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今論▪P11

  ..續本文上一頁緣起因果法以明無自性空,與『攝論』叁說不同 。緣生即無自性,自性不可得即是空;因爲無自性空,所以執有自性戲論爲顛倒 ,而如實正觀即不取諸相。入勝義禅時,不取一切相,這當然不離緣起因果而安 立。『般若經』曾說:若有一法可得,諸佛菩薩應有罪過──有執著即是雜染不 [P79] 清淨法,也是『阿含』所說過的。依緣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門;不取一 切相,是無相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方便不妨不同,而實則一悟一切悟, 叁解脫門同緣一實相。中觀以緣起無性的空門爲本,未嘗不說無相門。而唯識專 從觀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即因果而明空,此即是二宗的不同。上明緣起 無自性,都是爲了說明空的定義。龍樹論說到的地方很多,根本與其它的學派不 同。所以不能望文生義,見了緣起、自性、空的名辭,就以爲是同歸一致的。

  

  第四節 緣起自性空

  現在,把上面講的緣起、自性、空,總合起來說:緣起與自性是絕對相反的 ,緣起的即無自性,自性的即非緣起。一般的衆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它各派 ,都是以自性爲根源而出發的。而佛陀的所以與外道不同,即是「我說緣起」, 「論因說因」。所以依中觀說,中觀可稱緣起宗,其它各派可稱爲自性宗,也即 是空有二宗的分別處。若以緣起與空合說,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二者不過是同 [P80] 一內容的兩種看法,兩種說法,也即是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 起與空是相順的,因爲緣起是無自性的緣起,緣起必達到畢竟空;若有自性,則 不但不空,也不成爲緣起了。外人以爲空是沒有,是無,今說緣起即空,即誤以 爲什麼也沒有了。因爲在他們,緣起是可以有自性的,緣起與空是不相順的。而 在中觀者,因爲一切法畢竟空,所以有不礙生死流轉以及還滅的緣起法。中觀所 說的空,不是都無所有,是無自性而已。如水中的月,雖月性本空,而月亦可得 見。所以空與緣起是相順的,如離緣起說空,說緣起不空,那才是惡取空。論到 空與自性,一方面,自性是即空的,因爲自性是顛倒計執而有的,沒有實性所以 說自性即是空。然不可說空即自性,以空是一切法本性,一切法的究竟真相,而 自性不過是顛倒、妄執。但以究極爲自性說,空是真實,是究竟,也可能說空即 (究極)自性。如『般若經』說:「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一切法之 自性」。約畢竟空說,也可以說爲實相、實性、真實。因爲尋求諸法的究極性, 即是畢竟空的,今還其本來之空,無增無減,而不是虛诳顛倒,所以也可說真說 [P81] 實。總結的說,如此: 自性與緣起──相反相奪的──自性非緣起,緣起非自性。 緣起與空寂──相順相成的──緣起故空寂,空寂故緣起。 空寂與自性┬─相順而相反──自性即空寂,空寂非自性。 └─相反而相成──無自性故空,空故即自性。 [P83]

  第六章 八不

  第一節 八事四對之解說

  龍樹的根本中論,開首以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 出的緣起開示中道。龍樹爲何以此緣起八不顯示中道?八不究竟含些甚麼意義?

  要明了八不,先要知道所不的八事。這八者,是兩兩相對的,即分做四對: 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先說生與滅:生滅,在佛法裏是重要的術語,叁法印 的諸行無常,即依生滅而說明的。此生與滅,或說爲有爲──諸行的四相:生、 住、異、滅。本無今有爲生,有而相續爲住,變化不居爲異,有而還無爲滅。如 人的成胎爲生,從成胎到發育完成健在爲住,一天天的衰老爲異,臨終的死亡爲 滅。或說爲叁有爲相:生、異、滅。住相含攝在異中,因爲一切法都在不息的變 [P84] 化,沒有絕對的安住性,不過在生而未滅的當中,稱此相對的安定爲住。此安住 即是變化不定的,所以或稱爲住異。或說生滅二相,依一般的事物相續看,可有 生滅當中的住異相;若從心識的活動去體察,是「即生即滅」,竟無片刻的安定 ,只可說生滅。雖有此四種、叁種、二種的不同,然基本原則,都是說明諸法從 生至滅與生了必歸于滅的過程,所以每以這基本的生滅說明無常。

  對于無常生滅的一切,細究起來,可有叁種:一、一期生滅,這是最現成的 ,人人可經驗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較長的時期,如上四相所說。 如約器界說,即成與壞,或成、住、壞。二、一念──剎那生滅,不論是有情的 無情的,一切都有生滅相,即存在的必歸于息滅。推求到所以生者必滅,即發覺 變化的並非突然,無時無刻不在潛移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剎那──短到不可 再短的時間,也還是在生滅變化中的。佛法說「一見不可再見」,因爲一眨眼間 ,所見的似乎一樣,而早已不是原樣了。莊子說:「交臂非故」,也是此義。這 個剎那生滅,好學深思的哲人們,都多少的推論到。近代的科學者,已證實人們 [P85] 的身體,不斷的在新陳代謝。但佛法還說到另一生滅,可稱爲大期生滅。衆生的 生死流轉,是無始來就生而滅滅而又生的,生滅滅生,構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 我們知道一念──剎那生滅,滅不是沒有了,還繼續地生滅滅生而形成一期的生 滅。從此可知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樣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稱 之爲生。到生死解脫的時候,纔名爲滅。這如緣起法所說的:「此生故彼生」, 即是生死的流轉──生;「此滅故彼滅」,即是流轉的還滅──滅。剎那生滅是 深細的;此大期生滅又是極悠遠的,每非一般人所知。

