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智论卷四)。「若了了说,则言一切诸法空;若方便 说,则言无我」(智论卷二十六)。这都不过是侧重的不同,详略的不同而已! 这样,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确认缘起、空、中道为佛教的根本深义,与 声闻学者辨诘论难,并非破除四谛、三宝等法,反而是成立。抉发『阿含』的缘 起深义,将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 [P25]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
第一节 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
龙树依空而显示中道,即八不缘起。其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的缘起,即使解说不同,因为『阿含经』有明显的教证,声闻学者还易于接受。 唯对于不生不灭的缘起,不免有点难于信受。因此,这就形成了大乘教学的特色 ,成为不共声闻的地方。不生不灭──八不的缘起,声闻学者中,上座系的萨婆 多部,是不承认的。进步些的经部师,也有缘起的不生不灭说,但他们是依「唯 法因果,实无作用」的见地说,还不是大乘学者说缘起不生不灭的本义。大众部 说缘起是无为法,因为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 。他们说缘起常住,不生不灭,而把缘起作为离开事相的理性看,也与大乘不同 [P26] 。关于这些,清辨的『般若灯论』,曾经说到。依中观者说,缘起不生不灭,是 说缘起即是不生不灭的,这缘起寂灭性即是中道。佛陀正觉缘起而成佛,在此; 声闻的证入无为无生,也在此。这缘起的不生不灭,本是佛法的根本深义,三乘 所共证的;但在佛教教义开展的过程中,成为大乘学者特别发挥的深义,形式上 成为大乘的不共之学。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 灭是无常义」(维摩经卷上),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 的焦点。然依释迦创开的佛法说,生灭与不生灭,本来一致。
不生不灭,『阿含经』是指涅槃无为而说的。涅槃,决不是死了,也不是死 了纔证得涅槃。涅槃,玄奘译为圆寂。梵语含有否定与消散的意味,又有安乐自 在的意义。
佛所说的涅槃,是指那超脱了纷乱的、烦嚣的、束缚的一切,而到达安宁的 、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这一解脱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觉的完成,充满了 丰富的内容,即解脱了愚痴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能为本的解脱。涅槃又称为无 [P27] 为、无生(无住无灭)。因为佛称世俗的一切为有为,即惑业所感成的,动乱、 相对、束缚的生灭,是他的根本性质;突破了这种烦扰、差别、束缚的有为生灭 ,在无可形容、无可名称中,即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无为涅槃。这本是中道行的成 果,然依此为正觉所觉的法界而说,无为又成为究竟的理性。涅槃,正觉的解脱 ,不问菩萨、声闻,是一致企图实现的目的。声闻行者达到了此一目的,即以为 到达了究竟,「所作已办」,更没有可学可作的,称为「证入实际」。大乘行者 到了不动地,也同样的体验此一境地,但名之为「无生法忍」,而认为还没究竟 的。如『十地经』第八地中说: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时,想要证涅槃了。佛告诉他 说:「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 ,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无生法,是三乘所共证的,诸佛并不以得此法 而名为如来,即说明了大乘没有把它看作「完成了」,还要更进一步,从大悲大 愿中去广行利他。关于这点,『智度论』卷七十五说:「得无生忍、受记,更无 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依于此义,故卷五说:「无生忍是助佛道门 [P28] 」。这可见大乘在正觉解脱的──自利立埸,并不与声闻乘不同。不过一般声闻 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为一切圆满了,不能更精进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经中 多责斥他。大乘是依此声闻极果的正觉境界──涅槃,得无生法忍,不把他看作 完成,进而开拓出普度众生的无尽的大悲愿行。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
正觉体悟的无为、不生,是三乘圣者所共证的,已如上述。为了教导声闻弟 子证得此无生法,依『阿含经』所成立的教门说,主要是三法印:一、诸行无常 ,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此三者,印定释迦的出世法,开示世出世间的 真理。此三者,是可以随说一印,或次第说此三印的。次第三法印,即是以明解 因果事实的生灭为出发点,依此而通过诸法无我的实践,到达正觉的涅槃。这如 『杂阿含』(二七0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 我慢,顺得涅槃」。三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为声闻法的常道。但大乘佛教,本 [P29] 是充满利他悲愿的佛教行者,在深证无生的体悟中,阐发释迦本怀而应运光大的 。在这无生的深悟中,以佛陀为模范,不以为「所作已办」,而还要进一步的利 他无尽。本着此无生无为的悟境去正观一切,即窥见了释迦立教的深义,因之与 一般凡庸的声闻学者不同。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诸法本不生」,即是依缘 起本来不生不灭为出发的。『文殊师利净律经』说:「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 首,不以缘起为第一也」。这虽在说明彼土与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实即说明了 佛教的原有体系──一般声闻学者,是以缘起因果生灭为出发的;应运光大的大 乘学,是以本不生灭的寂灭无为(缘起性)为出发的。
