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并非实有过去,而实转化到现在,现在的不就是过去。从现在有
可至于未来,名为未来,而实未来未生,即没有实体。这样,三世恒常的过失可
避免了,然唯此一念,前后因果的联续不断,又不免成了问题。这些,都是根源
于时间观的不同而来。据唯识大乘者说:若不照着唯识者所说,那就会堕于断或
堕于常。唯识者主张过未无体,所以不会犯常见,而问题在如何不落于断?他们
以为:如前念灭后念生,人中死天上生,这其中非要有一相续而从来没有中断者
为所依,这才能担保他不落于断。一切法都是无常生灭灭生的,但某些法,灭已
而可以某些时间不生起的,所以必有一为此不能恒时现起的生灭灭生法作依止处
,否则一切因果都不能建立,这即是阿赖耶识。一切法的不断不常,由阿赖耶识 [P106] 的「恒」时流「转」,而安立因果的不断,在唯识者看来,这是再恰当不过的。
阿赖耶识的受熏持种说,是属于现在实有论──过未无体论的立场,惟是现在,
但可假说有过去未来。例如现在的现行法,是赖耶中的种子所生的,而此所因的
种子,曾受从前的熏习,所以说有过去,说从过去因而有现在果。现在的现行,
又熏为赖耶的种子,可以成熟而生未来果,所以说有未来,说现在为因而有未来
果。谢入过去而实转化到现在,存在现在而可引发于未来,过去未来都以现在为
本位而说明。这虽可约现行说,而约阿赖耶识的种生现、现生种的种现相生,能
说明三世的因果不断。然而凭着「恒转」的阿赖耶,果真能成立因果的不断吗?
唯识者说:以恒转阿赖耶为摄持,成立因果的三法同时说。如眼识种子生灭生灭
的相续流来,起眼识现行时,能生种子与所生现行,是同时的。眼识现行的剎那
,同时又熏成眼识种子,能熏所熏也是同时的。从第一者的本种,生第二者的现
行;依第二者的现行,又生第三者的新种。如说:「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
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这样的三法同时,即唯识者的因缘说,而 [P107] 企图以此建立因果不断的。他想以芦束、炬炷的同时因果说,成立他的因果前后
相续说。本种即从前而来,意许过因今果的可能;新熏又能生后后,意许今因来
果的可能。然而在这同时因果中,仅能成同时的相依因果,那里能成立前后的相
生因果?三法同时,想避免中断的过失,结果是把因果的前后相续性取消了!与
此三法同时说相关的,唯识者还有生灭同时说,如说:「前因灭位,后果即生,
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未断」!这到底是约三
法同时说呢?约前种后种相续说呢?约三法同时说,因(本种)灭果(现行)生
同时,即显露出三法的不同时了。 图片
本种灭── 同时── 现行生
║
现行灭── 同时── 新种生
如约前种后种相续说,前种灭时即是后种生时。什么是灭时,还是已灭?还
是将灭而未灭?假使将灭而未灭,那末同时有两种子了。如已灭,灭了将什么生 [P108] 后种?唯识学者应该知道:离已灭未灭,并没有灭时存在!所以,即使有阿赖耶
为一切依止处,而推究赖耶种子与现行的因果说,如何能不堕断灭! 『中论』里关于破常断的方法很多,这里用不着多讲。总之,断常的过失,
是一切自性有者所不可避免的。离却自性见,纔能正见缘起法,因果相续的不断
不常,纔能安立。 『中观论』对于执一执异,特着重破异。一般的说来,佛法破斥外道多重于
破一,因外道大抵皆立一其大无外的大一,如大梵、神我等。佛说诸法缘起,生
灭不住,使人了知诸法无我。如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支缘起等,重在
破一。后因小乘学者不解佛法的善巧,以五蕴等虽求我性不可得,而蕴等诸法不
无,每堕于多元实在论。声闻者多执此差别诸法为实,故『中论』特重破异。「
青目释」中,评学者不知佛意,故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有自相,执有自性
即自然的而流于执异。缘起法本是有无量差别的,虽有差别而非自性的差别。『
中论』为建立中道缘起,故说:「异因异有异,异离异无异,若法从因生,是法 [P109] 不异因」(观合品)。异,即是差别,但差别不应是自成自有的(自己对自己)
差别。如油灯观待电灯而称差别,则油灯的所以差别,是由电灯而有的;离了电
灯,此油灯的别相即无从说起。故油灯的别相,不是自性有的,是不离于电灯的
关系;既不离所因待的电灯,即不能说绝对异于电灯,而不过是相待的差别。所
以,诸法的不同──差别相,不离所观待的诸法,观待诸法相而显诸法的差别,
