太虛大師年譜」,脫稿。
《太虛大師年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