从释迦的由证而立教说,本是正觉了无生法性,圆证了法法不出于如如(无 生)法性的。他的从证出教,如先从最高峰鸟瞰一切,然后顺从山谷中的迷路者 (众生),给以逐步指引,以导登最高峰的。后来的一般声闻学者,在向上的历 程中,为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却了指导者的真意。大乘学者,即是揭露这鸟瞰一 切的意境,使他们归宗有在而直登山顶的。所以。大乘不仅不与释迦的本教相违 [P30] ,而且真能窥见释迦本教的真义,非拘泥名相的一般声闻学者所及。如佛在『阿 含经』中,从缘起的生灭相续而说诸行无常;从缘起的因缘和合而说诸法无我; 无我我所的执见而悟入无生无灭的涅槃。释迦的方便善巧,使众生从现实经验到 的因果生灭相续和合中,离执到达正觉的体悟。实则此涅槃并不在一切现实的以 外,不过为了引迷启悟,而相对的称之为无为、无生。
一般声闻学者,为名相章句所迷,将有为生死与无为涅槃的真义误会了。如 萨婆多部,把有为与无为,看作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实体法。这由于缺乏无生无 为的深悟,专在名相上转,所以不能正见『阿含』的教义,不能理解释迦何以依 缘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法则而显示 的,如何离却缘起而另指一物!又如经部师以无为是无,有为才是实有;那末佛 法竟是教导众生离开真实而归向绝对的虚无了!要知道:生灭相续的是无常,蕴 等和合的是无我,依无常无我的事相,说明流转门。能够体悟无我无我所,达到 「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的涅槃,这是还灭门。这虽是释尊所教示的,但这 [P31] 不过是从缘起事相的消散过程上说。这「无」与「灭」,实是有与生的否定,还 是建立在有为事实上的,这那里能说是涅槃──灭谛?所以古人说:「灭尚非真 ,三谛焉是」?还有,大众系学者,误会不生不灭的意义,因而成立各式各样的 无为,都是离开事相的理性。所以不是将无为与涅槃看作离事实而别有实体,即 是看作没有。尤其生灭无常,被他们局限在缘起事相上说,根本不成其为法印!
大乘学者从无生无为的深悟中,直见正觉内容的──无为的不生不灭。所以 说无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无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灭自性不可得 。这都是立足于空相应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 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从生灭相续的无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 得,即现为因缘和合的无我相;在这无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灭 性不可得,即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相 ,必然的归结于「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由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的事相,即能彻了生灭的空寂。大乘行者从「一切法本不生」的无生体悟中, [P32] 揭发诸法本性空寂的真实,直示圣贤悟证的真相。因此,释迦的三法印,在一以 贯之的空寂中,即称为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会异样的。『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 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又说:「观 无常即是观空因缘(「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名入空智门」),如观色念念无常 ,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 诸法生灭不住,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即是不生不灭 的,这即是不生不灭的缘起。这是通过了生灭的现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与缘起 生灭,并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说的三法印,无常等即是空义,三印即是一 印。
无常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大乘学者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如『杂阿含』(二三二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 所以者何?此性自尔」。二七三经也有此说,但作「诸行空」。常恒不变易法空 [P33] ,即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无我,所以无我是我性不可 得。无常、无我即是空的异名,佛说何等明白?眼等诸行──有为的无常无我空 ,是本性自尔,实为自性空的根据所在。这样,一切法性空,所以纵观(动的) 缘起事相,是生灭无常的;横观(静的)即见为因缘和合的;从一一相而直观他 的本性…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