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今論▪P12

  ..續本文上一頁說名涅槃」(觀涅槃品)。總之,不見緣起真義,那恒常與變化 ,變與不變,爲此常見、斷見所攝。

  一異,是極重要的,印度六十二見即以此一見異見爲根本。現代辯證唯物論 所說的矛盾統一等,也不出一異的範圍。一即同一,異即別異,且說兩種看法: 一、如茶壺的整體是一(『金剛經』名爲一合相),壺上有蓋、有嘴、有把等是 異;人是一,眼、耳、手、足等即異。或名此一異爲有分與分:分即部分,有分 即能包攝部分的。換言之,就是全體與部分。全體即是一,全體內的部分即異。 然而如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部分,又即是「其小無內」的小一,統攝于有分的全 體。二、如此個體而觀察此外的一切屋宇鳥獸魚蟲草木等,此即一,而彼彼即異 ,所以異又譯爲種種。而此種種,或又統攝于一,即所謂「其大無外」的大一。 此外,如從類性去看,如說人,你、我、他都是人,即是同一;然我是張某,你 是李某,乃至智愚強弱各各不同,即是異。在此彼自他間,有共同的類性是一, 不同的性質是異。而此一中有異,異中有一,是可以種種觀待而施設的。勝論師 [P90] 有同異性句,即以一異爲原理,而使萬有爲一爲異,『中論』也有破斥。一異中 ,包括的意義極多。『華嚴經』明六相──總、別、同、異、成、壞;總別、同 異四相,即是此處所說的一異。緣起幻相,似一似異,而人或偏執一,偏執異, 或執有離開事實的一異原理。總之,這是世間重視的兩個概念。

  來出,出又作去。從此到彼曰去,從彼到此爲來。如變更觀點,那甲以爲從 甲到乙的去,而乙卻以爲從甲到乙爲來。來去即是運動,本是一回事,不過看從 那方面說吧了。世間的一切,我與法,凡是有生滅動變的,無不可以說爲來去。

  現在,更進說龍樹爲何只說這四對?爲什麼如此次第?『阿含經』中,如來 散說緣起的不常不斷等,龍樹特地總集的說此八不。依『阿含經』,不妨除去「 不生不滅」而換上「不有不無」。『阿含』的緣起論,是「外順世俗」,以生滅 的正觀而遣除有無、常斷、一異、來去的。但由于某些學者的未能「內契實性」 ,淺見地分別名相,而不能如實正觀緣起,說生說滅,依舊落入有無的窠臼。所 以深入緣起本性者,宣說不生不滅的緣起,遣除生滅──即有無的妄執,重行闡 [P91] 明釋迦的真義。大乘的八不緣起,吻合釋尊的深義,而從施設教相的方便說,是 富有對治的新精神。

  這四對,說明法的四相。無論是小到一極微,大到全法界,沒有不具備此四 相的,此四者是最一般而最主要的概念。我們必須記著,這四者是不能說爲前後 次第的,是「說有次第,理非前後」的。如順世間的意見說,不妨說有次第。佛 說:世間的學者,不依于有,即依于無。一切無不以「有」爲根本的概念,此「 有」bha^va,一般的── 自性妄執的見解,即是「法」「體」「物」,這是 抽象的而又極充實的。如不是這樣的有,即是無,什麼也不是的沒有。此有與無 ,是最普遍的概念,抽象的分析起來,是還沒有其它性質的。如將此有與無引入 時間的觀察中,即必然地成爲常見或者斷見。如有而不可無的即是常,先有而後 可無的即是斷。常斷,即在有無的概念中,加入時間的性質。『雜含』(九六一 經)說:「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于今斷滅,則是斷見」。如將此有無、常斷 ,引入空間的觀察,即考察同時的彼此關系時,即轉爲一見與異見。人類有精神 [P92] 與物質的活動,外道如執有神我常在者,即執身(心色)、命(神我)的別異; 如以爲身、命是一的,那即執我的斷滅而不存在了。此一異爲衆見的根本,比有 無與斷常的範圍更擴大;它通于有無──法體,斷常──時間,更通于空間的性 質。但這還是重于靜止的,法體實現于時、空中,即成爲來去:或爲時間的前後 移動,或爲空間的位置變化。法體的具體活動即來去,來去即比上叁者更有充實 內容了。此來去,如完滿的說,應爲「行、止」,『中論』「觀去來品」即說到 動靜二者。在『阿含經』中,外道即執爲「去」與「不去」。所以,如以世間學 者的次第說,即如此:

  圖片

  有無──── 法體

  斷常──── 時間、法體

  一異──── 空間、法體、時間

  來去──── 運動、法體、時間、空間

  

