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今此十门不依至相者,以贤首所立有次第故。[19]
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澄观法师之所以依法藏法师《探玄记》中所说而立十玄,而目的重在显示“事事无碍”之义。依澄观法师的说法,《探玄记》中所列的十玄,在阐述“事事无碍”之义理上“贤首所立有次第故”。
另外,澄观法师虽说依法藏所说而立新十玄,但其所采用的十玄名目,其次第虽与《探玄记》相同,其名目也并非与《探玄记》中全同,其第五“秘密隐显俱成门”、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乃与《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列相同,而不同于《探玄记》中所列的“隐密显了俱成门”、“因陀罗网法界门”。[20]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新古十玄的确立应以澄观法师为分界线,以智俨法师所著《华严一乘十玄门》和法藏法师所著《华严五教章》中所列,为古十玄;而以法藏法师的《探玄记》和澄观法师的《华严经疏》中所列,为新十玄。虽然在澄观法师的著作中,见不到“新十玄”的字样,然其既然称智俨法师所列为古十玄,则其承继法藏法师《探玄记》所说,于《华严经疏》、《华严疏钞》、《华严经略策》等著作中所列,自然应该称为“新十玄”了。
(三)四法界思想的完善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说:“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思想是华严家对于华严一部大经的总摄,是基于华严经的义旨而建立的。而对于“法界缘起”这一思想理念,华严家人用“十玄”、“六相”、“四法界”等进行释解,明法界一一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总为一团;此一团万法,相即相入,互为能缘起所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
此中所说“四法界”思想,其体系的完善应是澄观法师的《华严法界玄镜》。此可参见《玄镜》卷一:
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三,然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21]
此中,“四法界”思想次第已经完整地展现出来,此四法界思想虽是由澄观法师完善,而此完善应是建立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此“四法界”之名目所出处,我们即可知道,此四法界的完善应是建立在杜顺法师的《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之上,澄观法师的《华严法界玄镜》一书之所以出现,乃是澄观法师为了释解《华严法界观门》而著。是故,澄观法师的“四法界”说,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与发挥。
在杜顺法师的《华严法界观门》中,并没有“四法界”之名,此“四法界”之名,是澄观法师对于《华严法界观门》中所列“三观”的延伸:
观曰:真空观第一,理事无碍观第二,周遍含容观第三。释曰:此列三名,真空则理法界,二如本名,三则事事无碍法界。[22]
在这一段文字中,澄观法师直接将“三观”以“法界”代之。杜顺法师所立三观,是依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这样一个次第,而进行观照,以期得入华严一乘无碍法界,澄观法师以“理法界”替代“真空观”,以“理事无碍法界”替代“理事无碍观”,以“事事无碍法界”替代“周遍含容观”。到此,四法界的后三个名目已经出现,独缺“事法界”之名。而杜顺法师的《华严法界观门》中之所以无有“事法界”之名,澄观作如是解释:
其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不明,总为三观所依体。其事略有十对: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感应。随一一事,皆为三观所依之正体。[23]
依澄观法师所说,杜顺法师所立“三观”中之所以无有“事无碍”观,以“事法界”乃是“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之所依,即依“事法界”而起观,是故不立。
对于“四法界”思想理念,二祖智俨法师以及三祖法藏法师的著作中,虽然并没有四法界的完整表述,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四法界的思想理念亦多所体现。如法藏法师的《妄尽还源观》中所说:
当知一尘,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净,即因即果,即同即异,即一即多,即广即狭,即情即非情,既三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更互相容相摄,各具重重无尽境界也。[24]
