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今論▪P5

  ..續本文上一頁空」(智論卷四)。「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 說,則言無我」(智論卷二十六)。這都不過是側重的不同,詳略的不同而已! 這樣,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爲佛教的根本深義,與 聲聞學者辨诘論難,並非破除四谛、叁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的緣 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于緣起中道的盤石。 [P25]

  第叁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龍樹依空而顯示中道,即八不緣起。其中,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的緣起,即使解說不同,因爲『阿含經』有明顯的教證,聲聞學者還易于接受。 唯對于不生不滅的緣起,不免有點難于信受。因此,這就形成了大乘教學的特色 ,成爲不共聲聞的地方。不生不滅──八不的緣起,聲聞學者中,上座系的薩婆 多部,是不承認的。進步些的經部師,也有緣起的不生不滅說,但他們是依「唯 法因果,實無作用」的見地說,還不是大乘學者說緣起不生不滅的本義。大衆部 說緣起是無爲法,因爲緣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 。他們說緣起常住,不生不滅,而把緣起作爲離開事相的理性看,也與大乘不同 [P26] 。關于這些,清辨的『般若燈論』,曾經說到。依中觀者說,緣起不生不滅,是 說緣起即是不生不滅的,這緣起寂滅性即是中道。佛陀正覺緣起而成佛,在此; 聲聞的證入無爲無生,也在此。這緣起的不生不滅,本是佛法的根本深義,叁乘 所共證的;但在佛教教義開展的過程中,成爲大乘學者特別發揮的深義,形式上 成爲大乘的不共之學。一般聲聞學者以爲緣起是無常生滅的,現在說:「不生不 滅是無常義」(維摩經卷上),這似乎不同,成爲一般聲聞學者與大乘學者論诤 的焦點。然依釋迦創開的佛法說,生滅與不生滅,本來一致。

  不生不滅,『阿含經』是指涅槃無爲而說的。涅槃,決不是死了,也不是死 了纔證得涅槃。涅槃,玄奘譯爲圓寂。梵語含有否定與消散的意味,又有安樂自 在的意義。

  佛所說的涅槃,是指那超脫了紛亂的、煩囂的、束縛的一切,而到達安甯的 、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這一解脫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覺的完成,充滿了 豐富的內容,即解脫了愚癡爲本的生死,而得到智能爲本的解脫。涅槃又稱爲無 [P27] 爲、無生(無住無滅)。因爲佛稱世俗的一切爲有爲,即惑業所感成的,動亂、 相對、束縛的生滅,是他的根本性質;突破了這種煩擾、差別、束縛的有爲生滅 ,在無可形容、無可名稱中,即稱之爲不生不滅的無爲涅槃。這本是中道行的成 果,然依此爲正覺所覺的法界而說,無爲又成爲究竟的理性。涅槃,正覺的解脫 ,不問菩薩、聲聞,是一致企圖實現的目的。聲聞行者達到了此一目的,即以爲 到達了究竟,「所作已辦」,更沒有可學可作的,稱爲「證入實際」。大乘行者 到了不動地,也同樣的體驗此一境地,但名之爲「無生法忍」,而認爲還沒究竟 的。如『十地經』第八地中說: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時,想要證涅槃了。佛告訴他 說:「此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爲如來 ,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無生法,是叁乘所共證的,諸佛並不以得此法 而名爲如來,即說明了大乘沒有把它看作「完成了」,還要更進一步,從大悲大 願中去廣行利他。關于這點,『智度論』卷七十五說:「得無生忍、受記,更無 余事,唯行淨佛世界,成就衆生」。依于此義,故卷五說:「無生忍是助佛道門 [P28] 」。這可見大乘在正覺解脫的──自利立埸,並不與聲聞乘不同。不過一般聲聞 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爲一切圓滿了,不能更精進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經中 多責斥他。大乘是依此聲聞極果的正覺境界──涅槃,得無生法忍,不把他看作 完成,進而開拓出普度衆生的無盡的大悲願行。

  

