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今论▪P4

  ..续本文上一页』,即为青目或某论师摘集龙树『无畏论』意而 注释『中论』的,多分根据『无畏论』,因此也名为『无畏』、如『净名经集解 关中疏』。但这究不过一种推测而已,不能作为定论。有人依「中论出在其中」 ,推想『无畏论』为编集的丛书,如真谛所传『无相论』的性质,也无法确定。 [P16]

  关于龙树的深观论,西藏有「诸中论」之称。凡抉择胜义空性的,都可以名 为「中论」,中论不是一部的别名。平常流行的「中论」,名为「根本中」。根 本论与支论,总有五正理聚:即一、『根本中论』,二、『回诤论』,三、『七 十空论』,四、『六十如理论』,五、『大乘二十论』。这五部论,为印度后期 中观师所依据的,认为都是龙树造的。在中国,根本中论都随释论译出,有什公 译的「青目释」四卷,唐波罗颇密多罗译的清辨释『般若灯论』十五卷,宋惟净 译的安慧释『中观释论』十八卷。汉文所没有的,藏方有传为龙树释的『无畏注 』,佛护的『中论注』,月称的『明句论』。『七十空论』,最近依藏文译出。 『回诤论』,中国的译本,是元魏毗目智仙译的。『六十如理论』与『大乘二十 论』,赵宋时施护所译。施护所译的龙树论,非早期的中观学者所知,而且有「 唯识」的倾向。如『大乘二十论』的末二颂说:「此一切唯心,安立幻化相。… …若灭于心轮,即灭一切法」。『六十如理论』三十四颂说:「宣说大种等,皆 是识所摄」。又施护译的大乘破有论说:「由此心为因,即有身生」。印度后期 [P17] 有随瑜伽行的中观师,即引『六十如理论』颂,此下更为解说。

  汉藏一致的传说:传龙树中观的正统者,是锡兰的提婆论师。提婆的主要作 品,名『四百论』;奘译的『广百论』,即此论后八品的护法『释论』。什公所 译的『百论』,婆薮开士释,也即是此论的略本。此外,还有『百字论』。提婆 论以「百」为名,不仅是数目的,古人解说为「无邪不摧,无正不显」,即完备 的意义。月称从语言学的见地,解说为「遮遣分别邪执」;提婆论确是侧重破邪 的。其后,青目释中论的八不说:「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即为总破一切法」。 以中论的八不,偏重于广破一切,也许是受有提婆论的影响。龙树的『中论』, 固然能遮破一切戏论,但『中论』的正意,决非以摧破一切为能,反而是为了成 立一切法,显示释迦的缘起中道。

  

  第二节 中论为阿含通论考

  探求龙树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主要的当然在『中论』。『中论』的中道 [P18] 说,我有一根本的理解──龙树菩萨本着大乘深邃广博的理论,从缘起性空的正 见中,掘发『阿含经』的真义。这是说:缘起、空、中道,固然为一般大乘学者 所弘扬,但这不是离了『阿含经』而独有的,这实是『阿含经』的本意,不过一 般取相的小乘学者,没有悟解吧了。所以,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是通论『 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这种说法,不要以为希奇, 可从三方面去加以说明:

  

  一、『中论』所引证的佛说,都出于『阿含经』。一、「观本际品」说:「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这出于『杂阿含』卷十(二六六经等)说:「无始 生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生死无始的教说,龙树引归「何故而戏论 ,谓有生老死」的空义。二、「观行品」说:「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以 有为诸行为由妄取而成的虚诳──即虚妄相,以涅槃为不虚诳,是『阿含经』所 说的。但龙树以为:虚妄即是空无自性的,所以说:「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 」。三、「观有无品」说:「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 [P19] 无」。这出于『杂阿含经』,己经引述过。离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为『中论』 重要的教证。四、「观四谛品」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 是故不欲说」。这如『增壹阿含经』卷十说:「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 觉知!……设我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须 说法」!各部广律,在梵天请法前,都有此说。五、「观四谛品」说:「是故经 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见缘起法即见佛,出于『增壹 阿含经』卷二十九须菩提见佛的教说。见缘起法即见四谛,出于『中阿含经』卷 七『象迹喻经』。六、「观涅槃品」说:「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这如『 杂阿含经』卷九(二四九经)说:「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 亦不应说,……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阿含经的本义,一般声闻学 者不能深识,专在名相上取执,所以龙树与他们论辨,似乎龙树在极力破斥小乘 ,而不知是为了成立阿含的真义,成立四谛、三宝、世出世一切法。