  更進一步來說與生滅有關系的有與無。「有」與「無」,依現代的術語說, 即存在與不存在。此有無與生滅,徹底的說,有著同一的意義。如緣起法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可知有與生爲一類, 無與滅又是一類。外道及一般人,每以爲有即是實有,無即實無,即什麼都沒有 了,這是極浮淺的見解。此一見解,即破壞因果相──和合與相續。佛法徹底反 對這樣的見解,稱之爲有見、無見。這有見、無見,佛法以生滅來否定它,代替 [P86] 它。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無,不過是因緣和合與離散的推移;存在與不存在, 不外乎諸法緣生緣滅的現象。即一切法爲新新非故,息息流變的有爲諸行,從不 斷地生滅無常觀,吐棄了有即實有,無即實無;或有者不可無,無者不可有的邪 見。一類世間學者,以抽象的思想方法,以爲宇宙根本的存在是有,與有相對的 不存在是無;從有到無,從無到有,而後成轉化的生滅。這是以爲先有無而後生 滅的。依佛法,凡是有的,必然是生的,離卻因緣和合生,即不會是有的。因此 ,因中有果論者的「有而未生」,爲佛法所破。「觀有無品」說:「有若不成者 ,無雲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壞名爲無」。這是說:依有法的變化趣于滅,滅 即是無。離了有法的變異即沒有滅,離了滅即沒有無。若滅是存在的滅,不是存 在的緣散而滅,那就是連無也無從說起。所以「觀六情品」說:「若使無有有, 雲何當有無」!這樣,有與生,滅與無,是有著同一的內容。生起就是有,滅去 即是無。一般人對于有與無,每落于靜止的觀察,所以都想象有與無約體性說, 以生滅爲約作用說。其實,體用如何可以割裂?佛法針對這點,以生滅爲有無, [P87] 如「觀叁相品」說。中觀者深研生滅到達剎那生滅,所以發揮生滅即有無,確立 動的宇宙觀。但從念念生滅而觀相續的緣起,那末有與生,無與滅,也不妨說有 相對的前後性。如十二緣起支中說的「取緣有,有緣生」即有在先而生在後;有 即潛在,生即實現。滅了而後歸于無,也好象滅在先而無在後。但這都約緣起假 名相續的意義說,否則會與外道說相混。此生與滅,含攝了哲學上的存在與不存 在,發生與消滅等命題。

  再說斷常:佛法中彈斥外道的有無,多用「生滅」。而此下的斷常、一異、 來出,爲當時外道戲論的焦點,所以多方的破斥他。常,在釋迦時代的外道,是 約時間變異中的永恒性說的。斷,是中斷,即不再繼續下去。例如外道執有神我 ,有此常住的神我,所以從前生到後生,從人間到天上,前者即後者,這種有我 論者即墮常見。如順世論者,不信有前世後世,以爲現在雖有我,死了即甚麼也 完了,這即是墮于斷見的斷滅論者。凡是佛法,決不作如是說。根本佛法以緣起 生滅爲出發,以無常而破斥此等常見;但無常是常性的否定,而並不是斷滅。佛 [P88] 法都說生滅與相續,此常與斷是極少引用爲正義的。然而不常不斷的生滅相續, 意義非常深玄。一分學者大談生滅相續,而又轉上了斷常之途。舉例說:薩婆多 部主張叁世有,一切法體是永遠如此的──法性常如。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 過去,說生滅,說相續,不過在作用上說。他們雖也說諸行無常,然依中觀者看 來,是落于常見的。如經部師,以種子現行來說明因果。然而從大期生滅的見地 去看,「涅槃滅相續,則墮于斷滅」(觀成壞品);從剎那生滅的見地去看,「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而今無,是則爲斷滅」(觀有無品)。他即使不 落于常見,斷見還不免呢!只要是執爲自性有,自相有的,是難于避免常斷過失 的,所以說:「若有所受法,即墮于斷常」(觀成壞品)。若法執爲實有,現在 如此,未來也應如此,即墮于常見。若說先有而後無,即是落于斷見。「觀有無 品」和「觀成壞品」,明確的指出這種思想的錯誤。『六十如理論』也曾說到: 「若有許諸法,緣起而實有,彼亦雲何能,不生常等過」?故此中所講的斷常, 是非常深廣的。甚至見有煩惱可斷,即斷見;有涅槃常住,即常見。而涅槃是「 [P89] 不斷亦不常,是…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探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