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今論▪P10

  ..續本文上一頁

  

  第叁節 空

  空,是佛教所共同的,而中觀家的觀法不盡與他派相同。如『大智度論』卷 十二說有叁種空:一、分破空,二、觀空,叁、十八空。「分破空」,即臺宗所 說的析法空。如舉!5貚爲喻,將!5貚析至極微,再分析到無方分相,即現空相,所以 極微名爲「鄰虛」。這是從占有空間的物質上說,若從占有時間者說,分析到剎 那──最短的一念,沒有前後相,再也顯不出時間的特性時,也可以現出空相。 [P71] 由此分破的方法,分析時空中的存在者而達到空。「觀空」,這是從觀心的作用 上說。如觀!5貚爲青,即成青!5貚;觀!5貚爲黃,即成黃!5貚等。十遍處觀等,就是此一 方法的具體說明。由觀空的方法,知所觀的外境是空。這境相空的最好例子,如 一女人:冤仇看了生瞋,情人見了起愛,兒女見了起敬,鳥獸望而逃走。所以, 好惡、美醜,都是隨能觀心的不同而轉變的,境無實體,故名觀空。「十八空」 ,『般若經』著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體,都是不可得而當體 即空的。『大智度論』雖說有叁種空觀,然未分別徹底與不徹底。依龍樹論,這 叁種空觀,都可以使人了解空義,雖所了解的有深淺不同,然究不失爲明空的方 便,所以『智度論』兼容並包的說有叁空。若細考大小乘各派的說法,則分破空 是阿毗達磨論師所常用的方法。如有部,以觀慧析色至鄰虛,過此即成爲空。然 而有部不承認一切法皆空,反認爲有自性有的極微。因分析而知某些是假合有的 ,某些是假有所依的原素──即最後的極微。心法也用此法分析到剎那念。這種 方法,並不能達到一切皆空的結論,反而成爲實有自性的根據。如分析極微至最 [P72] 後,有說有方分的,有說無方分的,也有說有方而無分的,但無論如何,最後總 都是有實在性的極微。如古人說: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終古不盡。這種分破空 法,本即『阿含經』說到的「散空」;不徹底而可以用爲方便,所以龍樹也把它 引用了來。觀空,是唯識宗等所使用的空觀。這一方法,經部師即大加應用。經 部師說十二處──根境非實,即成立了所觀的境是非實有的。後來大乘的唯識學 者,極端的使用此觀空,如說:「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如魚見水爲舍宅,天見爲琉璃,鬼見爲膿血,人見爲清水,這 可見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實的,是隨各自業報的認識不同而轉變的。『阿毗達 磨大乘經』,瑜伽師,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無分別智體證離言自 性的。這參考『攝大乘論』等,即可完全明白。觀空與分破空不同:分破空,因 分析假實而成立假名者爲空的;觀空,則在認識論的觀點,說明所觀境界的無所 有。觀空,也同樣的不能達到一切法畢竟空,因爲觀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觀的心以 觀外境不可得的,能觀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觀空來成其爲空,所以應用 [P73] 觀空的結果,必然地要達到有心無境的思想。境空心有,固也可以爲了達空義的 方便,然在某種意義上講,不但所空的不能徹底,而將不當空的也空掉了。即如 分破空的學者,承認有實自性的極微和心心所,而由極微等所合成的現象,或五 蘊所和合成的我,以爲都是假法。他忽略了假法的緣起性,即是說,他們不承認 一切法是緣起的。因此,一方面不能空得徹底,成增益執;另方面,將不該破壞 的緣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損減執。唯識學者把緣起法統統的放在心心所法── 依他起性上,不能到達心無自性論;對于六塵──境的緣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 盡契中道。龍樹菩薩所發揮的空義,是立足于自性空的,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 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

  『智度論』(卷七十四)又說有叁種空:一、叁昧(心)空,二、所緣(境 )空,叁、自性空。「叁昧空」,與上面叁空中的觀空不同。這是就修空觀── 叁叁昧的時候,在能觀的心上所現的空相說的。如十遍處觀,在觀青的時候,一 切法皆青,觀黃時一切法皆黃,青黃等都是觀心上的觀境。這樣,空也是因空觀 [P74] 的觀想而空的。經上說種種法空,但依能觀的觀慧而觀之爲空,于外境上不起執 著而離戲論,所以名空,而實此種種法是不空的。這等于說:空是觀心想象所成 的,不是法的本相。這樣,必執有不空的,不能達到也不會承認一切法空的了義 教說。「所緣空」,與上說相反,是所緣的境界是空的,能觀心這才托所緣空境 而觀見它是空。此所緣空,即必然是能觀不空,這與前叁空中的觀空相近。不過 ,觀空約境隨觀心而轉移說,所緣空約所緣境無實說。龍樹曾評論道:「有人言 :叁叁昧無相無作心數法名爲空,空故能觀諸法空。有人言:外所緣色等諸法皆 空,緣外空故名爲空叁昧。此中佛說,不以空叁昧故空,亦不以所緣外色等諸法 故空。……離是二邊說中道,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是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空」 。龍樹所明此──『般若經』中所說的「無有一定法故空」,即說一切法緣合而 成,緣合即無定性,無定性即是空,此空即指無自性的畢竟空說。由此可知,中 觀的空義,約緣起法的因果說,從緣起而知無自性,因無自性而知一切法畢竟皆 空。若偏于叁昧空或所緣空,專在認識論上說,不能即緣起知空,即不能達到一 [P75] 切法空的結論。