  二、从『中论』的内容去看,也明白『中论』是以『阿含经』的教义为对象 [P20] ,参考古典的阿毗昙,破斥一般学者的解说,显出瞿昙缘起的中道真义。这不妨 略为分析:一:「观因缘品」,观「缘生」的不生(灭)。「观去来品」,观此 诸行的「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此二品,总观八不的始终,「不生」与「 不去」。此下别观四谛。二、「观六情品」、「观五阴品」、「观六种品」,即 观察六处、五蕴、六界的世间法。这三者的次第,依『中阿含经』卷三十四说。 古典的『舍利弗阿毗昙』、『法蕴足论』,也都与此相合。「观六情品」中说: 「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四取等诸缘,云何而得有」?从内六处、外六处, 引生六识、六触、六受、六爱──六六法门,再说到四取等,这是『杂阿含经』 六处诵中常见的缘起说。这三品,论究世间──苦的中道。三、「观染染者品」 ,论烦恼的相应;「三相品」,明有为──烦恼所为的生住灭三相。在蕴、处、 界以后,说明相应行与不相应行的三相,本于阿毗昙论的次第;如『阿毗昙心论 』。「观作作者品」、「观本住品」、「观然可然品」,明作者、受者的不可得 ,这更是『阿含经』的根本论题了。与上二品合起来,即是论究惑招有为,与作 [P21] 即受果的道理。四、「观本际品」,引经以明生死本际不可得。「观苦品」,说 明苦非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是依『杂含』卷十三(三0二经)阿支罗迦 叶问等而作的。『十二门论』的「观作者门」,也引此经以明空义。五、「观行 品」,明无常诸行的性空,进而空亦不可得。「观合品」,明三和合触的无性。 「观有无品」,从缘起法的非有论到非无,这是依『化迦旃延经』说的。「观缚 解品」,从生死流转说到还灭,从系缚说到解脱。「观业品」,更是生死相续中 的要义。从观染染者到此,共有十二品,论究世间集的中道。六、「观法品」, 明「知法入法」的现证。无我无我所,为能见法性的观门,这是『阿含经』的要 义。所契入的诸法实相,即缘起的寂灭,即声闻与辟支佛所共证的。七、「观时 品」、「观因果品」、「观成坏品」,分别说明三世因果与得失。这是当时内外 学者重视的论题,特别是修行历程中的要题;如要经过多少时间,怎样的从因到 果,功德的成就或退坏。八、「观如来品」,如来为创觉正法的圣者,超越常无 常四见,边无边四见,有见与无见,这都是『阿含经』十四不可记的意义。九、 [P22] 「观颠倒品」,明所破的颠倒,否定三毒、染净、四倒的实性,归结到「如是颠 倒灭,无明则亦灭」的缘起还灭。「观四谛品」,明所悟的谛理,批评实有论者 的破坏四谛、三宝,引证『阿含经』,成立「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 灭道」的自宗。「观涅槃品」,发挥『杂含』卷十二(二九三经)所说:「一切 取(受)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是「无为」法的真义,说明无为、无受 的涅槃。「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等,扫尽 十四不可记的戏论。从「观法品」到此,论究世间集灭的中道。十、「观十二因 缘品」,全依『阿含经』义。「观邪见品」,即破除我及世间常无常,我及世间 边无边的邪见,明我法二空。正观缘起,远离邪见,这二品即论究世间灭道的精 义。

  三、从『中论』开首的归敬颂来说:缘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论』以中为 名,即以八不显示中道。不常不断的中道,不一不异的中道,出于『阿含经』, 上来都曾引证过。不来不去,在『杂阿含经』的『第一义空经』,也曾说到。在 [P23] 显示缘起的有因有果而无作无受时说:「眼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这即是 在缘起的生灭中,指出不来不去的中道。不生不灭,据『阿含经』义,指无为法 而说,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灭的,无为即涅槃寂灭,即缘起的寂灭性。龙树以此 八不的缘起说,为止息戏论而寂灭的第一教说:「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是法、悉 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归功于瞿昙,这也可见与『阿含』的关切了!

  这样,从引证的圣典看,从本论的内容看,从八不的根据看,都不难看出『 中论』的意趣所在。龙树的思想,不仅『中论』如此,『大智度论』也还是如此 。他解说八不的第一义悉檀,是三乘所共的。『智论』卷一,除了八不而外,又 引『众义经』,汉译名『义足经』,即『义品』,巴利藏摄在「小部」里。又如 三门中的空门,广引『阿含经』来成立我法皆空(智论卷十八)。卷三十七中, 也引七经,证明声闻藏的法空。所以,依龙树的见地,空相应的缘起、中道,虽 菩萨与声闻的智能不同,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虚空空(智论卷三十五),但这 到底是量的差别,不能说空性寂灭中有什么质的不同。所以「声闻乘多说众生空 [P24] ,佛乘说众生空、法…

《中观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学探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