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三圣”研究
弘安
内容提要: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源为什么只有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被尊为华严三圣的原因,第二部分论证华严三圣的功用源于“人法”的释经模式,即中国佛教的以人来表法的传统,第三部分阐述李通玄的三圣所表的不同的法,第四部分主要对《三圣圆融观》加标点,并对其作简单的解释。本文认为,华严三圣的形成是一个较漫长、复杂的过程,是佛教已经中国化的证明,是隋唐佛学的一个闪光点。华严三圣的形成、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其中错谬难免,敬请指正,以便及时修改。
关键词:华严三圣 四分五周因果 人法 三圣圆融
作者弘安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前 言
《华严经》中的佛、菩萨很多,为什么只有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以下简称“文殊”)、普贤菩萨(以下简称“普贤”)被尊为华严三圣,为什么只有三圣,而不是四圣、五圣、十圣?在《华严经》中,文殊、普贤的地位为什么不同于观音、弥勒、金刚藏等?文殊与普贤的关系是什么?“枣柏大士”李通玄(635-730)为什么常将三圣称为三法,澄观法师(738-839)(以下简称“澄观”)的“三圣圆融”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探源文殊与普贤为“上首”的原因
澄观在《三圣圆融观门》中说文殊与普贤是《华严经》中两位特别的菩萨,其将二人视为“上首”菩萨,他们与毗卢遮那佛一起被尊为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被尊为“圣”是很自然的,文殊与普贤为上首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找出文殊与普贤为上首的深层原因,我们也就找出了为何只有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被尊为华严三圣的原因。
(一)文殊、普贤在《搜玄记》中为“上首”的原因
我们要找出文殊与普贤为上首的原因,首先要从会与会、会与品、品与品之间的结构、承接等的关系入手。在《华严经》中,以普贤为主角菩萨[1]的第一会,与以文殊为主角菩萨的第二会是什么关系呢?《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以下简称《搜玄记》)解释说:
依大光律师云,前会普贤承力说净土依果,此下明因行,此意从会判故也。此为前会果广而因略,此会因广而果略,故尔也。[2]
这段话的大意是,根据大光律师[3]的解释,从会与会的关系而言,第一会主要讲的是佛果,第二会主要讲的是因行。我们知道,第一会的主角菩萨是普贤,第二会的主角菩萨是文殊,这就意味着,普贤侧重代表佛果,文殊侧重代表因行。这样,普贤与文殊二者就构成了因果关系,第一会与第二会是因果关系与承接关系。
接下来,智俨法师(602-668)(以下简称“智俨”)对第二会的《如来名号品》(第二会的第一品)的解释是从二个方面来说的,即“就名号大分有二:初、辨此会序,二、“是时文殊师利”下明其正说。”[4]序文分为四个部分,智俨对第三部分“三、“诸菩萨作是念”下明欲请”[5]有这样的解释:
大光师但作三十三问,即合“随喜”等十句,总为一问,此最好也。先际内初五问《名号品》答,次二《四谛》答,次一《光觉》答,次“随佛剎起”等者《明难》等三品等答。“示成正觉”亦《光觉》答之,《贤首品》亦有答相,亦可并尽《性起品》来答之。中际内初三及第五问位法。第四“十藏”、“十愿”下有五问,行法、位法可知。“十愿”、“十自在”等从《升忉利天品》尽《十地品》答之。次“十定”等十四句从《十明品》讫《菩萨住处品》答之。后际十三问《佛不思议品》讫《小相品》答之。“十愿”《十明品》答。“十自在”下《十无尽藏品》答之。“十顶”不见别答。《十忍品》答此“十定”,定即忍也。此由品分故尔,若通即对文当知。[6]
“诸菩萨作是念”在晋译的《华严经》中对应的经文是这样的:
时诸菩萨咸作是念:唯愿世尊哀愍我等,随所志乐,示现佛剎,示佛所住,示佛国庄严,示诸佛法,示佛土清净,示佛所说法,示佛剎体,示佛功德势力,示随佛剎起,示成正觉。开示十方一切如来所可分别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愿、十定、十自在、十顶,菩萨随喜心,不断如来性,救众生,灭烦恼,知众行,解诸法,离垢秽,拔众难,决疑网,竭爱欲,佛无上地,佛境界,佛住寿,佛行,佛力,佛无所畏,佛定,佛神足,佛胜法,佛不动转,佛六情根,佛光,佛智,佛无上功德一切具足。如是等事,悉为我现。[7]
