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空
空,是佛教所共同的,而中观家的观法不尽与他派相同。如『大智度论』卷 十二说有三种空:一、分破空,二、观空,三、十八空。「分破空」,即台宗所 说的析法空。如举!5貚为喻,将!5貚析至极微,再分析到无方分相,即现空相,所以 极微名为「邻虚」。这是从占有空间的物质上说,若从占有时间者说,分析到剎 那──最短的一念,没有前后相,再也显不出时间的特性时,也可以现出空相。 [P71] 由此分破的方法,分析时空中的存在者而达到空。「观空」,这是从观心的作用 上说。如观!5貚为青,即成青!5貚;观!5貚为黄,即成黄!5貚等。十遍处观等,就是此一 方法的具体说明。由观空的方法,知所观的外境是空。这境相空的最好例子,如 一女人:冤仇看了生瞋,情人见了起爱,儿女见了起敬,鸟兽望而逃走。所以, 好恶、美丑,都是随能观心的不同而转变的,境无实体,故名观空。「十八空」 ,『般若经』着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体,都是不可得而当体 即空的。『大智度论』虽说有三种空观,然未分别彻底与不彻底。依龙树论,这 三种空观,都可以使人了解空义,虽所了解的有深浅不同,然究不失为明空的方 便,所以『智度论』兼容并包的说有三空。若细考大小乘各派的说法,则分破空 是阿毗达磨论师所常用的方法。如有部,以观慧析色至邻虚,过此即成为空。然 而有部不承认一切法皆空,反认为有自性有的极微。因分析而知某些是假合有的 ,某些是假有所依的原素──即最后的极微。心法也用此法分析到剎那念。这种 方法,并不能达到一切皆空的结论,反而成为实有自性的根据。如分析极微至最 [P72] 后,有说有方分的,有说无方分的,也有说有方而无分的,但无论如何,最后总 都是有实在性的极微。如古人说: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终古不尽。这种分破空 法,本即『阿含经』说到的「散空」;不彻底而可以用为方便,所以龙树也把它 引用了来。观空,是唯识宗等所使用的空观。这一方法,经部师即大加应用。经 部师说十二处──根境非实,即成立了所观的境是非实有的。后来大乘的唯识学 者,极端的使用此观空,如说:「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如鱼见水为舍宅,天见为琉璃,鬼见为脓血,人见为清水,这 可见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实的,是随各自业报的认识不同而转变的。『阿毗达 磨大乘经』,瑜伽师,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无分别智体证离言自 性的。这参考『摄大乘论』等,即可完全明白。观空与分破空不同:分破空,因 分析假实而成立假名者为空的;观空,则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所观境界的无所 有。观空,也同样的不能达到一切法毕竟空,因为观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观的心以 观外境不可得的,能观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观空来成其为空,所以应用 [P73] 观空的结果,必然地要达到有心无境的思想。境空心有,固也可以为了达空义的 方便,然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但所空的不能彻底,而将不当空的也空掉了。即如 分破空的学者,承认有实自性的极微和心心所,而由极微等所合成的现象,或五 蕴所和合成的我,以为都是假法。他忽略了假法的缘起性,即是说,他们不承认 一切法是缘起的。因此,一方面不能空得彻底,成增益执;另方面,将不该破坏 的缘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损减执。唯识学者把缘起法统统的放在心心所法── 依他起性上,不能到达心无自性论;对于六尘──境的缘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 尽契中道。龙树菩萨所发挥的空义,是立足于自性空的,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 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
『智度论』(卷七十四)又说有三种空:一、三昧(心)空,二、所缘(境 )空,三、自性空。「三昧空」,与上面三空中的观空不同。这是就修空观── 三三昧的时候,在能观的心上所现的空相说的。如十遍处观,在观青的时候,一 切法皆青,观黄时一切法皆黄,青黄等都是观心上的观境。这样,空也是因空观 [P74] 的观想而空的。经上说种种法空,但依能观的观慧而观之为空,于外境上不起执 着而离戏论,所以名空,而实此种种法是不空的。这等于说:空是观心想象所成 的,不是法的本相。这样,必执有不空的,不能达到也不会承认一切法空的了义 教说。「所缘空」,与上说相反,是所缘的境界是空的,能观心这才托所缘空境 而观见它是空。此所缘空,即必然是能观不空,这与前三空中的观空相近。不过 ,观空约境随观心而转移说,所缘空约所缘境无实说。龙树曾评论道:「有人言 :三三昧无相无作心数法名为空,空故能观诸法空。有人言:外所缘色等诸法皆 空,缘外空故名为空三昧。此中佛说,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缘外色等诸法 故空。……离是二边说中道,所谓诸法因缘和合生,是和合法无有一定法故空」 。龙树所明此──『般若经』中所说的「无有一定法故空」,即说一切法缘合而 成,缘合即无定性,无定性即是空,此空即指无自性的毕竟空说。由此可知,中 观的空义,约缘起法的因果说,从缘起而知无自性,因无自性而知一切法毕竟皆 空。若偏于三昧空或所缘空,专在认识论上说,不能即缘起知空,即不能达到一 [P75] 切法空的结论。
