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师的看法,就当时的教下修行者而言,他们的修行弊端是“不详至理,不参善友,但尚寻文,不贵宗通,唯攻言说”。而就当时的宗门修行者而言,他们的修行弊端是“不能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不能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所以,澄观法师主张,经、律、论三藏,虽通诠于戒、定、慧三学,然其正诠于定,皆是如来自内心中的本性流露。而华严一乘妙法,更是如来于海印三昧中所发挥。是故,真正的修行者,应以教典作明镜,以观行体验为契证,将经典教理和观行体验完美地相结合起来。
澄观法师在承继法藏思想,恢复华严正统思想的同时,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各宗思想的融合上。在解释法藏法师的判教理论时,将禅宗也归之为教门,认为若言绝之理不显,则“即心是佛”之旨亦未能彰。认为法藏判教理念之所以不同于天台之处,正是为了彰显如来“以心传心”之幽旨,是故,法藏立顿教以囊括绝言之旨,如是顿教既立,则达摩心要可得以传,南北宗禅无越于教可为共摄。由是,澄观法师在在宗主华严的同时又融会了禅学,从而成为禅教合一之说的最早提倡。
另外,澄观法师在解述华严家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也采用天台家的性恶说,认为性起不但有净,而且也有染。如《华严经疏》卷二十一中所说:
若依旧译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则三皆无尽,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犹阐提不断性善。又上三各有二义。总心二义者:一、染,二、净;佛二义者:一、应机随染,二、平等违染;众生二者:一、随流背佛,二、机熟感佛。[30]
澄观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对《大乘起信论》也领契颇深。在这基础上,他虽以振兴华严学说为己任,但思想中掺有禅宗、天台及《起信论》的成分。澄观这一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于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
五、结 语
澄观出生于法藏圆寂二十七年之后,为未晤师面之弟子。而在法藏之后,其弟子慧苑悉叛师说,另有李通玄融合儒释道三家开释华严,法藏华严思想传承已面临断层之危。此时澄观法师以法藏华严思想传承者自居,大力批驳慧苑之说,对慧苑、李通玄等人的华严思想提出不同看法,力主应以法藏华严思想为正宗,如其所主张的:““华严旧疏文繁义约,不能尽理,于是发愿撰写新疏”。“晋译幽秘,贤首颇得其门;唐翻灵编,后哲未窥其奥”。于是,澄观法师著书立说,先后著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方广佛华严随疏演义钞》等,对华严义理进行阐述,澄观法师这些著作,皆是围绕《八十华严》而产生。应该说,若以法藏法师为讲释《六十华严》的代表,那么,澄观法师则是讲释《八十华严》的代表。
澄观法师一生,著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讲《华严经》达五十遍。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又其先后被七帝礼之为国师,朝野悉慕高风,皆侍之如师,如是可以看出,澄观法师在弘扬华严时所产生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法藏华严正统思想才得以传承,可以这样地说,澄观法师正是中兴华严之人,这也正是其被后人称为华严四祖原因之所在。
从澄观法师的生平经历来看,澄观法师早年四处参访,对禅宗、天台诸家思想都加以吸收,也对当时各家学者修行方法知之甚深,这也就为后来他主张诸宗融会禅教一致打下了基础,也为他后来提出“应将经典教理和观行体验相结合”提供了依据,使华严思想与禅宗融通,并与其他诸家融会,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1] 念常编《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大正藏》卷49,634页。
[2] 志磬撰《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大正藏》卷49,385页。
[3] 赞宁撰《宋高僧传》卷五,《大正藏》卷50,737页。
[4] 觉岸撰《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卷49,812页。
[5] 念常编《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大正藏》卷49,609页。
[6] 觉岸撰《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卷49,837页。
[7] 魏道儒先生著《中国华严宗通史》,185-18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8] 念常编《佛祖历代通载 》卷十四 ,《大正藏》卷49, 609页。
[9] 高峰了州著《华严思想史》第198页,(台湾)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出版。
[10]慧苑法师著《刊定记》卷一,《续藏经》卷五,42页。
[11]慧苑法师著《刊定记》卷一,《续藏经》卷五,1页。
[12]澄观著《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大正藏》卷36,16页。
[13]澄观著《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10,《大正藏》卷36,75页-76页。
[14]慧苑著《刊定记》卷一,《续藏经》卷五,第18页。
[15] 澄观著《华严疏钞》卷八,《大正藏》卷36,第62页。
[16] 澄观著《华严疏钞》卷三,《大正藏》卷36,第17页。
[17] 参见拙作《华严三祖法藏法师》。《法源》第26期。
[18] 澄观法师著《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大正藏》卷36,77页。
[19] 澄观法师著《华严疏钞》卷十,《大正藏》卷36,75页。
[20] 智俨法师《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所列十玄为:1、同时具足相应门,2、因陀罗网境界门,3、秘密隐显俱成门,4、微细相容安立门,5、十世隔法异成门,6、诸藏纯杂具德门,7、一多相容不同门,8、诸法相即自在门,9、唯心回转善成门,10、托事显法生解门。法藏法师《探玄记》中所列十玄为:1、同时具足相应门,2、广狭自在无碍门,3、一多兼容不同门,4、诸法相即自在门,5、隐密显了俱成门,6、微细兼容安立门,7、因陀罗网法界门,8、托事显法生解门,9、十世隔法异成门,10、主伴圆明具德门。澄观法师于《华严经疏》、《华严疏钞》等著作中所列十玄为: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陜自在无碍门,三、一多兼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兼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
[21] 澄观法师著《华严法界玄镜》卷一,《大正藏》卷45,672页。
[22] 澄观法师著《华严法界玄镜》卷一,《大正藏》卷45,672页。
[23] 澄观法师著《华严法界玄镜》卷一,《大正藏》卷45,672页。
[24] 法藏法师著《华严妄尽还源观》卷一,《大正藏》卷45,638页。
[25] 澄观法师著《华严经疏钞》卷八,《大正藏》卷36,62页。
[26] 澄观法师著《华严经疏钞》卷八,《大正藏》卷36,62页。
[27] 法藏法师著《探玄记》卷一,《大正藏》卷35,116页。
[28] 澄观法师著《华严经疏》卷三,《大正藏》卷35,521页。
[29] 澄观法师著《华严疏钞》卷二,《大正藏》卷36,17页。
[30] 澄观法师著《华严经疏》卷二十一,《大正藏》卷35,658页。
《华严四祖澄观法师(觉深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