将《华严经》的这段经文与《搜玄记》对其的解释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如来名号品》中的诸位菩萨的“念”,一直到《性起品》才算解答完毕。也就是说《如来名号品》之后的各品,除了《离世间品》与《入法界品》之外,其余各品都与这段经文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回答这段经文的。短短的220余字的经文,却统领、贯穿了整部六十卷《华严经》的大约32卷,30品,其中包括了极重要的《十地品》。《如来名号品》的主角菩萨是文殊菩萨,这样,文殊菩萨与后面的30品都有关系了,文殊菩萨就可以作为这30品的代表菩萨了。后面30品的各品虽然都有代表菩萨,如《十地品》的代表菩萨是金刚藏菩萨[8],但仅是各品中的代表,使各品要阐述的内容更加形象化。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智俨对最后的《离世间品》与《入法界品》二品是如何解释的。《搜玄记》说:
此下第三“依缘修行成德分”。所以来者,上既得法,次须依法就缘,使修成行德故也。故下二品文中皆有劝辞。故知二品来者,前圣性现前,欲得不与凡共分齐,故次来也。[9]
释文者此下有二分:初品明“托法进修分”,二、《入法界》下明依人入证分。[10]
智俨将《离世间品》与《入法界品》合为“第三依缘修行成德分”。这二品的前一品的代表菩萨是普贤菩萨,后一品的代表菩萨是文殊与普贤二位菩萨。至此,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整部的《华严经》以文殊与普贤二位菩萨为代表的原因了。第一会的代表菩萨是普贤,第二会至《离世间品》之前的代表菩萨是文殊(这是为什么只是“三圣”的关键),《离世间品》的代表菩萨是普贤,《入法界品》的代表菩萨是文殊、普贤。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是“依缘修行成德分”,那么,前“二分”是什么呢?《搜玄记》说:
就品分者有三:初至《光觉》等来“举果劝乐生信分”,二、《明难》下明“修因契果生解分”,三、《离世间》下辨“依缘修行成德分”。[11]
以“品”来划分,虽然第一分“举果劝乐生信分”包括了第二会的部分品目,但这并不影响文殊与普贤二位菩萨作为整部《华严经》的代表菩萨。总之,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作为整部《华严经》的代表菩萨,智俨将整部《华严经》按品目划成三分,都是源于“诸菩萨作是念”的220余字的经文。这一小段的经文,是以文殊为主角菩萨的《如来名号品》[12]中的经文,其统领、贯穿了“修因契果生解分”,此分的代表菩萨是文殊,这是关键点。“修因契果生解分”所包含的《华严经》品目,从法藏法师(643-712)(以下简称“法藏”)到李通玄,再到澄观,都没有改变。
(二)文殊、普贤在《探玄记》中为“上首”的原因
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以下简称《探玄记》)中对《华严经》品目的分类,是在智俨的“三分”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分四周问答”说。《探玄记》卷二中的“第十、随文解释”[13]说:
今更寻下文,总长分为五:初品是“教起因缘分”,二、《舍那品》中一周问答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三、从第二会至第六会来一周问答名“修因契果生解分”,四、第七会中一周问答名“托法进修成行分”。五、第八会中一周问答名“依人入证成德分”。[14]
法藏将第一会分成“教起因缘分”与“举果劝乐生信分”,而“修因契果生解分”与智俨的名字相同,差别之处是《如来名号品》等前3品被归入第三分,第七会《离世间品》与第八会《入法界品》各为一分,即将智俨的“依缘修行成德分”分为“托法进修成行分”与“依人入证成德分”二分。其实,智俨的第三分也是由二部分组成的,智俨说:“释文者此下有二分:初品明“托法进修分”,二、《入法界》下明依人入证分。”[15]可见,法藏的这种“五分四周问答”与智俨的“三分”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并未改变以文殊与普贤作为整部《华严经》的代表菩萨。法藏解释上面的一小段经文时说,“第二請分,此中通請下五會文”[16],可见,以文殊为主角菩萨的《如来名号品》的一小段经文仍然贯穿了《华严经》的32卷30品,文殊理所当然的作为五会的唯一代表菩萨。
(三)文殊、普贤在《新华严经论》中为“上首”的原因
“李通玄对《华严经》经文组织提出多种新见解,主要是认为此经应是十处十会四十品。”[17]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是解释唐译的八十卷本《华严经》的,那么,李通玄是如何解释上面的那一小段经文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与晋译的《华严经》对应的唐译《华严经》的一小段经文是什么,唐译的《华严经》卷十二说:
时诸菩萨作是思惟:若世尊见愍我等,愿随所乐,开示佛剎、佛住、佛剎庄严、佛法性、佛剎清净、佛所说法、佛剎体性、佛威德、佛剎成就、佛大菩提。如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为成就一切菩萨故,令如来种性不断故,救护一切众生故,令诸众生永离一切烦恼故,了知一切诸行故,演说一切诸法故,净除一切杂染故,永断一切疑网故,拔除一切希望故,灭坏一切爱着处故,说诸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愿、十定、十通、十顶,及说如来地、…
《“华严三圣”研究(弘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