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今论目次
自序…………………………………………………………………… 1─10
引言………………………………………………………………………1─4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5─12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5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9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13─24
第一节 龙树论略说……………………………………………………13
第二节 中论为阿含通论考……………………………………………17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25─40
第一节 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25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28
第三节 三法印之横竖无碍……………………………………………34
第四节 缘起之综贯性…………………………………………………37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论………………………………………………41─58
第一节 中观与中论……………………………………………………41
第二节 因明与中观……………………………………………………43
第三节 闻量、比量、现量……………………………………………52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59─82
第一节 缘起……………………………………………………………59
第二节 自性……………………………………………………………64
第三节 空………………………………………………………………70
第四节 缘起自性空……………………………………………………79
第六章 八不……………………………………………………….83─112
第一节 八事四对之解说………………………………………………83
第二节 不………………………………………………………………94
第七章 有.时.空.动…………………………………………113─144
第一节 有──物.体.法………………………………………… 113
第二节 时间………………………………………………………… 117
第三节 空间………………………………………………………… 126
第四节 行──变动.运动………………………………………… 131
第五节 无言之秘…………………………………………………… 141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145─180
第一节 总说………………………………………………………… 145
第二节 性.相……………………………………………………… 147
第三节 体.作.力………………………………………………… 162
第四节 因.缘.果.报…………………………………………… 166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181─204
第一节 太过.不及.中道………………………………………… 181
第二节 即.离.中道……………………………………………… 192
第十章 谈二谛……………………………………………………205─230
第一节 总说………………………………………………………… 205
第二节 二谛之安立………………………………………………… 211
第三节 二谛之抉择………………………………………………… 220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231─252
第一节 顿渐与偏圆………………………………………………… 231
第二节 缘起空有…………………………………………………… 237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253─263
中观今论自序
一
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论或空宗的。我曾在「为性空者辨」中说到: 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但对于空宗的根本大义,确有广泛的同情!
空宗──圣龙树的论典,对我可说是有缘的。早在民国十六年,我开始阅读 佛典的时候,第一部即是中论。中论的内容,我什么都不明白,但一种莫明其妙 的爱好,使我趋向佛法,终于出了家。出家后,曾一度留意唯识,但不久即回归 空宗──嘉祥的三论宗。抗战开始,我西游四川,接触到西藏传的空宗。那时, 我对于佛法的理解,发生重大的变革,不再以玄谈为满足,而从初期圣典中,领 略到佛法的精神。由于这一番思想的改变,对于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体认,加 深了我对于空宗的赞仰。三十一、二年,时断时续的讲说中论,由演培笔记,整 理成『中论讲记』的初稿。关于初期──阿含、毗昙──圣典的空观,曾作广泛 的考察。三十三年秋,为妙钦、续明等说,由妙钦记出。这可以名为『性空学探 源』,与我另一作品──『唯识学探源』同一性质。经这一番考察,对于性空的 理解,增明不少,确信性空为佛法的根本教义。三十五年春,曾以『性空导论』 为题,开讲于汉藏教理院。原拟定分「性空的发展史略」,「性空的方法论」, 「性空的实践」三编。但为了匆促的东归,连性空的发展史略部分,都没有完成 ,这是非常可惜的。三十六年冬,在雪窦寺编纂『太虚大师全书』,应海潮音社 的稿约,决以『中观今论』为题,随讲随刊;听众能听懂的,仅有续明与星森二 人。我本想写(或讲)一『性空思想史』,上编为阿含之空,阿毗昙之空;中编 为性空大乘经之空,中观论之空;下编为真常者之空,唯识者之空,中观者之空 ──共为七章。『性空学探源』,即初编约十万字。后五章,非五六十万字不可 处在这社会极度动乱的时代,学友时常劝我,要我略谈中观正义,所以先摘取 「中观论之空」而讲为『中观今论』。但体裁不同,不免简略得多了!今论并不 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龙树『中论』为本,『智论』为助,出入诸家而自成一 完整的体系。本论完成于社会变动日急的今日,回想『中论』与我的因缘,二十 多年来给我的法喜,不觉分外的欢喜!
二
中观学值得称述的精义,莫过于「大小共贯」、「真俗无碍」。龙树论以为 :有情的生死,以无明为根源,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解脱生死的三乘圣者,体 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观无我无我所而得悟。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三解脱门同 缘实相。这样的三乘共空,对于从来的大小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论断。声闻三藏 与摩诃衍──大乘,一向被诤论着。一分声闻学者,以阿含等三藏为佛说,斥大 乘为非佛说;现在流行于锡兰、暹罗、缅甸的佛教,还是如此。一分大乘学者, 自以为不共二乘,斥声闻为小乘,指阿含为小乘经,以为大乘别有法源。如唯识 学者,在「爱非爱缘起」外,别立大乘不共的「自性缘起」;以为菩萨所证法性 空,是声闻所不能证的。中国的台、贤、禅、净,在大乘法中,还自以为胜他一 层,何况乎小乘!这样,对大小的同源异流,由于宗派的偏见,再也不能正确的 把握!今依龙树论说:三藏确是多说无我的,但无我与空,并非性质有什么不同 。大乘从空门入,多说不生不灭,但生灭与不生灭,其实是一。「缘起性空」的 佛法真义,启示了佛教思想发展的实相。释尊本是多说无常无我的,但依于缘起 的无常无我,即体见缘起空寂的。这所以缘起甚深,而缘起的寂灭性更甚深,这 所以缘起被称为「空相应缘起」,被赞为「法性法住法界」。一分学者重视事相 ,偏执生灭无常与无我;一分学者特别重视理性,发挥不生不灭的性空,这才互 不相谅而尖锐的对立起来。他们同源而异流,应该是共同的教源,有此不即不离 的相对性,由于偏重发展而弄到对立。本来,初期的大乘经,如『十地经』以悟 无生法忍为同于二乘的;『般若经』以无生法忍能摄二乘智断的,以先尼的因信 得解来证明大乘的现观;『金刚经』以「若以色见我」颂明佛身等,都确认三乘 圣者成立于同一的理证──法性空寂,那里如执小执大者所说?所以『中论』的 抉择『阿含经』义;『智论』的引佛为长爪梵志说法,『众义经』偈等来明第一 义谛,不是呵斥声闻,不是偏赞大乘,是引导学者复归于释尊本义的运动。惟有 从这样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来,能指斥那些畸形发展而遗失释尊本 义的乱说!中观学能抉择释尊教义的真相,能有助于佛教思想发展史的理解,这 是怎样的值得我们尊重!
三
如果有人说:佛法偏于理性,偏于出世,那佛弟子会一致的出来否认,因为 佛法是真俗无碍的。真俗无碍,是生死即涅槃,世间即出世的。独善的、隐遁的 ,甚至不乐功德,不想说法的学者,沈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乐、依 正庄严的一切。在他们,世间与出世间,是那样的隔别!释尊的正觉内容,受到 苦行厌离时机的歪曲。一分学者起来贬斥他,揭示佛法真俗无碍的正义。真俗无 碍,可从解行两方面说:解即俗事与真理,是怎样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碍俗 。行即事行与理证,怎样的依世间褔智事行的进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 不废世间的福智事行。无论是理论、实践,都要贯彻真俗而不相碍。依中观者说 :缘起法是相依相成而无自性的,极无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所以,依即空的缘 起有,安立世间事相,也依即有的缘起空显示出世。得这真俗相依的无碍解,才 能起真俗相成的…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