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处处执有,心中的烦恼,波兴浪涌,所以触处 生碍,无边荆棘。菩萨离烦恼执障,能心中清净。「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恐怖为愚痴心所生起,心有罣碍,执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无往而不恐怖。经 中说五畏:恶名畏、恶道畏、不活畏、死畏、大众威德畏。此中结归究竟涅槃 ,恐怖可约生死说,『坦然不怖于生死』,即自然没有一切恐怖了。菩萨了法 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为我法所碍而有恐怖,即「远离颠倒梦想」。颠倒 [P200] ,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根本是执我执法,因此而起的无常计常,非 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以及欲行苦行等恶行。梦想,即是妄想,即一 切颠倒想。菩萨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 除身心、自他、物我间的种种错误,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 「究竟涅槃」。涅槃是梵语,意译寂灭,一切动乱纷扰到此全无,故称究竟。 菩萨依般若,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我们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 但处事待人,能因此减少许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脱了。

  

  戊二 菩提果──如来不共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凡是证得圆满觉悟的,都名为 佛。所以经上说:这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四方、四维、上下的 十方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菩萨行,直到最后成佛,无不是依般若为先导 的。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译无上, [P201] 三藐三菩提译正等正觉,合称为无上正等觉、或无上正遍觉。正觉,即对宇宙 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确觉悟;声闻缘觉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菩萨虽能普遍 ,然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如十五夜月的圆 满,故名无上正遍觉。

  般若与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无上正遍觉,又名一 切智。在修行期中,觉未圆满,名为般若;及证得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 。所以什公说:菩提是『老般若』。诸佛菩提,非仅是智慧,是以慧为中心, 融摄佛果一切功德。诸佛因地修行时,不仅是修般若,也修施、戒、忍、进、 禅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证果时,也证得无边功德,如十力、四无畏、十八 不共法等。无上正遍觉,即圆具此一切功德的。菩萨依般若证空性以摄导万行 ,在实证边,能证智与所证理,能摄智与所摄行,都是超越的。依此,金刚经 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究竟的无上菩提,在实相慧的究竟证中,是即 万行而离众相,超越不可思议。 [P202]

  菩萨修学般若,志在证得佛果菩提,为什么此经说菩萨证究竟涅槃,不说 证菩提呢?此因无上正等菩提,约究竟圆满说。唯佛能证得。而究竟涅槃则不 然,是三乘共果,声闻阿罗汉,菩萨第七地──或说第八地,都能证得。不过 声闻者至此,即以为究竟,而菩萨虽了知无分别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得有诸佛护持,及发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愿,于是不入涅槃,进趋 佛果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龙树说:『无生是佛道门』。

  

  丙二 喻赞般若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此是引喻赞德。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为有极大妙用的。印度教徒,以为诵 持密咒,可以藉咒语里的鬼神名字和秘密号令,解决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事。凡 欲求福、息灾、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损恼人,都可从咒力中获得。在无量 的咒语中,有些效力大的,今即引为譬喻赞说般若的功德──大般若经意如此 [P203] 。所以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等。大神,喻赞般若有极大的力 量;「大明」,喻赞般若的能破一切黑暗愚痴。「无上」,喻般若为一切法门 中最,没有更过其上的。涅槃为无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所以名 为「无等等」。大般若经中尚有『是一切咒王』句,喻赞般若为一切法门之王 。印度人诵咒,不外为了除苦得乐,今此般若依之可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 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所以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菩提萨埵以下, 即总标度一切苦厄的解说。此下,大般若经中缺。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 诃。』

  此为钝根人巧说般若。愚痴众生,听闻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毁谤。这 因为深观妙果,过于高上,卑劣众生是不敢希求的;尤其是众生一向执有,今 闻经中一再说空,与他们本心相违,极难信受。般若法门,由此即不易宏传。 [P204] 大概佛灭五百年后,特别是在千年以后,佛法为了适应时机,采取通俗路线, 或是迎合低级趣味。因为这样,才容易使世人信受。所以印度的后期佛教,为 了适合当时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经中都附有密咒。千年以后,密教更不断高扬 。这不失为方便适化之一,如近人说法,每论及近代思想,虽所说的不尽合佛 义,也每每引起近代学者对于佛法的好感。同时,人们的思想是散乱的,而般 若慧是要从静定中长养起来,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说,一心持诵,即能使精神 集中而达心专一境的定境,也可为引发智慧的方便。这种方便,佛法里还不只 一种,如读经、礼佛、念佛等皆是。如从慧悟说:密咒不可解说,而解说起来 ,实与教义一致:如「揭谛」是去义,「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 「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义。综合起来,即是:去啊!去啊! 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的速疾成就!这末一句,类似耶教祷词中的 阿们,道教咒语中的如律令。心经的从般若经节出而单独流行者,为了引令钝 根人生信得定等,所以以度脱一切苦厄的波罗蜜,作成密咒的形式而附以「是 [P205] 大神咒」等之后。如解了咒意,这不过以大家同脱苦厄,同得菩提的愿望为结 论而已。(续明记)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中观今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