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叁、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今此十門不依至相者,以賢首所立有次第故。[19]
從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澄觀法師之所以依法藏法師《探玄記》中所說而立十玄,而目的重在顯示“事事無礙”之義。依澄觀法師的說法,《探玄記》中所列的十玄,在闡述“事事無礙”之義理上“賢首所立有次第故”。
另外,澄觀法師雖說依法藏所說而立新十玄,但其所采用的十玄名目,其次第雖與《探玄記》相同,其名目也並非與《探玄記》中全同,其第五“秘密隱顯俱成門”、第七“因陀羅網境界門”乃與《華嚴一乘十玄門》、《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所列相同,而不同于《探玄記》中所列的“隱密顯了俱成門”、“因陀羅網法界門”。[20]
至此,我們可以確定,新古十玄的確立應以澄觀法師爲分界線,以智俨法師所著《華嚴一乘十玄門》和法藏法師所著《華嚴五教章》中所列,爲古十玄;而以法藏法師的《探玄記》和澄觀法師的《華嚴經疏》中所列,爲新十玄。雖然在澄觀法師的著作中,見不到“新十玄”的字樣,然其既然稱智俨法師所列爲古十玄,則其承繼法藏法師《探玄記》所說,于《華嚴經疏》、《華嚴疏鈔》、《華嚴經略策》等著作中所列,自然應該稱爲“新十玄”了。
(叁)四法界思想的完善
華嚴二祖智俨法師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說:“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法界緣起思想是華嚴家對于華嚴一部大經的總攝,是基于華嚴經的義旨而建立的。而對于“法界緣起”這一思想理念,華嚴家人用“十玄”、“六相”、“四法界”等進行釋解,明法界一一法,有爲無爲,色心依正,總爲一團;此一團萬法,相即相入,互爲能緣起所緣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
此中所說“四法界”思想,其體系的完善應是澄觀法師的《華嚴法界玄鏡》。此可參見《玄鏡》卷一:
一經之玄宗,總以緣起法界不思議爲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叁,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21]
此中,“四法界”思想次第已經完整地展現出來,此四法界思想雖是由澄觀法師完善,而此完善應是建立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從此“四法界”之名目所出處,我們即可知道,此四法界的完善應是建立在杜順法師的《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之上,澄觀法師的《華嚴法界玄鏡》一書之所以出現,乃是澄觀法師爲了釋解《華嚴法界觀門》而著。是故,澄觀法師的“四法界”說,是對前人思想的總結與發揮。
在杜順法師的《華嚴法界觀門》中,並沒有“四法界”之名,此“四法界”之名,是澄觀法師對于《華嚴法界觀門》中所列“叁觀”的延伸:
觀曰:真空觀第一,理事無礙觀第二,周遍含容觀第叁。釋曰:此列叁名,真空則理法界,二如本名,叁則事事無礙法界。[22]
在這一段文字中,澄觀法師直接將“叁觀”以“法界”代之。杜順法師所立叁觀,是依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這樣一個次第,而進行觀照,以期得入華嚴一乘無礙法界,澄觀法師以“理法界”替代“真空觀”,以“理事無礙法界”替代“理事無礙觀”,以“事事無礙法界”替代“周遍含容觀”。到此,四法界的後叁個名目已經出現,獨缺“事法界”之名。而杜順法師的《華嚴法界觀門》中之所以無有“事法界”之名,澄觀作如是解釋:
其事法界,曆別難陳。一一事相,皆可成觀,故略不明,總爲叁觀所依體。其事略有十對:一、教義,二、理事,叁、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隨一一事,皆爲叁觀所依之正體。[23]
依澄觀法師所說,杜順法師所立“叁觀”中之所以無有“事無礙”觀,以“事法界”乃是“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之所依,即依“事法界”而起觀,是故不立。
對于“四法界”思想理念,二祖智俨法師以及叁祖法藏法師的著作中,雖然並沒有四法界的完整表述,但是在他們的著作中,四法界的思想理念亦多所體現。如法藏法師的《妄盡還源觀》中所說:
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既叁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更互相容相攝,各具重重無盡境界也。[24]
