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相、 事理,但因或有所偏重,漸漸現出不同的形態來!佛法既然是一味的,則空有、 性相等在此一味的融貫上,是可有相對的側重而不應該脫節的。若有了彼此不相 融貫的現象,則空有、性相等間,必有其脫節處。這如不是兩方面都錯,那必是 其中的一面不對!還有,大小乘佛法,無不說性相、空有、事理的,對于空宗與 有宗的分別,不要以爲有宗就只說有而不談空,空宗不談有而只說空,也不要以 爲空宗與有宗都談有空而就沒有空宗與有宗的差別。 [P255]
後世學者以中觀的勝義空爲空宗;以說勝義一切空爲不了義的是有宗。但從 全體佛法中的空有相對側重去看空有二宗,空有之诤,如一般哲學上的唯心、唯 物之爭一樣。如某一唯物論者,有人批評起來,某些地方不能徹底的唯物,還是 唯心的。唯心論的哲學家,有些地方也不能徹底的唯心,也有接近于唯物的。佛 法中的空有二宗,也有這種的傾向。所以可作如下的解說:一切外道是有宗,佛 法是空宗。因爲出世的佛法,必是符合于叁法印、叁解脫門的。外道是有我論的 ,佛法是無我論的,說一切法歸于空寂,這是佛法與外道的不同處。不但大乘法 如此,聲聞法也如此。所以『法華經』稱佛陀爲「破有法王」。又佛法有大乘小 乘,可以說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此與前一對意義多少不同。凡是大乘,都 是說一切法空的,至于說空是了義或不了義,那是大乘學者對于一切法空進一步 的抉擇。大乘佛法的基本論題,是一切法本來不生,本性空寂,這是遍一切大乘 經的。聲聞佛法對此說得很少,所說的也不大明顯。聲聞的常道,是側重于緣起 的事相,多發揮緣起有而說無我的。有一分小乘學者,因此執法爲實有。故大體 [P256] 上,可說是小乘談有,大乘說空。中觀者不承認聲聞乘執有,或決定不了法空, 這裏不過是依學派的各有偏重而說。唯識學者曾分小乘學派爲六宗:從我法俱有 宗到第六諸法但名宗。即空義的逐漸增明,漸與大乘空義相鄰近。中國地論學者 也分爲四宗,說到毗昙有與成實空。這可見空有二義,單在小乘學派中也是存在 的。此小乘六宗,不是漸次進化到如此的,是古代學者將發展的學派,從空義淺 深的觀點而組成如此次第的。這樣,聲聞乘對外道,聲聞乘是空宗;若聲聞乘對 大乘說,則可稱爲有宗。在聲聞佛法中,如法無去來宗對法有我無宗,空義增勝 ,但望于諸法但名宗,那仍是多說有。這些,都是在相對的比較下,有此空有的 階段不同。在大乘一切空義中,又轉出叁大系統來:或說遍計執無,依圓是有, 如虛妄唯識宗。以妄執是無,事理是有,所破除的一切妄執,比起聲聞乘來廣大 得多。進一步,如真常唯心論者,則說一切事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即是空的,依 他起法也空,較之唯識空義又增勝了。但若以中觀的空宗來說:世俗谛法,一切 皆有,勝義谛中,一切皆空。說假有則一切無非假有,就是涅槃也如幻如化。勝 [P257] 義說空,則一切法皆空寂。到此,空義才臻于究極,也才算是空到家了。但在勝 義空宗中,承認一切皆空而于世俗谛中許是實有的中觀者,如清辨論師等,還帶 有有宗氣息。必須說世俗一切假有,這才是徹底的空宗。依此差降層次,相對的 安立有空二宗。但真正徹底的空宗,那唯有中觀者,唯有確立二谛都無自性的中 觀者。
