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師的看法,就當時的教下修行者而言,他們的修行弊端是“不詳至理,不參善友,但尚尋文,不貴宗通,唯攻言說”。而就當時的宗門修行者而言,他們的修行弊端是“不能以聖教爲明鏡,照見自心。不能以自心爲智燈,照經幽旨”。所以,澄觀法師主張,經、律、論叁藏,雖通诠于戒、定、慧叁學,然其正诠于定,皆是如來自內心中的本性流露。而華嚴一乘妙法,更是如來于海印叁昧中所發揮。是故,真正的修行者,應以教典作明鏡,以觀行體驗爲契證,將經典教理和觀行體驗完美地相結合起來。
澄觀法師在承繼法藏思想,恢複華嚴正統思想的同時,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各宗思想的融合上。在解釋法藏法師的判教理論時,將禅宗也歸之爲教門,認爲若言絕之理不顯,則“即心是佛”之旨亦未能彰。認爲法藏判教理念之所以不同于天臺之處,正是爲了彰顯如來“以心傳心”之幽旨,是故,法藏立頓教以囊括絕言之旨,如是頓教既立,則達摩心要可得以傳,南北宗禅無越于教可爲共攝。由是,澄觀法師在在宗主華嚴的同時又融會了禅學,從而成爲禅教合一之說的最早提倡。
另外,澄觀法師在解述華嚴家理事無礙、真妄交徹的教義上,也采用天臺家的性惡說,認爲性起不但有淨,而且也有染。如《華嚴經疏》卷二十一中所說:
若依舊譯雲: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則叁皆無盡,無盡即是無別之相。應雲:心佛與衆生,體性皆無盡,以妄體本真,故亦無盡。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又上叁各有二義。總心二義者:一、染,二、淨;佛二義者:一、應機隨染,二、平等違染;衆生二者:一、隨流背佛,二、機熟感佛。[30]
澄觀早年曾廣泛參學禅、教各家,對《大乘起信論》也領契頗深。在這基礎上,他雖以振興華嚴學說爲己任,但思想中摻有禅宗、天臺及《起信論》的成分。澄觀這一諸宗融會、禅教一致的宗趣,對于中唐以後的佛教界影響很大。
五、結 語
澄觀出生于法藏圓寂二十七年之後,爲未晤師面之弟子。而在法藏之後,其弟子慧苑悉叛師說,另有李通玄融合儒釋道叁家開釋華嚴,法藏華嚴思想傳承已面臨斷層之危。此時澄觀法師以法藏華嚴思想傳承者自居,大力批駁慧苑之說,對慧苑、李通玄等人的華嚴思想提出不同看法,力主應以法藏華嚴思想爲正宗,如其所主張的:““華嚴舊疏文繁義約,不能盡理,于是發願撰寫新疏”。“晉譯幽秘,賢首頗得其門;唐翻靈編,後哲未窺其奧”。于是,澄觀法師著書立說,先後著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方廣佛華嚴隨疏演義鈔》等,對華嚴義理進行闡述,澄觀法師這些著作,皆是圍繞《八十華嚴》而産生。應該說,若以法藏法師爲講釋《六十華嚴》的代表,那麼,澄觀法師則是講釋《八十華嚴》的代表。
澄觀法師一生,著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余卷,講《華嚴經》達五十遍。可以說是著作等身。又其先後被七帝禮之爲國師,朝野悉慕高風,皆侍之如師,如是可以看出,澄觀法師在弘揚華嚴時所産生的影響,也正因爲如此,法藏華嚴正統思想才得以傳承,可以這樣地說,澄觀法師正是中興華嚴之人,這也正是其被後人稱爲華嚴四祖原因之所在。
從澄觀法師的生平經曆來看,澄觀法師早年四處參訪,對禅宗、天臺諸家思想都加以吸收,也對當時各家學者修行方法知之甚深,這也就爲後來他主張諸宗融會禅教一致打下了基礎,也爲他後來提出“應將經典教理和觀行體驗相結合”提供了依據,使華嚴思想與禅宗融通,並與其他諸家融會,對中唐以後的中國佛教思想,産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
[1] 念常編《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六,《大正藏》卷49,634頁。
[2] 志磬撰《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大正藏》卷49,385頁。
[3] 贊甯撰《宋高僧傳》卷五,《大正藏》卷50,737頁。
[4] 覺岸撰《釋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卷49,812頁。
[5] 念常編《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六,《大正藏》卷49,609頁。
[6] 覺岸撰《釋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卷49,837頁。
[7] 魏道儒先生著《中國華嚴宗通史》,185-189頁,江蘇古籍出版社。
[8] 念常編《佛祖曆代通載 》卷十四 ,《大正藏》卷49, 609頁。
[9] 高峰了州著《華嚴思想史》第198頁,(臺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出版。
[10]慧苑法師著《刊定記》卷一,《續藏經》卷五,42頁。
[11]慧苑法師著《刊定記》卷一,《續藏經》卷五,1頁。
[12]澄觀著《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大正藏》卷36,16頁。
[13]澄觀著《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10,《大正藏》卷36,75頁-76頁。
[14]慧苑著《刊定記》卷一,《續藏經》卷五,第18頁。
[15] 澄觀著《華嚴疏鈔》卷八,《大正藏》卷36,第62頁。
[16] 澄觀著《華嚴疏鈔》卷叁,《大正藏》卷36,第17頁。
[17] 參見拙作《華嚴叁祖法藏法師》。《法源》第26期。
[18] 澄觀法師著《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大正藏》卷36,77頁。
[19] 澄觀法師著《華嚴疏鈔》卷十,《大正藏》卷36,75頁。
[20] 智俨法師《華嚴一乘十玄門》中所列十玄爲:1、同時具足相應門,2、因陀羅網境界門,3、秘密隱顯俱成門,4、微細相容安立門,5、十世隔法異成門,6、諸藏純雜具德門,7、一多相容不同門,8、諸法相即自在門,9、唯心回轉善成門,10、托事顯法生解門。法藏法師《探玄記》中所列十玄爲:1、同時具足相應門,2、廣狹自在無礙門,3、一多兼容不同門,4、諸法相即自在門,5、隱密顯了俱成門,6、微細兼容安立門,7、因陀羅網法界門,8、托事顯法生解門,9、十世隔法異成門,10、主伴圓明具德門。澄觀法師于《華嚴經疏》、《華嚴疏鈔》等著作中所列十玄爲: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陜自在無礙門,叁、一多兼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秘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兼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托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21] 澄觀法師著《華嚴法界玄鏡》卷一,《大正藏》卷45,672頁。
[22] 澄觀法師著《華嚴法界玄鏡》卷一,《大正藏》卷45,672頁。
[23] 澄觀法師著《華嚴法界玄鏡》卷一,《大正藏》卷45,672頁。
[24] 法藏法師著《華嚴妄盡還源觀》卷一,《大正藏》卷45,638頁。
[25] 澄觀法師著《華嚴經疏鈔》卷八,《大正藏》卷36,62頁。
[26] 澄觀法師著《華嚴經疏鈔》卷八,《大正藏》卷36,62頁。
[27] 法藏法師著《探玄記》卷一,《大正藏》卷35,116頁。
[28] 澄觀法師著《華嚴經疏》卷叁,《大正藏》卷35,521頁。
[29] 澄觀法師著《華嚴疏鈔》卷二,《大正藏》卷36,17頁。
[30] 澄觀法師著《華嚴經疏》卷二十一,《大正藏》卷35,658頁。
《華嚴四祖澄觀法師(覺深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