  自空與他空,系兩種不同的空觀。譬如觀花空,自空者說:花的當體就是空 的。他空者說:此花上沒有某些,所以說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如「瑜伽論 」的「真實義品」說:「由彼故空,彼實是無;于此而空,此實是有:由此道理 ,可說爲空」。這即是說:在此法上由于空去彼法,沒有彼法可以說爲空,但于 此法是有的。唯識學者說空,無論如何巧妙的解說,永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 此他空論,也不是唯識學所特創的,他的淵源即遠從薩婆多部而來。有名的世友 論師曾說:空與無我不同,無我是究竟了義的,空不是究竟了義的。如說五蘊無 我,這是徹底的,確乎是無我的;若說五蘊爲空,這不是徹底的。由于五蘊無我 ,所以佛說空,而于此色、受等五蘊卻是不可空的。如解經說「諸行空」,也說 :諸行中無我我所,所以是空,不是諸行的行空。唯識學者繼承此種思想,所以 說:由于依他起上,遠離遍計所執相,名之爲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說爲 空的。這種他空論,早已根深蒂固而必然的與自性有論相結合。說得遠一點,他 [P76] 空的思想,早見于『中阿含經』中,如『中阿含經』的『小空經』,就是他空論 。這種思想,與西北印度的佛教有關。『小空經』中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 存某一些──本是禅定次第法,稱之爲空,而不能一切空的。此經以「鹿子母堂 空」爲喻,如說鹿子母講堂空,是說講堂中沒有牛羊等所以說空,非講堂是空, 也不是講堂裏沒有比丘,更不是別處沒有牛羊,纔說爲空。這是浮淺的空觀,『 楞伽經』稱之爲「彼彼空」,最粗而不應該用的。這種「由彼故空,彼實是無; 于此而空,此實是有」的空觀,有種種的樣式,而根本的方法不變。所以唯識學 者的空義,實以西北印的他空論爲本,雖接受了大乘的一切法空說,而究竟隔著 的。至于自空,也是淵源于『阿含』的。如『雜阿含經』說:「常空……我我所 空,性自爾故」。這即是說:常、我、我所的當體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 我所等不空。常、我、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爲常、我、我所的性自爾故。又如 『雜阿含』的『勝義空經』(叁叁五經)說:無我我所而有因果業報流轉事,但 不是勝義谛中有此因果業報流轉等,所以說:「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生 [P77] 故彼生,謂無明緣行……」。緣起因果的相續有,是世俗的,勝義谛中即無我我 所而空。世俗有與勝義空,此經即概略指出了。總之,自空乃即法的當體而明空 ,他空則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所以中觀所說的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 ,他空論者是不能承認的。他們照著自己的意見而修正說:一切皆空是不了義的 ,這與自性空者處于相反的立場。後來唯識學者論空,只約遣去遍計所執說;不 但不能說緣起即空所顯,也不能當下確認諸法皆空,所以自空與他空是根本不同 。假使引用『成唯識論』所說:「若執唯識是實有者,亦是法執」,以爲唯識也 說緣起心心所法空,不免附會。

  我覺得中觀者的一切法空,主要是從緣起因果而顯的,而唯識宗是從認識論 上說的。唯識者以爲從因果緣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不徹底的;大乘應從認識 上說。如『攝大乘論』說:「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 性」。無自性,不是說自性完全沒有。如未來法,在未來而生,必待因緣而決無 自然生的,所以名無自然性。過去已滅無體,即頌中的自體無。現在生滅不住, [P78] 即頌中的自性不堅住。這是約叁世因果的流動,說無自性。『阿含經』有這種說 法,所以『攝論』以爲這是共小乘的。「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這是約遍 計無自性講,于一切法執自相、共相、我相、法相等,都是依名計義,依義計名 而假名施設的,不是自相有的;離此遍計的非自相有,即大乘的空無自性說,這 是唯識學者自命爲不共小乘的地方。然細究這「執取相不有」,『阿含經』也多 說到「不可取,不可得」。「如執取不有」,聲聞學者確乎也是可以達到的。『 雜阿含』(九二六經)說:迦旃延入真實──勝義禅時,不取一切相而入禅。別 譯又說:「但以假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真實 義品」引此以爲離言法性的教證,焉能說聲聞法無此?由此可知,認識上不執取 種種相的空,也是共小乘的。依…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探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