有宗,也還是說空的,他所以不是究竟的空義,不合于中觀的了義,這可以 從各宗派明空的方法去了解,即可以看出他們口口說空,而實在是念念不空的思 想。今舉例說明:如薩婆多部是法有我無宗,何以我是無而法是有?所以說有或 說無的理,是依于認識論而說的。凡是事相與理性(事相方面的因果法;理性方 面的如不生不滅的涅槃等法),或心與境,這些都是可知境;凡是可知的,即是 實有的,確實如此,任作若何的分析,這些法的自相是不失的。故事理、心境等 ,一切皆是實有的,即勝義有。依勝義有而相續、和合有的,是世俗有。這都是 有的,不能說空。但在認識這有爲、無爲的一切法時,有因爲認識錯誤,有錯亂 [P258] 的行相現起,于此錯亂行相的執著爲如何如何,這是沒有的,是空的。如薩婆多 部以色、香、味、觸、地、水、火、風等八微和合而有瓶、柱等,以爲能成瓶等 八微是真實有,八微所現起的瓶柱等是假有。此假有的瓶、柱,也不應是空,因 爲假是依實立的,假有是用,用是不離體的,所以勝義是有,世俗也是有。若人 不知瓶等是和合相續的,將瓶等看作是整個的,不變的,這是認識的錯誤──行 相錯亂,此行相錯亂所執的,才是沒有的。如說我是五蘊和合而有的,五蘊是勝 義有,依勝義的五蘊而建立假有的補特伽羅我。若于補特伽羅的假有法,執爲常 、一、實在的我,這種錯誤認識的我,才是應該破除的。這種明空的方法,只能 破除小部分的執著。故薩婆多部所說實有、假有,都是不可空的,空的僅是主觀 認識的錯誤。這樣的空,僅是心理的誤覺,而與心境事理無關。
進一步,如唯識宗的空。他信受一切法空性,但此空性是依于依他有法遠離 遍計所執而顯的,此空性是勝義有。唯識者是不同于小乘的。有爲法的心、境中 ,如薩婆多部所說,于境上所起的錯亂行相,當然是沒有的。認識上的境相,如 [P259] 不了解心境的關連,不知道境不是離心而獨立的客觀存在,有此心生有此境現的 ,這種現似外境,也是空的。唯識家的意思,不單是有此孤零零的心,境是以虛 妄分別心爲自性的,這種不離心的境,也是有的,屬于緣起的因果,不可說空。 若現有離心而外在的境,這是遍計所執,是應該空的。甚至說離境而有實在的心 ,也是錯亂的,空的。唯識者的空義,比起薩婆多部來,範圍是更廣大了。所空 的內容,不但行相的錯亂是空,即現起的境界,好象是有安定的、實在的、離心 獨立的自體不空,而實是惑業熏習的妄現。此現似外境,薩婆多部以此爲真實有 的,唯識宗即不計爲實。護法論師以七識的執著我法爲遍計所執,是空的。其實 ,心生時似義顯現,在心識中有實在境相顯現,自然地如此顯現,這即是遍計所 執,非破除不能解脫。唯識者說境空,或說離心的外境是空,是空有隔別的,說 境空即等于沒有,而緣起的事實,使他不能不承認不離心的現境爲不空。所以他 說現似外境空,即同時承認唯心的內境不空;說是遍計執空,即說依他的心識不 空。即使說,若執著唯識也是可空的,但此心空,是對境而說的心,指別體的能 [P260] 取心,即行相錯亂而妄執心爲離境的心。這雖是空,而同時即承認虛妄分別有的 心識是不可以空的。唯識者盡管說空,終于是此空彼不空,說此空而反顯彼不空 ;由于彼不空,才能成立此爲空。即有即空的自性空,唯識學者是從來不曾理解 過的。
真常唯心論者,所講的空更擴大了!執境、現似心外的境,固然是空的,即 虛妄分別心也說是空的。虛妄分別心的所以是空,對清淨的本體或真心說。真常 心不與虛妄相應,即使有虛妄相顯現而仍是不爲妄心所染的。無爲本體不與妄染 相應,有時也說他是空。空是離妄染的意義,實則真如法性心是諸法的本體,有 一切真實功德,是不可說他是空的。虛妄心是後起的,屬于客,是可以沒有的, 故說妄心是空。虛妄唯識者,不能抹煞境相的緣起性,所以雖說境空而又立唯心 的內境不空。照樣的,真常唯心者,那裏能抹煞緣起的心識事實?所以雖說妄心 空而又立真心不空。依他說:隨境而轉的虛妄心,從隨緣而流散邊說,雖不離真 心,而是可以也是應該空掉的。此心隨染而不失自性的,即心與理冥而相應的, [P261] 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的真心,此不可以說空。否則,緣起的心相、境相即無從說 起。真常唯心論者與虛妄唯識論者所說雖不同,依此法不空而說彼空,並無差別 。