法藏法师依“一尘”为例,明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虽然并没有明确建立四无碍法界之次第,但对于四无碍法界之义,含摄无尽。如是,又不得不说,法藏法师的著作中,对于“四法界”思想理念,尽有表述,然却未有四法界之次第完整表述。是故,“四法界”思想体系之完善,应是澄观法师的《华严法界玄镜》。另外,澄观法师在《大华经略策》、《华严经疏》、《华严经疏钞》中,亦有对于“四法界”思想的详尽阐述。
(四)澄观法师的判教理念
前文已经说过,三祖法藏法师圆寂之后,其弟子慧苑悉叛师说,澄观法师对慧苑的这一做法进行了批判。而澄观法师对慧苑的批判中,主要是围绕着“法藏所以立顿教”的问题而进行讨论的。澄观法师指出,法藏法师于天台四教之外加立“顿教”乃是“即顺禅宗”的,这里所说的“即顺禅宗”,澄观法师作如下解释:
即顺禅宗者,达磨以心传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何由可传?故寄无言以言,直诠绝言之理,教亦明矣。故南北宗禅,不出顿教也。[25]
在这里,澄观法师将禅宗亦归于“教”中,禅宗之传承不离于教,若禅宗非“教”者,不可言“传”。既有上下传承,则不离于“教”。是故,法藏法师于“小”、“始”、“终”、“圆”四教之中,将“顿教”加入其内,其理自明。
澄观法师恢复法藏华严正统思想,对慧苑所说大加批驳,其重点即是在于确立,法藏之所以于五教中加入“顿教”,这是因为,禅宗的“教外别外,以心传心”实际上不离于“教”,虽说是“教外别传”,只是相对而说,亦归于“教”也。其意可参见《华严疏钞》卷八:
刊定记难和尚云:上所引经,当知此并亡诠显理,复何将此立为能诠?若此是教,更何是理?今为通此,故云顿诠此理,故名顿教。谓所诠是理,今顿说理,岂非能诠。夫能诠教,皆从所诠以立。若诠三乘即是渐教,若诠事事无碍即是圆教。岂以所诠是理,不许能诠为教耶?何得难言,更何是理?迷之甚矣![26]
澄观继承法藏之学说,将如来一代教法以小、始、终、顿、圆来进行划分。对此五教,澄观法师于其著作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解释,澄观法师恢复了五教判摄,认为小乘教显“生空”之理,即我空法有;始教显“二空”之理,即我法皆空;终教显“无性真如”;顿教则显“无性真如,体绝安立,如性双遣,亦不离如”;圆教则总融诸理,无有障碍。如是如来一代教说,皆不离于此五教之中。
法藏的判教,在五教之外,以理开宗,又立十门。澄观承继法藏,亦立十宗,只是澄观所立十宗与法藏所立,其名目上略有不同。
法藏法师所立十宗名目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27]。
澄观法师所立十宗名目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来去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三性空有宗、真空绝相宗、空有无碍宗、圆融具德宗。[28]
澄观法师所列与法藏法师所列不同的,是后四宗的名目。他将法藏的一切皆空宗改成三性空有宗,把真德不空宗改成了真空绝相宗,把相想俱绝宗改成了空有无碍宗,把圆明具德宗改成了圆融具德宗。
依法藏法师所列,第七“一切皆空宗”相对应于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相对应于终教,第九“相想俱绝宗”相对应于顿教,第十“圆明具德宗”相对应于圆教。而依澄观法师所列,第七“三性空有宗”相对应于始教,第八“真空绝相宗”相对应于顿教,第九“空有无碍宗”相对应于终教,第十“圆融具德宗”相对应于圆教。也即是说,法藏所列,后四宗分别相对应的是“始”、“终”、“顿”、“圆”,而澄观法师所列,后四宗分别相对应的是“始”、“顿”、“终”、“圆”。
(五)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思想
依澄观法师的个人经历来看,其博学多闻,对佛教各大宗派的思想、教义都有很深的研究。其曾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又曾从牛头慧忠、径山道钦等谘决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云等探习北宗的禅理。所以,澄观法师的思想学说在保持其宗派之鲜明特色的同时又以会通诸家之说而展示出了新的风貌。
在《华严经疏钞》卷二中,澄观法师阐述了其制造经疏的目的:
华严性海,不离觉场,说佛所证海印三昧亲所发挥,诸大菩萨定心所受。昔人不详至理,不参善友,但尚寻文,不贵宗通,唯攻言说。不能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不能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故制兹疏,使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无违教理之规,暗蹈忘心之域。[29]
在这里,澄观法师指出了当时的宗门、教下各派修行者的弊病。由此可以看出,在宗奉华严教义的前提下,纠正各派在修行方面的偏差,使宗门、教下融会,是澄观学说的主要特点。
依澄观…
《华严四祖澄观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