自空与他空,系两种不同的空观。譬如观花空,自空者说:花的当体就是空 的。他空者说:此花上没有某些,所以说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如「瑜伽论 」的「真实义品」说:「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 ,可说为空」。这即是说:在此法上由于空去彼法,没有彼法可以说为空,但于 此法是有的。唯识学者说空,无论如何巧妙的解说,永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 此他空论,也不是唯识学所特创的,他的渊源即远从萨婆多部而来。有名的世友 论师曾说:空与无我不同,无我是究竟了义的,空不是究竟了义的。如说五蕴无 我,这是彻底的,确乎是无我的;若说五蕴为空,这不是彻底的。由于五蕴无我 ,所以佛说空,而于此色、受等五蕴却是不可空的。如解经说「诸行空」,也说 :诸行中无我我所,所以是空,不是诸行的行空。唯识学者继承此种思想,所以 说:由于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相,名之为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说为 空的。这种他空论,早已根深蒂固而必然的与自性有论相结合。说得远一点,他 [P76] 空的思想,早见于『中阿含经』中,如『中阿含经』的『小空经』,就是他空论 。这种思想,与西北印度的佛教有关。『小空经』中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 存某一些──本是禅定次第法,称之为空,而不能一切空的。此经以「鹿子母堂 空」为喻,如说鹿子母讲堂空,是说讲堂中没有牛羊等所以说空,非讲堂是空, 也不是讲堂里没有比丘,更不是别处没有牛羊,纔说为空。这是浮浅的空观,『 楞伽经』称之为「彼彼空」,最粗而不应该用的。这种「由彼故空,彼实是无; 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的空观,有种种的样式,而根本的方法不变。所以唯识学 者的空义,实以西北印的他空论为本,虽接受了大乘的一切法空说,而究竟隔着 的。至于自空,也是渊源于『阿含』的。如『杂阿含经』说:「常空……我我所 空,性自尔故」。这即是说:常、我、我所的当体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 我所等不空。常、我、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为常、我、我所的性自尔故。又如 『杂阿含』的『胜义空经』(三三五经)说:无我我所而有因果业报流转事,但 不是胜义谛中有此因果业报流转等,所以说:「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 [P77] 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缘起因果的相续有,是世俗的,胜义谛中即无我我 所而空。世俗有与胜义空,此经即概略指出了。总之,自空乃即法的当体而明空 ,他空则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所以中观所说的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 ,他空论者是不能承认的。他们照着自己的意见而修正说:一切皆空是不了义的 ,这与自性空者处于相反的立场。后来唯识学者论空,只约遣去遍计所执说;不 但不能说缘起即空所显,也不能当下确认诸法皆空,所以自空与他空是根本不同 。假使引用『成唯识论』所说:「若执唯识是实有者,亦是法执」,以为唯识也 说缘起心心所法空,不免附会。
我觉得中观者的一切法空,主要是从缘起因果而显的,而唯识宗是从认识论 上说的。唯识者以为从因果缘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不彻底的;大乘应从认识 上说。如『摄大乘论』说:「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 性」。无自性,不是说自性完全没有。如未来法,在未来而生,必待因缘而决无 自然生的,所以名无自然性。过去已灭无体,即颂中的自体无。现在生灭不住, [P78] 即颂中的自性不坚住。这是约三世因果的流动,说无自性。『阿含经』有这种说 法,所以『摄论』以为这是共小乘的。「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这是约遍 计无自性讲,于一切法执自相、共相、我相、法相等,都是依名计义,依义计名 而假名施设的,不是自相有的;离此遍计的非自相有,即大乘的空无自性说,这 是唯识学者自命为不共小乘的地方。然细究这「执取相不有」,『阿含经』也多 说到「不可取,不可得」。「如执取不有」,声闻学者确乎也是可以达到的。『 杂阿含』(九二六经)说:迦旃延入真实──胜义禅时,不取一切相而入禅。别 译又说:「但以假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真实 义品」引此以为离言法性的教证,焉能说声闻法无此?由此可知,认识上不执取 种种相的空,也是共小乘的。依…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