法藏法師依“一塵”爲例,明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雖然並沒有明確建立四無礙法界之次第,但對于四無礙法界之義,含攝無盡。如是,又不得不說,法藏法師的著作中,對于“四法界”思想理念,盡有表述,然卻未有四法界之次第完整表述。是故,“四法界”思想體系之完善,應是澄觀法師的《華嚴法界玄鏡》。另外,澄觀法師在《大華經略策》、《華嚴經疏》、《華嚴經疏鈔》中,亦有對于“四法界”思想的詳盡闡述。
(四)澄觀法師的判教理念
前文已經說過,叁祖法藏法師圓寂之後,其弟子慧苑悉叛師說,澄觀法師對慧苑的這一做法進行了批判。而澄觀法師對慧苑的批判中,主要是圍繞著“法藏所以立頓教”的問題而進行討論的。澄觀法師指出,法藏法師于天臺四教之外加立“頓教”乃是“即順禅宗”的,這裏所說的“即順禅宗”,澄觀法師作如下解釋:
即順禅宗者,達磨以心傳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以直說即心是佛,何由可傳?故寄無言以言,直诠絕言之理,教亦明矣。故南北宗禅,不出頓教也。[25]
在這裏,澄觀法師將禅宗亦歸于“教”中,禅宗之傳承不離于教,若禅宗非“教”者,不可言“傳”。既有上下傳承,則不離于“教”。是故,法藏法師于“小”、“始”、“終”、“圓”四教之中,將“頓教”加入其內,其理自明。
澄觀法師恢複法藏華嚴正統思想,對慧苑所說大加批駁,其重點即是在于確立,法藏之所以于五教中加入“頓教”,這是因爲,禅宗的“教外別外,以心傳心”實際上不離于“教”,雖說是“教外別傳”,只是相對而說,亦歸于“教”也。其意可參見《華嚴疏鈔》卷八:
刊定記難和尚雲:上所引經,當知此並亡诠顯理,複何將此立爲能诠?若此是教,更何是理?今爲通此,故雲頓诠此理,故名頓教。謂所诠是理,今頓說理,豈非能诠。夫能诠教,皆從所诠以立。若诠叁乘即是漸教,若诠事事無礙即是圓教。豈以所诠是理,不許能诠爲教耶?何得難言,更何是理?迷之甚矣![26]
澄觀繼承法藏之學說,將如來一代教法以小、始、終、頓、圓來進行劃分。對此五教,澄觀法師于其著作中都有非常詳細的解釋,澄觀法師恢複了五教判攝,認爲小乘教顯“生空”之理,即我空法有;始教顯“二空”之理,即我法皆空;終教顯“無性真如”;頓教則顯“無性真如,體絕安立,如性雙遣,亦不離如”;圓教則總融諸理,無有障礙。如是如來一代教說,皆不離于此五教之中。
法藏的判教,在五教之外,以理開宗,又立十門。澄觀承繼法藏,亦立十宗,只是澄觀所立十宗與法藏所立,其名目上略有不同。
法藏法師所立十宗名目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27]。
澄觀法師所立十宗名目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來去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叁性空有宗、真空絕相宗、空有無礙宗、圓融具德宗。[28]
澄觀法師所列與法藏法師所列不同的,是後四宗的名目。他將法藏的一切皆空宗改成叁性空有宗,把真德不空宗改成了真空絕相宗,把相想俱絕宗改成了空有無礙宗,把圓明具德宗改成了圓融具德宗。
依法藏法師所列,第七“一切皆空宗”相對應于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相對應于終教,第九“相想俱絕宗”相對應于頓教,第十“圓明具德宗”相對應于圓教。而依澄觀法師所列,第七“叁性空有宗”相對應于始教,第八“真空絕相宗”相對應于頓教,第九“空有無礙宗”相對應于終教,第十“圓融具德宗”相對應于圓教。也即是說,法藏所列,後四宗分別相對應的是“始”、“終”、“頓”、“圓”,而澄觀法師所列,後四宗分別相對應的是“始”、“頓”、“終”、“圓”。
(五)諸宗融會禅教一致的思想
依澄觀法師的個人經曆來看,其博學多聞,對佛教各大宗派的思想、教義都有很深的研究。其曾從天臺宗學者荊溪湛然學天臺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又曾從牛頭慧忠、徑山道欽等谘決南宗的禅法。更從禅僧慧雲等探習北宗的禅理。所以,澄觀法師的思想學說在保持其宗派之鮮明特色的同時又以會通諸家之說而展示出了新的風貌。
在《華嚴經疏鈔》卷二中,澄觀法師闡述了其製造經疏的目的:
華嚴性海,不離覺場,說佛所證海印叁昧親所發揮,諸大菩薩定心所受。昔人不詳至理,不參善友,但尚尋文,不貴宗通,唯攻言說。不能以聖教爲明鏡,照見自心。不能以自心爲智燈,照經幽旨。……故製茲疏,使造解成觀,即事即行,口談其言,心詣其理,用以心傳心之旨,開示諸佛所證之門。會南北二宗之禅門,撮臺衡叁觀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無違教理之規,暗蹈忘心之域。[29]
在這裏,澄觀法師指出了當時的宗門、教下各派修行者的弊病。由此可以看出,在宗奉華嚴教義的前提下,糾正各派在修行方面的偏差,使宗門、教下融會,是澄觀學說的主要特點。
依澄觀…
《華嚴四祖澄觀法師(覺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