  第二節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

  正覺體悟的無爲、不生,是叁乘聖者所共證的,已如上述。爲了教導聲聞弟 子證得此無生法,依『阿含經』所成立的教門說,主要是叁法印:一、諸行無常 ,二、諸法無我,叁、涅槃寂靜。此叁者,印定釋迦的出世法,開示世出世間的 真理。此叁者,是可以隨說一印,或次第說此叁印的。次第叁法印,即是以明解 因果事實的生滅爲出發點,依此而通過諸法無我的實踐,到達正覺的涅槃。這如 『雜阿含』(二七0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 我慢,順得涅槃」。叁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爲聲聞法的常道。但大乘佛教,本 [P29] 是充滿利他悲願的佛教行者,在深證無生的體悟中,闡發釋迦本懷而應運光大的 。在這無生的深悟中,以佛陀爲模範,不以爲「所作已辦」,而還要進一步的利 他無盡。本著此無生無爲的悟境去正觀一切,即窺見了釋迦立教的深義,因之與 一般凡庸的聲聞學者不同。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諸法本不生」,即是依緣 起本來不生不滅爲出發的。『文殊師利淨律經』說:「彼土衆生了真谛義以爲元 首,不以緣起爲第一也」。這雖在說明彼土與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實即說明了 佛教的原有體系──一般聲聞學者,是以緣起因果生滅爲出發的;應運光大的大 乘學,是以本不生滅的寂滅無爲(緣起性)爲出發的。

  從釋迦的由證而立教說,本是正覺了無生法性,圓證了法法不出于如如(無 生)法性的。他的從證出教,如先從最高峰鳥瞰一切,然後順從山谷中的迷路者 (衆生),給以逐步指引,以導登最高峰的。後來的一般聲聞學者,在向上的曆 程中,爲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卻了指導者的真意。大乘學者,即是揭露這鳥瞰一 切的意境,使他們歸宗有在而直登山頂的。所以。大乘不僅不與釋迦的本教相違 [P30] ,而且真能窺見釋迦本教的真義,非拘泥名相的一般聲聞學者所及。如佛在『阿 含經』中,從緣起的生滅相續而說諸行無常;從緣起的因緣和合而說諸法無我; 無我我所的執見而悟入無生無滅的涅槃。釋迦的方便善巧,使衆生從現實經驗到 的因果生滅相續和合中,離執到達正覺的體悟。實則此涅槃並不在一切現實的以 外,不過爲了引迷啓悟,而相對的稱之爲無爲、無生。

  一般聲聞學者,爲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爲生死與無爲涅槃的真義誤會了。如 薩婆多部,把有爲與無爲,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這由于缺乏無生無 爲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 緣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 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又如經部師以無爲是無,有爲才是實有;那末佛 法竟是教導衆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 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 「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 [P31] 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 是建立在有爲事實上的,這那裏能說是涅槃──滅谛?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 ,叁谛焉是」?還有,大衆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 無爲,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所以不是將無爲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即 是看作沒有。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爲法印!

  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爲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爲的不生不滅。所以 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 。這都是立足于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 現爲因果生滅相續相;從生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 得,即現爲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滅 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 ,必然的歸結于「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由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 [P32] 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聖賢悟證的真相。因此,釋迦的叁法印,在一以 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爲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即是叁法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說:「有爲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 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又說:「觀 無常即是觀空因緣(「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名入空智門」),如觀色念念無常 ,即知爲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 的,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起。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 生滅,並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說的叁法印,無常等即是空義,叁印即是一 印。

  無常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的根本思想,大乘學者並沒有增加了什麼 。如『雜阿含』(二叁二經)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 所以者何?此性自爾」。二七叁經也有此說,但作「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 [P33] ,即是無常,所以無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無我,所以無我是我性不可 得。無常、無我即是空的異名,佛說何等明白?眼等諸行──有爲的無常無我空 ,是本性自爾,實爲自性空的根據所在。這樣,一切法性空,所以縱觀(動的) 緣起事相,是生滅無常的;橫觀(靜的)即見爲因緣和合的;從一一相而直觀他 的本性…

《中觀今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探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