即决没有独存的差别──异相。如果说:离所观的差别者而有此差别可得,那离
观待尚无异相,要有一离观待的一相,更是非缘起的非现实的了。在缘起法中了
知其性自本空,不执自相,才有不一不异的一异可说。 来去,偏在法的运动方面说。执来去相,如『中论』的「观去来品」中广破
。此运动相,若深究起来,极不容易了解。如依于空间的位置上说:从甲的那里
到乙的这里,此在甲方曰去,在乙则曰来。但如执有自性,那末从甲到乙的中间
距离,从其丈尺寸分乃至追究到空间的点,此运动的性质即消失无余。在此就在
此,在彼就在彼,在这空间点既不能说有动相;积无量的空间点,自也不应有运 [P110] 动相。所以自性论者,每每把一一法看成静止的。每以为如电影:影片本是一张
张的板定──不动物,经电力而似有动相,影片本身虽无有运动,但观众见为活
动而非不动的。中观者依此而批评他们,使他们感到来去不可得。不但动不可得
,而静止也不可得,这在下章中再为提到。 上来所讲的八不,要在破除众生的自性执。诸法的自性本空,没有自性的生
灭、断常、一异、去来;故『中论』约自性不可得义,遍破一切自性生灭的执着
。世间一般人以及外道,有所得的声闻行者,菩萨行者,不能体认一切法空,总
执有实在性的法。从常识上的实在,到形而上的实在,不能超脱自性妄见。此自
性见,通过时间性,即有常见、断见;通过空间性,则有一见、异见。在时空的
运动上,则有来去执;在法的当体上,则有生灭执。其实八者的根源,同出于自
性执。如常见断见,看来似乎不同,实则妄执的根源是一。如执为前后一样是常
执,执前后别异为断执。常执是以不变性为根源;断执也还是以不变性为根源,
前者是前者,后者是后者,前后即失却联系。又如一异也是这样,执此法是自性 [P111] 有的,不依他而有的,是执一;自法是自性有的,他法也是自性有的,自他间毫
无关系,即是执异。执一执异,可以说是同一错误的两个方式。所以『中论』每
以同一理由,而破相对各别的二执,如说:「是法(即此法一)则无异,异法亦
无异;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所以,知诸法不一,也就知诸法不异;知诸
法不常,也就知诸法不断;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不由此而得通达。以生灭、
常断、一异、来去等的戏论根源、皆源于自性执。自性,即于实有性而显为自有
性、不变性、不待他性。此自性不可得,则一切戏论都息。 [P113]
第七章 有‧时‧空‧动
第一节 有──物‧体‧法
在中道的方法论章里,曾经谈到:中观者与一般人,对于「有」的看法,有 一根本的不同。一般人以为有,就是自性有,或自体有,这由众生的无始自性妄 执而来。中观者以为有,决不是自性有;同时,无自性也不是都无,无自性是不 碍其为有的。此理,月称论师也曾如此说:即辨明「有与有性,无与无性」的差 别。存在的事理,可以说为有,然与有自性不同;无性,是可以有的,与一切法 都无的无不同。有与有性,无与无性,初学中观者应该辨别。其实,教典中不一 定这样划分的。依中观者说:有是无自性的有,自性即究极自性不可得。而一般 人则以为有是必有自性的,自性即是实有可得的。中观者说无,是异灭的无;无 [P114] 性即自性无。而一般人以为无性即是无,以为即是甚么都没有。外人与中观者, 名字同而意解不同;月称不过为不了解中观者,方便的分别有与有性,无与无性 的界说而已。今此所讲的有,即一般人所说的「东西」、物;什译的龙树论,每 译之为法。此「有」,不论是事是理,一般人即以为是实有。中国称之为物,物 即代表一切存在或存在的。『易经』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说:在 和合的群聚当中分别,其别别的个体──自相,彼此各别的,即称之为物,此就 是一般所了解的东西。『中庸』说:「不诚无物」。又说:「诚者自成也」。诚 即自有自成的自性,诚而后有物。诚是自有的物自体,如不诚,即没有自有自成 的实体,物即不成其为物。这种思想,即是中观者所要彻底否定的自性论。总之 ,一般的常识与学者的知识──不属于净智的神秘直觉也在内,都要求一自有自 成的,此无论是素朴的实在论与形而上的实在论,但计为自有自成是一样的。前 面曾经指出:有是最普遍的概念,这种有强烈的实在性的感觉,是一般人认识上 极为基本的。不说现代文明人,即使未开化的野蛮人,或是智识未开的幼孩,他 [P115] 们凡是感觉认识的,不晓得甚么是假有(非中观者的假有,也不会是正确的), 凡所觉触到的,都以为是真实存在的。小孩不知镜里影现的人是假有…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