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今論▪P13

  ..續本文上一頁滅的如幻如化,這是世

  俗的第一義。若二谛並觀,此即中道的第一義了。這都從第一義空透出,都是從

  自性不可得中開顯出來的事理實相。依諸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了知諸法是如幻

  緣生的;也必須依此如幻緣生法,才能通達自性不可得。月稱等也這樣說:如說

  空,唯爲尋求自性,不能說自性空而可以破緣起諸法,但緣起法不能說不空。緣

  起即是無自性的緣起,所以也即是空。若說性空爲空,而緣起不空,即是未能了

  解不生不滅等的深義。所以八不的緣起,可簡括的說:以勝義自性空爲根本,即

  以第一義而說八不;勝義不離世俗一切法,即一切法而顯,所以通達真俗皆是不

  生不滅的,這才是八不的究竟圓滿義。   中國古叁論師,如嘉祥大師,于八不的解說,曾提出叁種方言,即以叁種說 [P98] 明的方式來顯示八不。今約取其義(不依其文),略爲說明:一、世谛遮性,真

  谛遮假。如說:世俗谛中,假生不生,假滅不滅;勝義谛中,也假生不生,假滅

  不滅。世俗與勝義雖都說爲假生不生,假滅不滅,而含義不同。世俗谛中爲破外

  道等的自性生滅,勝義谛中即破假生假滅,此即近于「空假名」師的思想。二、

  世谛遮性,真谛泯假。世谛說不生,這是破性生的。前一方言的破假,依此說:

  因緣假法如何可破?說破假,不過外人執假爲定有,執假成病,所以破斥他,其

  實假是不破的。那末,勝義谛中,假生不生,假滅不滅,是即于一切法的假生假

  滅而泯寂無相,不是撥無因緣的生滅。如偏取此解,即是「不空假名」師的思想

  ,和唯識宗的泯相證性,依他起不空也相近。叁、世谛以假遮性,真谛即假爲如

  。如說:世俗谛中,不自性生,不自性滅;而成其假生假滅。勝義谛中,即此無

  自性生滅的假生假滅,而成第一義的不生不滅。此即顯示假生假滅,是由于自性

  生滅的不可得;以自性生滅不可得,所以假生假滅。說此世谛的假生假滅,即是

  第一義的不生不滅,非是離假生假滅而別有不生不滅。以無自性的,所以假生假 [P99] 滅即爲勝義的不生不滅。此第叁種方言,能雙貫前兩種方言而超越它,即「假名

  空」者的正義。但說此叁種方言,以一二的兩種方言,纔顯出第叁種方言的究竟

  ;前二雖不徹底,也是一途的方便。這叁種方言:一、雙遮性假,二、遮性泯假

  ,叁、即假爲如,爲說明八不的主要方法。總之,古人解此八不義,有專約第一

  義谛說,通二谛說的不同。這應以說第一義谛者爲根本,以通明二谛者爲究竟。   更從淺顯處說:依佛的本義,緣起生滅,是約世谛安立的,以此空去妄執的

  斷常、一異、去來,即勝義的畢竟空。此爲佛與外道對辨,否定外道的斷常、一

  異、去來,而顯示佛法出勝外道之說。外道所計執的,即佛法中常說的十四不可

  記,即是執斷執常執一執異等。佛爲說緣起的生滅,即洗除斷常、一異、去來等

  的自性執。遮除此等妄執而顯示的緣起的生滅,即能隨順空義而契入涅槃的不生

  不滅。約有爲虛妄,遮除妄執而契證無爲,與中觀師所說的並沒有甚麼不同,但

  不須中觀師所說的八不。這在『中論』,也還保存此古意,如「觀法品」說:「

  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諸法從因緣生,非是無 [P100] 因生,從此遮除斷常、一異等過,即名實相。論又說:「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

  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這即是說,世尊的妙法甘露── 緣起(生滅)