  如上面所說,中觀者是以此四相爲一切所必備的,決無先後的。釋尊的教說 [P93] ,以生滅爲叁法印的前提。生(異)滅,被稱爲「有爲之叁有爲相」,即「有爲

  」所以爲有爲的通相。原來,kriya^是力用或作用的意義kr!ta。即是「

  所作的」。佛說的「有爲」與「行」,原文都以此作用爲語根,如行sam!ska^ra是

  能動名詞,意思是(能)作成的,或生成的。而有爲的原語,是sam!skr!ta,爲

  受動分詞的過去格,意思是爲(因)所作成的。這爲因所成的有爲,以生滅爲相

  ,所以生滅爲因果諸行──有爲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質。因果諸行,是必然的新新

  生滅而流轉于發生、安住、變異、滅無的曆程。釋迦的緣起觀,以此生滅觀即動

  觀中,否定有見與無見。然佛以此生滅爲有爲諸行的通遍性,即從無而有從有還

  無的流轉中正觀一切,並非以此爲現象或以此爲作用,而想象此生滅背後的實體

  的。但有自性的學者,執生執滅,流爲有見無見的同道者。爲此,中觀者──大

  乘經義,從緣起本性空的深觀中,以此生滅替代有無而否定(除其執而不除其法

  )他。如從無自性的緣起而觀此四者:生滅即如幻如化的變化不居的心色等法,

  即不離時空的活動者。從特別明顯的見地去分別:生滅(法)的時間相,即相似 [P94] 相續,不斷而又不常的。生滅(法)的空間相,即相依相緣,不異而不即是一的

  。此生滅的運動相,實時空中的生滅者,生無所從來而滅無所至的。約如幻的無

  性緣起說,姑表擬之如下: 圖片

   +-----------------無----------------+

   | |

   | 來去相─── 運動、時間、空間 |

   生 似續相─── 運動、時間、空間 滅

   | 依緣相─── 運動、時間、空間 |

   | |

   +-----------------有----------------+

   第二節 不

  

  八不所不的八事四對,是一切法最一般的普遍特性。龍樹總舉此八事四對而 [P95] 各加一「不」字以否定之,雖祇是不此八事,實已總不了一切法。八事四對,爲

  一切法的基本通性,八者既皆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從此即可通達諸法畢竟

  空的實相。青目說:論主以此不生亦不滅的「二偈贊佛已,則爲已說第一義」。

  第一義是聖者所體證的境界,即一切法的真相、本性。他又說:「法雖無量,略

  說八事,則爲總破一切法」。他以破一切法盡顯第一義,解說此八不的。然青目

  的解說八不,分爲兩段:一、專就破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執著以顯第一義

  ,是約理說的。如法的實生既不可得,滅也就不可得了,無生那裏會有滅呢?生

  滅既不可得,斷常、一異、來去也就不可得了。二、舉事例以說明八不:如榖,

  離從前的谷種,並沒有今谷新生,故不生;而谷從無始來,還有現谷可得,故不

  滅。雖然谷是不生不滅的,以後後非前前,故不常;年年相續有谷,故不斷。由

  谷生芽、長葉、揚花、結實,即不一;然谷芽、谷葉、谷花、谷實,而非麥芽、

  麥葉、麥花、麥實,也不可說是完全別異的。谷不自他處而來,亦不從自體而出

  ,即不來不出。這可見青目的八不義,是即俗顯真的。古叁論師以青目此兩段文 [P96] :前者是依理說的,後者是據事說的。因爲八不非僅是抽象的,即在一一的事上

  以顯出八不。青目的舉谷爲例,即是就世俗谛以明第一義的好例。古代叁論師,

  以爲二谛皆應說不生不滅等的,那末青目爲何說不生等爲明第一義谛呢?古師說

  :青目所說的第一義,是指中道第一義說的,但此義極爲難知!   清辨釋也分爲二說:一、如說:「彼起滅、一異,第一義遮;彼斷常者,世

  俗中遮;彼來去者,或言俱遮」。這是說:生滅與一異,是約第一義谛而說爲不

  的;斷常即約世俗谛而說不的;來去,二谛中都不可得。這種說法,也有他相當

  的意義。因爲佛說緣起法是不斷不常的,緣起法是約世谛安立,所以世俗緣起法

  ,是不斷不常的,即此而顯生死相續的流轉,故清辨說不斷不常約世俗谛說。二

  、又說:「或有說言:如是一切第一義遮」。這以爲八不都約第一義谛的見地說

  ,因爲在第一義空中,生滅、斷常、一異、來去都是不可得的。清辨釋曾引到此

  二家的說法,第二說即與青目說同一。   約第一義以說明不生不滅等八不,當然是正確的,然僅此不能圓滿的了達八 [P97] 不。中國古叁論師,即不許此說爲能見龍樹的本義,以爲此第一義是約中道第一

  義說的。叁論師此說,著眼于中道,即真俗相即不離的立場,但這同基于第一義

  (聖者境地)的特色而成立。如以般若慧體證法法無自性的畢竟空,這是真谛(

  即第一義)的第一義;從體見空性而通達一切法是不生不…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探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