上來所列舉的叁家,對于空義的解釋各有不同:薩婆多部說執境爲空。唯識 者則不但以行相顛倒的執境爲空,即現似所取,好象實有離心的所取境也是空的 。真常唯心論者,不但承認執境及似義顯現的外境是空,即唯識不以爲是空的虛 妄雜染心,也說是空的。叁家的空義有廣狹,但他們總認爲此是空而另有不空者 在。如薩婆多部說執境是空,而現前的外境不空;唯識說似離識現的境是空,不 離于心的內境不空;真常者則說妄心也空而清淨本體不空。叁家的空義雖逐漸廣 大,然總覺有一不空者在,依實立假,依不空立空──「執異法是空,異法不空 」。他們的立足點、歸宿處,是實有、真有,所以這叁家稱之爲有宗。
空宗與有宗不同,在說此空時,即說此是有,並不以爲另有什麼不空的存在 。這種思想,源于如來的自性空,在小乘學派中早就有了,不過不貫徹不圓滿罷 [P262] 了!如大衆部、經部等,說過去、未來法是無,幻化無,影像無等。他們所說的 「無」,不是說沒有這回事。作夢是一種事實,不能說他沒有,但夢中所現的一 切事,不是實在的一回事。說夢中沒有實在的自性事,不是說夢事也沒有。薩婆 多部以爲假有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自性的假有還是有的。以爲假有法無有自性 ,但假有必有一實有爲依,才有假有的呈現。如勝義有與世俗有,薩婆多部也主 張不是截然的兩體。因此,他說夢是實有的,如見人首有角,人與牛馬等角是真 實的,不過行相錯亂,以爲人首有角而已。經部師等,說夢幻假有無實,即承認 此是無實性的假有,如夢中人首有角,那裏有有角的人,這是無的。但夢事非都 無,不過是無自性的假有罷了!經部師們,在某些事象上,雖也達到無自性而假 有的理論,但不能擴充到一切法上去。大乘根本中觀宗等,從空相應的緣起義, 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無自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自性而緣起法還是可以建 立的。無性而可得可見的幻有,徹底的通達了現相與本性的中道。這樣的說空, 不是另外承認有不空的實在,這是空宗與有宗的差別處。空宗是直觀因緣法的現 [P263] 而不實無實而現的,由此達到一切法空,一切法假。空宗以勝義空爲究竟,其歸 宗所在,是畢竟空。此空,不是有空後的不空存在,也不是都無的頑空。總之, 不論小乘大乘,依有宗講,不論空得如何,最後的歸結,還有一個不空的存在, 不能即空而說有。所以觀察空義,應細察他是如何觀空和最後的歸宿點何在。空 宗與有宗的诤點在此。凡佛法中的诤論,如假實之诤,法有法空之诤,中觀與唯 識之诤等,诤點無不在此。要融貫空有,必須在此辟出一條通路來,不能盲目的 、徒然的作些泛泛的融會,自以爲然的無诤。空宗與有空的主要分歧點,今于本 論特地指出來,希望空有同宗的學者,加以深切的思考。
《中觀今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