  ,即能遮衆生妄執的斷常、一異。世尊教化的甘露味,能遮外道的情執,契合于

  甚深義──『阿含』即說緣起是甚深的,決非取相的學者所知。佛弟子依自己所

  體驗到的,窺見釋尊緣起的根本深義,與適應時代的偏執,所以廣說法空。今龍

  樹即總攝爲八不,以彰顯佛法深義。   八不所不的八不四事,已如上說。不的根據,即依緣起法而通達自性不可得

  。如生滅,「觀成壞品」雲:「若謂以現見,而有生滅者,則爲是癡妄,而見有

  生滅」。現見,不但是世俗的眼見,更是外道們由定心直覺到的。若以爲定中親

  證法有生滅,這不是真悟,而反是愚癡妄計。因爲諸法的自性不可得,更何可說

  法生法滅?如「觀業品」中說:「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

  不生故」。詳此,可知諸法的不生不滅等,即因諸法之本無自性而說。龍樹論中

  偏重破生,生破,滅當然也不成立。龍樹破生,是從兩方面而征破的:一、推究 [P101] 他如何而生?二、佛說法生,學者不解佛意,以爲「法」是一物,另有名爲「生

  」者,以爲「生」能生彼法。這如薩婆多部的不相應行的生滅實法,『中論』的

  「觀叁相品」,即廣破此執。   推究法的如何生起?不外有因生與無因生,如論中說:「諸法不自生,亦不

  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自生、他生、共生,這是計有因生;無因

  ,即計無因而生。一切法的生起,不出有因無因。這在一般學者,也以爲或有循

  著必然性的,或有偶然性的。必然性的,即由某些關系條件,必然的發生某果。

  此四生,如說眼識生,計自生者,以爲眼識是本有的,生即本有眼識的現起。計

  他生者,以爲眼識依根、境、明等衆緣而生,眼識從某種因緣中發生。計共生者

  ,以爲本有的眼識,與根、境等緣相合而後生起。這些皆是計有因生;還有計無

  因生。這四種,可以總括一切自性論者。自生,在論理上根本就不通,因爲自即

  不生,生即不自,說自己是存在的而又說從自己生。這不是矛盾嗎?他生,如眼

  識生,是根生的呢?還是境生,抑是光等緣生?若根不能生,境不能生,光等也 [P102] 不能生,那還可以說是他生嗎?自、他,既各各不能生,自他合的共生,當然也

  不能成立。無因生又與事實不相符,如一切是偶然的,即世間無因果軌律等可說

  。這有因生與無因生的四生,既皆不能生,那麼究竟怎麼生呢?佛法稱之爲因緣

  生。有些學者,以爲因緣生與他生、共生無何差別,這是沒有懂得緣生的真義。

  佛說的因緣生,是不屬于四生的。因爲四生都是計有自性生的,緣生是否定自性

  。凡執有自性的,即落于四生;緣生即如幻,不墮于四生。所以經中說:「若說

  緣生即無生,是中無有生自性」。不執有自性,即不犯前四生過,成緣生正義。   薩婆多部等以爲眼識是一自性有法,眼識生的「生」,又是一自性有法,各

  有自性。以此「生」有作用,能生起眼識;眼識之外,另有此能生眼識的「生」

  。自性論者,在剎那生滅的見地,有爲法有生住滅的叁有爲相,是不免有些困難

  的。龍樹曾以聚散來破斥:聚,是執生住滅叁者是同時存在的;散,是執生住滅

  叁者是前後各別的。在執有自性者,不論執聚或執散,論理上都是說不通的。比

  如時間最短不過的剎那,經部師和上座部他們,主張生滅不同時的,這不同時的 [P103] 前生後滅,約剎那心上說。若生時與滅時不同而又同在此一剎那心,則一剎那已

  可分爲前後兩時,即不能成立剎那是時間中最短的。而且,一切因果諸行在息息

  變滅中,決無生(或住)而不滅的,如『中論』「觀叁相品」說:「所有一切法

  ,皆是老死(異滅)相,終不見有法,離老死有住」。所以在最短的時間,經部

  與上座部,即不能成立有叁有爲相的生住滅,也即是不能在法的當體,了知其即

  生即滅的緣起正理,僅能粗相的在相續上說有生有滅。   薩婆多部是主張生住滅同時的,換句話說:有「生」時,即有「住」,也即

  有「滅」。但這在自性論者,論理上是矛盾的──自性論者是不能容許矛盾的。

  生時有住也有滅,則此法究竟是生是住還是滅?這是一個難題。在此,薩婆多部

  給以「體同時,用前後」的解說。他們說:「生」起生用的時候,雖已有「住」

  與「滅」的體,而還沒有起住用與滅用。這樣,「住」現起住用的時候,「生」

  與「滅」同在,而生的作用已息,滅的作用未來。等到「滅」現起作用時,同樣

  地,「生」「住」之體還現在,而作用已息。這樣說生住滅同時,而又說生住滅 [P104] 作用不同時,似乎可以避免作用的矛盾,而又可以成立同時有「叁有爲相」了。

  但在中觀者看來,「體同時,用前後」,是不可能的事。既說有前後的生等作用

  ,爲什麼不許生等的體有前後?生等的體既同時,爲何不許同時有生等的作用?

  把體用劃分兩截,事實上那會有離體之用、離用之體呢?所以,終不免『中論』

  「觀成壞品」所說的:「若言于生滅,而謂一時者,則于此陰死,即于此陰生」

  的過失。總之,各部所說的生住滅同時不同時,困難在執有自性的生住滅。執有

  自性,此即如此不可彼,彼即如彼不可此,即無法解說如來「即生即滅」的緣起

  正理。反之,唯有無自性執,了知一切法自性空,而後緣起的即生即滅,無不成

  立。   常與斷,特別是外道的執著。執時間上前後是同一的,即常;執前後非同一

  的,是斷。若常、若斷,這在『中論』裏,是不屑與共論的。因爲斷與常,違反

  緣起因果的事實。佛法中不問大乘小乘,都是主張不斷不常的。可是在法法自性

  有、自相有的見地上,這些佛法中的部派,雖不願意承認是常是斷,而到底不免 [P105] 于是常或是斷。如叁世實有者,以爲法體是本來如是的「自性恒如」;從未來(

  此法未起生用時)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有叁世的因果遷流,所以不常;而因

  果連續故不斷。然而可能沒有中斷的過失,但這叁世恒如的法法自體,又怎能不

  落于常見?又如現在實有論者,說過未非有,永遠的唯是現在剎那剎那的生滅。

  過去的剎那…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探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