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名涅槃」(观涅槃品)。总之,不见缘起真义,那恒常与变化 ,变与不变,为此常见、断见所摄。
一异,是极重要的,印度六十二见即以此一见异见为根本。现代辩证唯物论 所说的矛盾统一等,也不出一异的范围。一即同一,异即别异,且说两种看法: 一、如茶壶的整体是一(『金刚经』名为一合相),壶上有盖、有嘴、有把等是 异;人是一,眼、耳、手、足等即异。或名此一异为有分与分:分即部分,有分 即能包摄部分的。换言之,就是全体与部分。全体即是一,全体内的部分即异。 然而如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部分,又即是「其小无内」的小一,统摄于有分的全 体。二、如此个体而观察此外的一切屋宇鸟兽鱼虫草木等,此即一,而彼彼即异 ,所以异又译为种种。而此种种,或又统摄于一,即所谓「其大无外」的大一。 此外,如从类性去看,如说人,你、我、他都是人,即是同一;然我是张某,你 是李某,乃至智愚强弱各各不同,即是异。在此彼自他间,有共同的类性是一, 不同的性质是异。而此一中有异,异中有一,是可以种种观待而施设的。胜论师 [P90] 有同异性句,即以一异为原理,而使万有为一为异,『中论』也有破斥。一异中 ,包括的意义极多。『华严经』明六相──总、别、同、异、成、坏;总别、同 异四相,即是此处所说的一异。缘起幻相,似一似异,而人或偏执一,偏执异, 或执有离开事实的一异原理。总之,这是世间重视的两个概念。
来出,出又作去。从此到彼曰去,从彼到此为来。如变更观点,那甲以为从 甲到乙的去,而乙却以为从甲到乙为来。来去即是运动,本是一回事,不过看从 那方面说吧了。世间的一切,我与法,凡是有生灭动变的,无不可以说为来去。
现在,更进说龙树为何只说这四对?为什么如此次第?『阿含经』中,如来 散说缘起的不常不断等,龙树特地总集的说此八不。依『阿含经』,不妨除去「 不生不灭」而换上「不有不无」。『阿含』的缘起论,是「外顺世俗」,以生灭 的正观而遣除有无、常断、一异、来去的。但由于某些学者的未能「内契实性」 ,浅见地分别名相,而不能如实正观缘起,说生说灭,依旧落入有无的窠臼。所 以深入缘起本性者,宣说不生不灭的缘起,遣除生灭──即有无的妄执,重行阐 [P91] 明释迦的真义。大乘的八不缘起,吻合释尊的深义,而从施设教相的方便说,是 富有对治的新精神。
这四对,说明法的四相。无论是小到一极微,大到全法界,没有不具备此四 相的,此四者是最一般而最主要的概念。我们必须记着,这四者是不能说为前后 次第的,是「说有次第,理非前后」的。如顺世间的意见说,不妨说有次第。佛 说:世间的学者,不依于有,即依于无。一切无不以「有」为根本的概念,此「 有」bha^va,一般的── 自性妄执的见解,即是「法」「体」「物」,这是 抽象的而又极充实的。如不是这样的有,即是无,什么也不是的没有。此有与无 ,是最普遍的概念,抽象的分析起来,是还没有其它性质的。如将此有与无引入 时间的观察中,即必然地成为常见或者断见。如有而不可无的即是常,先有而后 可无的即是断。常断,即在有无的概念中,加入时间的性质。『杂含』(九六一 经)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将此有无、常断 ,引入空间的观察,即考察同时的彼此关系时,即转为一见与异见。人类有精神 [P92] 与物质的活动,外道如执有神我常在者,即执身(心色)、命(神我)的别异; 如以为身、命是一的,那即执我的断灭而不存在了。此一异为众见的根本,比有 无与断常的范围更扩大;它通于有无──法体,断常──时间,更通于空间的性 质。但这还是重于静止的,法体实现于时、空中,即成为来去:或为时间的前后 移动,或为空间的位置变化。法体的具体活动即来去,来去即比上三者更有充实 内容了。此来去,如完满的说,应为「行、止」,『中论』「观去来品」即说到 动静二者。在『阿含经』中,外道即执为「去」与「不去」。所以,如以世间学 者的次第说,即如此:
图片
有无──── 法体
断常──── 时间、法体
一异──── 空间、法体、时间
来去──── 运动、法体、时间、空间
如上面所说,中观者是以此四相为一切所必备的,决无先后的。释尊的教说 [P93] ,以生灭为三法印的前提。生(异)灭,被称为「有为之三有为相」,即「有为
」所以为有为的通相。原来,kriya^是力用或作用的意义kr!ta。即是「
所作的」。佛说的「有为」与「行」,原文都以此作用为语根,如行sam!ska^ra是
