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處執有,心中的煩惱,波興浪湧,所以觸處 生礙,無邊荊棘。菩薩離煩惱執障,能心中清淨。「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恐怖爲愚癡心所生起,心有罣礙,執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無往而不恐怖。經 中說五畏:惡名畏、惡道畏、不活畏、死畏、大衆威德畏。此中結歸究竟涅槃 ,恐怖可約生死說,『坦然不怖于生死』,即自然沒有一切恐怖了。菩薩了法 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爲我法所礙而有恐怖,即「遠離顛倒夢想」。顛倒 [P200] ,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爲,根本是執我執法,因此而起的無常計常,非 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以及欲行苦行等惡行。夢想,即是妄想,即一 切顛倒想。菩薩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 除身心、自他、物我間的種種錯誤,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 「究竟涅槃」。涅槃是梵語,意譯寂滅,一切動亂紛擾到此全無,故稱究竟。 菩薩依般若,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 但處事待人,能因此減少許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脫了。
戊二 菩提果──如來不共果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不但菩薩,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凡是證得圓滿覺悟的,都名爲 佛。所以經上說:這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諸佛」,四方、四維、上下的 十方諸佛,從最初發心,中間修菩薩行,直到最後成佛,無不是依般若爲先導 的。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譯無上, [P201] 叁藐叁菩提譯正等正覺,合稱爲無上正等覺、或無上正遍覺。正覺,即對宇宙 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確覺悟;聲聞緣覺也可證得,但不能普遍;菩薩雖能普遍 ,然如十叁十四的月亮,還沒有圓滿,不是無上;唯佛所證,如十五夜月的圓 滿,故名無上正遍覺。
般若與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無上正遍覺,又名一 切智。在修行期中,覺未圓滿,名爲般若;及證得究竟圓滿,即名爲無上菩提 。所以什公說:菩提是『老般若』。諸佛菩提,非僅是智慧,是以慧爲中心, 融攝佛果一切功德。諸佛因地修行時,不僅是修般若,也修施、戒、忍、進、 禅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證果時,也證得無邊功德,如十力、四無畏、十八 不共法等。無上正遍覺,即圓具此一切功德的。菩薩依般若證空性以攝導萬行 ,在實證邊,能證智與所證理,能攝智與所攝行,都是超越的。依此,金剛經 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究竟的無上菩提,在實相慧的究竟證中,是即 萬行而離衆相,超越不可思議。 [P202]
菩薩修學般若,志在證得佛果菩提,爲什麼此經說菩薩證究竟涅槃,不說 證菩提呢?此因無上正等菩提,約究竟圓滿說。唯佛能證得。而究竟涅槃則不 然,是叁乘共果,聲聞阿羅漢,菩薩第七地──或說第八地,都能證得。不過 聲聞者至此,即以爲究竟,而菩薩雖了知無分別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得有諸佛護持,及發心度脫一切衆生的本願,于是不入涅槃,進趨 佛果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龍樹說:『無生是佛道門』。
丙二 喻贊般若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此是引喻贊德。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爲有極大妙用的。印度教徒,以爲誦 持密咒,可以藉咒語裏的鬼神名字和秘密號令,解決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事。凡 欲求福、息災、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損惱人,都可從咒力中獲得。在無量 的咒語中,有些效力大的,今即引爲譬喻贊說般若的功德──大般若經意如此 [P203] 。所以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等。大神,喻贊般若有極大的力 量;「大明」,喻贊般若的能破一切黑暗愚癡。「無上」,喻般若爲一切法門 中最,沒有更過其上的。涅槃爲無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所以名 爲「無等等」。大般若經中尚有『是一切咒王』句,喻贊般若爲一切法門之王 。印度人誦咒,不外爲了除苦得樂,今此般若依之可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 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所以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菩提薩埵以下, 即總標度一切苦厄的解說。此下,大般若經中缺。
乙二 曲爲鈍根說方便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 诃。』
此爲鈍根人巧說般若。愚癡衆生,聽聞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毀謗。這 因爲深觀妙果,過于高上,卑劣衆生是不敢希求的;尤其是衆生一向執有,今 聞經中一再說空,與他們本心相違,極難信受。般若法門,由此即不易宏傳。 [P204] 大概佛滅五百年後,特別是在千年以後,佛法爲了適應時機,采取通俗路線, 或是迎合低級趣味。因爲這樣,才容易使世人信受。所以印度的後期佛教,爲 了適合當時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經中都附有密咒。千年以後,密教更不斷高揚 。這不失爲方便適化之一,如近人說法,每論及近代思想,雖所說的不盡合佛 義,也每每引起近代學者對于佛法的好感。同時,人們的思想是散亂的,而般 若慧是要從靜定中長養起來,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說,一心持誦,即能使精神 集中而達心專一境的定境,也可爲引發智慧的方便。這種方便,佛法裏還不只 一種,如讀經、禮佛、念佛等皆是。如從慧悟說:密咒不可解說,而解說起來 ,實與教義一致:如「揭谛」是去義,「波羅」是到彼岸義,「僧」是衆義, 「菩提」是覺義,「薩婆诃」是速疾成就義。綜合起來,即是:去啊!去啊! 到彼岸去啊!大衆都去啊!願正覺的速疾成就!這末一句,類似耶教禱詞中的 阿們,道教咒語中的如律令。心經的從般若經節出而單獨流行者,爲了引令鈍 根人生信得定等,所以以度脫一切苦厄的波羅蜜,作成密咒的形式而附以「是 [P205] 大神咒」等之後。如解了咒意,這不過以大家同脫苦厄,同得菩提的願望爲結 論而已。(續明記)
《般若經講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