能动名词,意思是(能)作成的,或生成的。而有为的原语,是sam!skr!ta,为
受动分词的过去格,意思是为(因)所作成的。这为因所成的有为,以生灭为相
,所以生灭为因果诸行──有为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质。因果诸行,是必然的新新
生灭而流转于发生、安住、变异、灭无的历程。释迦的缘起观,以此生灭观即动
观中,否定有见与无见。然佛以此生灭为有为诸行的通遍性,即从无而有从有还
无的流转中正观一切,并非以此为现象或以此为作用,而想象此生灭背后的实体
的。但有自性的学者,执生执灭,流为有见无见的同道者。为此,中观者──大
乘经义,从缘起本性空的深观中,以此生灭替代有无而否定(除其执而不除其法
)他。如从无自性的缘起而观此四者:生灭即如幻如化的变化不居的心色等法,
即不离时空的活动者。从特别明显的见地去分别:生灭(法)的时间相,即相似 [P94] 相续,不断而又不常的。生灭(法)的空间相,即相依相缘,不异而不即是一的
。此生灭的运动相,实时空中的生灭者,生无所从来而灭无所至的。约如幻的无
性缘起说,姑表拟之如下: 图片
+-----------------无----------------+
| |
| 来去相─── 运动、时间、空间 |
生 似续相─── 运动、时间、空间 灭
| 依缘相─── 运动、时间、空间 |
| |
+-----------------有----------------+
第二节 不
八不所不的八事四对,是一切法最一般的普遍特性。龙树总举此八事四对而 [P95] 各加一「不」字以否定之,虽祇是不此八事,实已总不了一切法。八事四对,为
一切法的基本通性,八者既皆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从此即可通达诸法毕竟
空的实相。青目说:论主以此不生亦不灭的「二偈赞佛已,则为已说第一义」。
第一义是圣者所体证的境界,即一切法的真相、本性。他又说:「法虽无量,略
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他以破一切法尽显第一义,解说此八不的。然青目
的解说八不,分为两段:一、专就破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的执着以显第一义
,是约理说的。如法的实生既不可得,灭也就不可得了,无生那里会有灭呢?生
灭既不可得,断常、一异、来去也就不可得了。二、举事例以说明八不:如榖,
离从前的谷种,并没有今谷新生,故不生;而谷从无始来,还有现谷可得,故不
灭。虽然谷是不生不灭的,以后后非前前,故不常;年年相续有谷,故不断。由
谷生芽、长叶、扬花、结实,即不一;然谷芽、谷叶、谷花、谷实,而非麦芽、
麦叶、麦花、麦实,也不可说是完全别异的。谷不自他处而来,亦不从自体而出
,即不来不出。这可见青目的八不义,是即俗显真的。古三论师以青目此两段文 [P96] :前者是依理说的,后者是据事说的。因为八不非仅是抽象的,即在一一的事上
以显出八不。青目的举谷为例,即是就世俗谛以明第一义的好例。古代三论师,
以为二谛皆应说不生不灭等的,那末青目为何说不生等为明第一义谛呢?古师说
:青目所说的第一义,是指中道第一义说的,但此义极为难知! 清辨释也分为二说:一、如说:「彼起灭、一异,第一义遮;彼断常者,世
俗中遮;彼来去者,或言俱遮」。这是说:生灭与一异,是约第一义谛而说为不
的;断常即约世俗谛而说不的;来去,二谛中都不可得。这种说法,也有他相当
的意义。因为佛说缘起法是不断不常的,缘起法是约世谛安立,所以世俗缘起法
,是不断不常的,即此而显生死相续的流转,故清辨说不断不常约世俗谛说。二
、又说:「或有说言:如是一切第一义遮」。这以为八不都约第一义谛的见地说
,因为在第一义空中,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不可得的。清辨释曾引到此
二家的说法,第二说即与青目说同一。 约第一义以说明不生不灭等八不,当然是正确的,然仅此不能圆满的了达八 [P97] 不。中国古三论师,即不许此说为能见龙树的本义,以为此第一义是约中道第一
义说的。三论师此说,着眼于中道,即真俗相即不离的立场,但这同基于第一义
(圣者境地)的特色而成立。如以般若慧体证法法无自性的毕竟空,这是真谛(
即第一义)的第一义;从体见空性而通达一切法是不生不…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